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段时间,有关西瓜使用“膨大剂”的报道不断见诸于各类媒体,在对超量甚至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进行曝光、呼吁有关部门引起重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膨大剂“风波出来之后,笔者即去探访衢州瓜果市场,一位水果摊主生气地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胡乱报道,弄得他们连好西瓜都卖不出去了!另据余姚日报调查,往年这个时候每天能销售1万公斤西瓜的余姚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一个摊位,今年的销售量还不到一半  相似文献   

2.
火晶柿子     
陈忠实 《档案天地》2013,(6):60-63,59
近两年,每到金秋时节,偶尔会有核桃般大小、色泽朱红的小柿子卖。价格不贵,却也不菲,几年来,都是三块五一斤。每每遇到,我都会买上一些,然后与摊主搭讪。当问到柿子何名,摊主都会摇头;问及产自何处,摊主更是不知。摊主一问三不知,实在令人费解。昨天去看望母亲,楼下的水果摊正有这样的小柿子卖,挑了十枚,一斤多一点儿。因经常在那里买水果,摊主只收了我三块五毛钱。是否有些熟悉的缘故,买完后,我告诉摊主:这是著名的"火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当网络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一位英国的传播学教授对我说:未来的网络媒体有可能把各类新闻资讯一网打尽,100年之后的报纸形态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记者这个职业也必然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到那时,报纸将不再是提供信息资讯的新闻纸了,因为提供资讯的功能已经被网络媒体基本取代,报纸必须在新闻解读和深度分析上下功丸记者也不再是具有采访垄断权的职业了,因为网络时代人人都会成为"公民记者",那时候我们需要的"记者",将是一些能够帮助人们释疑解惑的"社会学家".  相似文献   

4.
"我每个月卖近百元废报纸" 报刊亭是市民文化的一道重要风景线.路过报亭时,顺手买份报纸,定期买心仪的杂志,是不少人过去的生活习惯.然而,这种习惯正在逐渐淡去.《中国记者》杂志记者走访、观察了北京市一些报刊亭,摊主们普遍的反映:现在报纸、杂志不好卖,已经大大不如前几年.  相似文献   

5.
范列 《传媒》2004,(1):54-56
梁衡是中国新闻界和文学界颇具影响的人物.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我曾与梁先生有多次工作上的接触,聆听过他的教诲.2003年11月上旬,当梁衡先生到浙江衢州主持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时,记者采访了梁衡先生.于是,有了以下关于新闻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姚眉 《传媒》2002,(7):44
“北京现代商报卖的怎么样?”在北京城南的一个报摊上,记者问摊主。“嗯,嗯,这个嘛……”孩子模样的摊主支支吾吾。记者上前一清点,10份。“你的要数是10份,一份也没卖出去。”“你怎么知道?”孩子睁大了眼睛。 北京城北的一女摊主十分爽快:“北京现代商报我要的数是10份,第一天卖三份,第二天卖一份,从第三天以后一份也卖不动了。” 北京城西的一位卖报的小伙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我曾经跟学生交流关于"后真相"的问题.记得当时我讲的主要观点是,在"人人都是记者"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新闻事件出来之后,人声鼎沸,众声喧哗,继而不断地出现新闻反转,让我们难以看清真相.虽然如此,只要没有外在对新闻传播的强制干预,假以时日,更多的事实会被披露出来,我们距离真相可能更近一点.  相似文献   

8.
这两天,新记者证发到了手里,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记者证代表着什么?听同事说起,一位记者早上上街买油条时,向摊主亮出了记者证,“我是××报的记者,先给我来两根油条!”令在场的很多人嗤之以鼻。我们也暗为这位老兄脸红———记者证用来买油条,真是给我们记者丢了脸、掉了价。但事儿越小,越能说明一个问题:在这种记者手里,记者证代表着一种牛气十足的感觉。兜里揣着它,脾气大了不少。还听同事说起,一位记者去商场买东西,同样亮出了记者证,要求商场免费“卖”给他一台空调。在遭到拒绝后,便以曝光相要挟,并扬言:“这么大个商场,找你点问题还…  相似文献   

9.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 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  相似文献   

10.
为何事实说不清新闻源于事实.用事实说话应该是媒体人的强项.然而,却偏有读者讲我们事实说不清.2010年5月,评报员给《衢州日报》来了一段挺刺激人的平报稿子:5月31日日报一版刊发的《"吃电老虎"成产电大户——元立变脸记》一文,从"吃电"到"产电",新闻事实交代清清楚楚,没有空话、废话,读来很爽,很有味,仔细看是哪位高手记者,一看是新华社记者.此稿的核心事实是:刚建成的第三期纯余热发电项目并网发电,至此,年产300多万吨钢的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实现了95%的自供电.  相似文献   

