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留疑团     
初秋某日,我的一位从外地来武汉出差的朋友,拿着一份武汉当地的报纸问我:这报上说武汉将举行`两会一节',请问`两会'是什么会,`一节'是什么节呀?我笑着反问:报上没有说明吗?他道:说明了我还问你干吗?我拿过报纸细看,包括几篇报道迎接`两会一节'的消息和一篇相关评论在内,果然均未注明`两会一节'到底是什么会,什么节,而篇篇都只有`两会一节'的简称. 笔者虽然生活在武汉,但一时未留意这件事,因此对`两会一节'的具体名称也不大清楚.问周围的人,他们也说不出个名堂来.最后到单位的资料室翻报纸,才在某报10多天前一则有关此事的新闻发布消息中…  相似文献   

2.
过年上班第一天,和办公室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同事们聊天,问大家一个问题:"学新闻的有什么优势?"然后眼前冒出一串大眼瞪小眼的茫然眼神,"‘准新闻人'哪有什么优势?""不是‘准新闻人'也没什么优势.""一年轻就是优势.""脸皮厚才是优势"……  相似文献   

3.
报纸是读者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一份报纸,向受众传播的不仅是新闻信息,同时也在传播着一种"温度"。报纸通过新闻人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观照角度和情感态度,或隐或显地在向受众传达着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性温度、一种舆论导向。虽然新闻报道历来强调客观,但"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事件"、"选择什么样的报道角度"来进行客观报道,这是记者和编辑都不可避免地要作岀的选择。不一  相似文献   

4.
日前,一篇题目为"完美自杀"的文章,赫然出现在某报的副刊版上.笔者对报纸编辑刊登这样一篇文章感到震惊.该编辑可能不知道,这样的文章会诱导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照此方法自杀.把这样一篇文章放在报纸上,表明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头脑里缺乏起码的新闻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5.
翻开一份报纸,读“本报讯”后面的那一长串署名,心里酸溜溜的。一篇百字简讯,两三个署名,至少2个,一个人署名极少。4个或5个也有,再加上作的身份如本报记、特约记、实习生、特约通讯员、通讯员,洋洋大观占了20多个字。如某报9月30日1版报道“某地第四届花博会开幕”的消息。全200字,就有4个署名。再如10月19日某报报道一个新设备用于选矿的新闻,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光有文字报道而没有新闻照片是不能成其为报纸的;同样地,如果一张报纸只有好的文字报道,而没有好的新闻摄影作品,也是不能成为一张好报纸的。”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在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的发言中这样说。此次会议于8月19日—26日在银川市召开,62家新闻单位的总编辑、副总编辑、总编室主任、要闻版编辑和摄影部(组)主任(组长)会聚一堂,专门研究报纸的新闻摄影工作,这在我国新闻事业史上还是第一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我国报纸宣传工作贯彻  相似文献   

7.
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促进下,许多报纸采用新闻图片的数量增多了,其中有的报纸刊用新闻图片组的势头,甚为强劲。 新闻图片组是摄影记者从事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和作品形式,也是图片编辑或版面编辑用来调剂稿件样式和版面设计的一种方式。由于它在宜传报道和版面视觉上所造成的强势,能博得受众的关注,有助于提升图片新闻的阅读率。因此,就新闻图片组的作品特征、结构和编辑工作进行一番探讨,还是颇有意义的。 就报纸的新闻摄影实践来看,在报道重大主题、重大题材、重大典型、重大事件,展示大型社会活动、地域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8.
(一) 现场短新闻用作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来报道新闻事实,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感染受众。报纸的新闻采写应该充分借鉴现场短新闻现场感强这一特点,这是它增强与电视传媒竞争的有力手段之一。 第一,现场感可以增强报纸新闻的真实感、可信性。 报纸新闻多选用现场发生的可触、可感、可视的事实材料,可使新闻更具有个性、具体性、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增强报纸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性,使受众信服。 解放军报1998年7月对日一版的新闻《共产党员的位置在水线》,记者运用视觉新闻或目…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的"报道"二字,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报道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选择的反映.只有经过"报道",即经过记者头脑的选择、加工、制作,事实才能成为"新闻".第二,有了对事实的采访,有了选择、加工和制作,还要经过记者编辑用文字、语言或图像表现出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广泛传播.第一层意思,揭示了新闻工作者在反映事实的时候,立场、世界观是何等的重要.第二层意思,则说明新闻工作者不但要有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表达能力,包括文字、语言和图像的表达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编辑,最怕的就是所发的新闻稿件失实。尤其是在报纸不断扩版,新记者较多的情况下,如何把握新闻真实,杜绝虚假报道,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一张报纸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张报纸的报格和新闻工作者人格的体现。从这一点上讲,编辑的责任就显得更为重大了。  相似文献   

