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色中华社或红中社.她与1931年12月11日创办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是一个组织机构,一套人马.1937年1月在延安改称新华社.1979年新华社经过调查和考证,向中央递交了报告,提出原来流行的新华社诞生于1937年4月的说法不符合历史实际,新华社的诞生时间应改为1931年11月7日其前身红中社成立之日.这个报告经中央批准后,新华社的诞生时间也由此正式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2.
新近出版的《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为读者呈现了新华社及其前身红中社最初18年(1931-1949年)的历史轨迹,从中亦可看到新华社国际报道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阶段性发展历程.如今新华社国际传播触角已遍及五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7个地区总分社和100多个分社,上千名驻外记者活跃在世界各地.作为世界性通讯社的一员,新华社正在全球注目下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近出版的<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为读者呈现了新华社及其前身红中社最初18年(1931-1949年)的历史轨迹.在阅读这部社史时,我对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发展过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1947年以来,新华社驻外机构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逐渐形成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其布局越来越合理,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越来越规范、完善,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新华社驻外机构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并分别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华社。在80年的发展历程中,党中央对新华社的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留下了大量关于新华社工作的指示、撰写的新闻作品和修改、审批的稿件。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跑出来的",在法国搞了10个月的中国文化年报道,出手近百篇相关稿件后,对这句话有了切身体验. 10个月间,中国文化年有370多个项目,分散在法国各地举办.尤其是在开幕、春节和闭幕的三个高潮阶段,每天都有几项活动在不同的地点进行.法国媒体较为关注大项目,而作为通讯社,新华社则力图报道好尽可能多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历史上第一次文字广播,可以追溯到1931年11月7日.这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色中华社或红中社)成立,并首次对外播发新闻.红中社播发的第一批新闻,就是关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消息及文件.  相似文献   

8.
2006年8月,我独自踏上北上首都的行程,目标是新华社总社。北京是我一直想去的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令我痴迷,而新华社也是让我神往的地方。从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开始,新华社记录了中国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历史沿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新闻记者。于是,我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热情,提着行李,远离家乡上海,来到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北京。  相似文献   

9.
画报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从1877年到1949年间,我国出版画报约八百种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报发展历经几个阶段,达到了很高的发展水平,如《点石斋画报》、《良友》画报等,对当时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也给当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因此,有必要对那一时期画报的发展做一梳理. 画报发展的分期 对于近现代中国画报的发展脉络,新闻学家萨空了和文史学家阿英都曾有所论述.萨空了(1907~1988)在《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②中,从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刊起到20世纪30年代,把中国画报的五十年历史(1881~1931)按印刷技术的变革分成了三个阶段:"石印时代"、"铜锌版时代"、"影写凹版时代",整理列表如表一所示.  相似文献   

10.
“快笔小新”冲击波 “智能化时代,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解放人的体力和脑力,写作也不例外——在84岁生日来临之际,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正式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 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从江西瑞金发出了中华苏维埃成立的消息,同时宣告它本身的成立.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迎来机器人新‘员工’——‘快笔小新’.”  相似文献   

11.
树立并强化世界意识,是新华社在走向世界的征程中对新华社人的基本要求之一。 新华社的历史是与中国革命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67年的光辉历程中,新华社肩负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殷切期望,从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从瑞金走向延安,走向全国,进而走向世界,从党的通讯社,到国家通讯社,到基本建成世界性通讯社,作为国家队积极参与国际新闻舆论的激烈竞争,影响世界舆论,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与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声望相称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这十几年,新华社人紧紧盯住走向世界的目标,不断强化世界意识,自我砥励,不断进取,终于“基本实现了1983年初提出的在本世纪末  相似文献   

12.
新华通讯社(以下简称新华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它是随着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发展而逐渐成长和壮大的。新华社胚胎于红色中华报社。红色中华报在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中央苏区的首都——江西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瑚 《新闻大学》2007,4(1):44-50
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相结合为研究视角,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近代报刊的诞生与初步发展阶段(1815年至1895年),第二阶段为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的日趋兴旺与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阶段(1895年至1927年),第三阶段为两极新闻事业的出现与发展阶段(1927年至1949年),第四阶段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并对前三个历史阶段即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作了探讨与阐释。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红中社与当时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相似文献   

15.
1931年11月7日,一个新生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受命发布这一惊天消息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这一天,就成了新华社的起点.从缴获的一部半电台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穷乡僻壤到都市大邑………新华社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患难与共,风雨同行.在作为党和国家耳目喉舌,倾听和反映人民群众呼声,讴歌和颂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业绩的同时,也成就和壮大了自己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新华社坚定不移地当好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坚持不懈地实践和探索中国特色的新闻规律.特别是近年来,新华社励精图治,加快战略转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努力,成为了中国新闻界一种精神引领,是中国新闻同行的榜样.我对《新华社2008-2015年工作设想》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工作设想》明确了新华社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回答了新华社未来朝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在近几年推动《工作设想》落实中,新华社的精神状态呈现出了崭新气象.一系列重大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的圆满完成,一篇篇精品报道的打磨推出,视频报道、金融信息平台、新华网、现代多媒体数据库等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一个个对外合作项目的如期启动……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通讯社日渐突显.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历史是用新闻写成的.<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新中国>以时间为序,收录了新华社记者60年来采写的100篇优秀新闻作品."在这幅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壮阔画卷中,新华社记者见证和记录了新中国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瞬间,以敏锐的眼光、宽广的视野、真切的感受和生动的笔触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变化,以新的世界观和新闻观呈现在中国大地上铺展开来的改天换地的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8.
1931年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创刊.它与之前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的前身)是一个组织机构,一套人马,一般称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由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主编、该中心专职人员撰写的<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2001年11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产生创作念头到最终完成,已有15个年头,并一改过去的写作思路,新生历史事实,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战争,强调民族战争、全民就战,肯定了国共两个战场,同时把抗战推延至1931年,改变了过去将"七七事变"前后割裂为两个不同质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旧中国的三次奥运之旅,都铩羽而归.新中国的奥运之路.也并不平坦.伴随着新中国半个世纪的奥运之旅和报刊业的发展,新中国报刊的奥运报道大致经历了综合性大报刊登新华社消息、中国体育报拔得头筹、晚报和都市报异军突起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