11.
在我心中,始终难忘一位偶然相识的记者。在衢州后溪乡一所希望小学的落成典礼上,浙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叶峰向我说起他采访一位得到希望工程资助的失学女孩的故事。为了采访,他翻山越岭,不怕;啃  相似文献   

12.
"我想感谢在座的每一位记者,感谢大家在过去的8年里和今天与我的通力合作.我很高兴能在这个记者招待会上看到大家,我们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这个工作可以让俄罗斯乃至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们知道,俄罗斯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这里的人民是如何生活的,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衢编 《新闻实践》2007,(12):47-47
衢州市记协、衢州晚报编辑部与衢州市公安局联合组织的"千里走边际记者看和谐"采访活动,11月8日正式启动。衢州地处四省边界,维护边际的和谐、稳定,既是衢州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  相似文献   

14.
在案头放着一本老朋友新作《烛光曲》,写的是陕南贫困山区的50位小学教师的故事。看了实在令人肃然起敬。不仅仅是这些土生土长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们的精神火花感人,更令人钦佩的是,我这位老朋友是在花甲之后.自费跋山涉水采写的精华之作。我这位老朋友大名鱼安治,笔名鱼雁。是我十几年前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做记者时结识的。因为我多次到陕南秦岭山区的商洛地区采访,他当时是地委宣传部的新闻报道组负责人,每次都是他陪我一起上山下乡采访。于是.我们成为莫逆之交。我离开陕西之后,虽然再未能有缘相见,还是几乎每年都有联系.互相…  相似文献   

15.
怀念子冈     
著名女记者彭子冈于久病之后,在今年1月9日与世长辞了。熟悉她的同志都感到悲痛与惋惜。因为她毕生的实践充分证明,她是一位优秀的、为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的记者。我是子冈多年的同业,与她几度在一地并肩工作,有过较多的交往。我们都是30年代中期在上海参加工作的。她在生活书店的《妇女生活》任记者,我在《立报》编辑部做练习生。她文才出众,为刊物撰写的《史良访问记》、“鲁迅  相似文献   

16.
虽然我早已离开了记者工作的岗位,但在读了本期《笔谈》之后,大有重度采访生涯之感.因为郑重、陈乃文、少峰、徐之华、贾安坤五位同志的文章,确是记者工作的经验之谈."记者的心是相通的",此话一点不错;不论是过去做过记者或现在做着记者的人,读了这五篇文章,都可能会有心绪交溶的感觉,此中甘苦,确实是彼此彼此的.因此不能不写几句,向读者推荐这四位同志的文章,也谈一些自己的感受.记者的工作是采访,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初做记者,往往只知道在接受某一报道任务、拿了介绍信到达某一单位、与某一采访对象相  相似文献   

17.
前段时间,我到报社附近的一家报亭,翻看最新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遇到一位家庭主妇来买报.摊主熟练地丢出一叠当天的报纸,没想到这位系着围裙的女士没正眼瞧,抓起来一掂量,便要求换一份周五的报纸."我是用来擦玻璃的,这么薄,擦不了两次."此言一出,我差点被"雷"到.  相似文献   

18.
我从来想过我会当记者,即使是在充满五彩瑰丽梦幻的孩提时代.我的父亲是一位记者,一位非常出色、敬业的记者,他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在工作中,颇受人尊敬.然而这样一位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老记者”却不希望他的三个女  相似文献   

19.
最近,某报记者写了一篇题为《硬币制成戒指街头出售,律师称此举违法》的报道,记者描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最后借某律师之口,说:"摊主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是违法行为."笔者不禁想问,故意损坏人民币的行为是违法行为,难道我们的记者不清楚这个基本常识?既然清楚,为什么不敢通过自己的口表达自己的观点,非要弄个律师出来说说?如果不是自己无知,那就是怕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20.
新闻圈里的人都称新闻专业期刊为“导向的导向”,也就是,新闻引导社会舆论,新闻期刊又为新闻舆论导向。作为我国优秀的新闻专业期刊之一的新华社《中国记者》,向来被我们地市报人称为一位不见面的好向导。衢州日报自复刊始就以之为师,指导实践,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