11.
何谓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也称新闻嗅觉或新闻鼻、新闻眼.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形象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 "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当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编辑,最怕的就是所发的新闻稿件失实.尤其是在报纸不断扩版、新记者较多的情况下,如何把握新闻真实,杜绝虚假报道,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一张报纸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张报纸的报格和新闻工作者人格的体现.从这一点上讲,编辑的责任就显得更为重大了.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易碎品.一个人面对那么多报纸,面对报纸上那么多文章,习惯于看报看题.所以,有一定从业资历的记者、编辑,都十分注意新闻作品标题的制作.  相似文献   

15.
随报纸的诞生而出现的新闻编辑,是报纸的"头脑",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和"把关人"。新闻编辑的素养高低,不仅关乎新闻报道的质量和读者的认可度,更涉及新闻队伍的实力、尊严乃至生存的根本问题。同时,报纸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新闻编辑提出了崭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多年从事地方党报编辑工作,下面就怎样提升地方党报新闻编辑业务素养,提几  相似文献   

16.
图片是报纸的眼睛,如果明眸善睐、炯炯有神,对烘托报道气氛、强化宣传效果、提高报纸质量、扩大报纸知名度、增加报纸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新闻版面编辑,要想让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真正"活"起来,就要大胆策划、精心编排、巧做标题,让图片新闻体现"实、深、精"的特点,充分体现图片"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时事新闻目前已成为报纸新闻信息的主体。也是报纸竞争最重要的领域。时事新闻怎样加强冲击力成为编辑工作的一道难题,新闻冲击力包括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报纸版面视觉效果两个方面,它是比吸引力更高的一个层次,吸引力主要是指搞件内容的可读性,而冲击力既包括内容,也包括对内容的版面处理,它是新闻对读的一种强势引导。一条时事新闻仅仅有好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编辑把稿件的内容优势转化为版面强势,这种转化工作包含编辑对新闻冲击力的追求,时事新闻的冲击力必须来自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具体说来。提高新闻冲击力的编辑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报纸上的新闻,从新闻资源的角度看,只有两种:独家新闻与非独家新闻。独家新闻是只有自己的媒体才有的报道;非独家新闻是除了自己媒体上有,别家的媒体上也有的报道。对记者来说,所写的报道也就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抢在所有新闻单位前抓出的新闻,一类是与新闻同行同时或晚于新闻同行抓出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新闻图片是报纸版面的眼睛.图片不仅直观地传达了新闻事件本身,更是构筑版面视觉中心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可以说,报纸版面能否好看、有冲击力,新闻图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报纸,新闻图片已经从"配发"的从属地位,上升到"必发"的重要地位.对于版面编辑来说,一幅好的照片就意味着一个好的版面,可谓是"一图难求".  相似文献   

20.
吴伯正 《新闻实践》2009,(3):40-40,41
谁都知道科技很重要,经济社会发展,生活品质提升,哪一个都离不开科技.事实上,我们每天也都在享受着科技成果带给我们的种种恩惠.尽管如此,人们对"科技"两字总有一种距离感.与此同理,大多数科技新闻比起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来,也往往让读者"敬而远之".如何增强科技报道的亲和力和可读性,是从事科技报道的记者编辑必须去跨越的一道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