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智能是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因素。人工智能通过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议题设置、内容生产以及信息传播的整体性话语实践过程,能够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理”的有效性以及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化”渗透。然而在具体运行中,“智能依赖”、“资本僭越”以及“技术过载”又致使这一赋能过程面临诸多潜在风险。为此,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立场和视角出发,从确立价值前提、创新协作模式、打造数字平台以及推进制度供给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范长江新闻作品之所以意义蕴藉深厚、价值多元,与他的话语直接相关。他在新闻层面用的是现代民众话语,在思维层面用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性话语,而在表述层面用的是非虚构的文学话语,三者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范长江的独特的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视域,只要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的原理观点、规律呈现、行为方式,都被加以系统性阐述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如何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已然成为巩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极为重要的现实命题。辨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的必要性、规律性与客观性三大出场原则,直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的“政治立场”、“观念自洽”与“主客平等”困境,把握具体现实、站稳人民立场,厘清观点事实、创新叙事方式,反思社会问题、构筑主流共识,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的合法性、合理性与正当性,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4.
用新闻维护人民的知情权,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记者的品格,二是媒体的品格,三是当政的品格。一个记者的维权要过五关斩六将,因而需要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勇气和献身精神。在这方面范长江以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作出了光辉的表率。  相似文献   

5.
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中国立场: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立场;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党情的立场;立足于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从而使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浪潮的新时代背景下,执政软实力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提升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面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执政软实力。为此,需要从制度力、政治力、文化力、形象力、话语力、外交力等方面入手,持续深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模式。在当前,新闻专业主义和传媒消费主义成了一对富有张力的话语。而传媒消费主义的直接表现就是所谓“娱讯”(infotainment)现象的泛滥。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分析市场化媒体(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化传媒)的“娱讯”现象,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与传媒消费主义的关系。研究表明,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实践,通过新闻实践活动而再生,而媒介消费主义话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与前者对峙、抗争、纠缠、渗透,形成彼此消长的过程,最终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新闻专业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8.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范长江从事新闻工作达19年之久,他创造了一系列的新闻奇迹并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新闻思想。这些新闻思想,对于今天的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无论何种教育学都或明或隐地有着“为谁服务”的社会立场,以回答“谁之教育学”问题。当前专业化的教育学,大多以抽象的人类主义为基础,反而迷失了具体的服务对象。进入新时代,要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理应坚持和践行“人民立场”。“人民”是中国各民族共享的重要符号之一,其内涵有着一个不断发现、不断丰富的过程;每一次对“人民”的发现都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选择和践行教育学的“人民立场”就是要重建和发展“人民的教育学”,要从当下的“人民”出发,依靠当下的“人民”并回到“人民”中去审视教育学,以期发现新时代新的“人民”形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践行“人民立场”的教育学可以包括三个阶段,即“为了人民”的教育学“、归于人民”的教育学和“发现人民”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指导文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人民性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本理念和新时代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实践。文化建设、发展和繁荣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立场的核心要义。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立场,要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升文化服务效能,不断增进人民的文化福祉;推进文化领域制度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坚持“以文化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美好生活”话语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表达,是对人民的生活世界应然维度的擘画与书写,凝聚了人民的共同创造和伟大实践。对“美好生活”话语的理解,可从目标、实践、价值的三个维度切入。“美好生活”话语植根于中国大地、中国实践,其深层逻辑表现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新时代“美好生活”话语,体现了以目标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体论;以实践为要义,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实践论;以价值为动力,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思想。解析“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在逻辑,尊崇人民主体地位是其逻辑起点,维护人民利益至上是其价值追求,坚守人民立场是其根本遵循。“为人民服务”思想彰显了党性与人民性、彻底性与革命性、自主性与自觉性相统一的精神境界。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多维呈现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断实践与发展,形成了特征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凝结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为标识性概念的话语体系。演进发展中的内在逻辑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为哲学基础,以党的中心任务为思政话语体系的发展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是思政话语体系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三重逻辑,弄清楚其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对于更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逻辑看,“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根本属性。从历史逻辑看,“必须坚持人民至上”镌刻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之中。从实践逻辑看,“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相似文献   

15.
保持纯洁性与保持先进性的辩证统一是毛泽东党风廉政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从党的宗旨、立场的价值准则上,“两个务必”是从党风建设和党性修养的实践要求上,任人唯贤是从干部队伍建设的组织保障上,即从思想、行动、用人三个方面确立保持纯洁性与保持先进性辩证统一的党风廉政观,这对于我们今天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范长江的思想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他本身所蕴藏的传统文化思想对自身的行为、创作影响极大。范长江的人生经历和新闻创作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民本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有力体现。  相似文献   

17.
人民至上话语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表达最鲜明和系统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至上话语逻辑的坚持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始终。在“为谁说”的话语主体上,马克思主义崇高价值理想从整体规划到具体描摹的延展,聚焦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价值;在“说什么”的话语内容上,党对人的关切从人的出场到人的发展的实践展开,凸显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主题;在“怎么说”的话语考量上,党对人民话语的把握从话语认知到话语传播的构建,完善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形式;在“怎么做”的话语要求上,党对人民话语的总体把握从价值之“是”到价值之“态”的提升,深化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实践。当前,全面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话语逻辑,对于总结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提升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水平,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重要论断,体现习近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理念,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金钥匙”。结合经典文本,立足时代之需,对这个重要论断进行内涵把握,揭示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人民立场和本质观念,进而明确贯彻落实这个重要论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使命,为推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供学理支撑,是对这个重要论断展开深入解析的意涵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立场、思想方法、话语原则和实践旨归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基础上超越了西方纯粹工具理性导致单向度物质文明和维护资本利益的社会治理价值偏差,实现了“人”的价值理性的回归;秉持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治理模式和传统社会治理范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拓展了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空间;坚持自信自立,不断推进社会治理话语创新,消除对西式话语的依赖,强化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做到既不封闭僵化,也不食洋不化;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凝聚社会治理价值共识,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共享社会治理发展成果,筑牢社会治理道路根基。  相似文献   

20.
把“为人民服务”庄严地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前所未有的。对它的重要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认识,在教育界、特别是高教界还有加把火的必要。确立兴教为民的观念,既是教育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又关系到办教育的根本立场和方向,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立党为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党的十六大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告诫全党在新时期,新阶段,必须进一步强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