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离别诗词的意境有着独特的审美韵味。送别难免有离别之苦,古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使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离别就这样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故土告别的感情折磨。这一切,都使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神伤。鉴赏离别诗,捕捉作品特有的意象,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深究其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从以下几种意境入手: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特征。李白离别诗的流传离不开其独特的意象塑造。李白离别诗的意象可分为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空间意象有单独的语词意象和意象组合等形式,时间意象则有时表达为一个动作,有时则表达为景色描写。  相似文献   

3.
在离别诗创作史上,李白的离别诗具有独特的个性,尤其表现为浪漫情怀的个性化表达方式。李白独特的浪漫情怀表现在现实、人事、自然及诗心等方面,由此影响了离别诗的独特风格,抒发了诗人政治理想、旷达襟抱、自由精神及以虚为贵的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4.
蔡星灿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2):126-128,138
<诗经>是我国各种诗歌的源头,其中的离别诗在送别方式和抒情方式上都对后代离别诗有强烈的范式作用,送别方式包括送别怅望、送别赠物、祖饯赠诗三个方面;抒情方式包括营造特定情景抒写离情和铺叙渲染抒写离情两方面.这对后代离别诗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潇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26-127,130
离别题材的诗篇由来已久,就萧统《文选》而言,其中虽未立"离别"类目,却存在着数量颇丰的离别诗。这些离别诗历经两汉、魏晋、南朝三个时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这一发展变化表现为:离别诗内容趋于丰富,创作手法趋于多样化,反映士大夫阶层的内在精神世界更趋细腻。究其原因,则与萧统的选诗观及离别诗题材的特殊性两方面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离别,是人生亘古的话题。悠悠岁月里,离别诗是诗人们抒发离情别恨、离愁别绪的载体。教材里自然也有一定数量的离别诗。然而,学生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离别诗很多,诗人常将离别之情寄寓在流水中,形成了离别诗中的流水意象,对后世离别诗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送别方式、离情与流水的关系及流水意象形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离别是唐代诗歌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题材,但晚唐离别诗的情感与初盛唐存在鲜明的差异,它已不再雄健浪漫,自然飘逸,它的情感走向了悲愁、淡漠、闲适和清幽。究其原因,是时势的变化影响了晚唐诗人,以及诗风,加上变革后的儒、释、道的影响,晚唐离别诗已失去了壮大昂扬之气。  相似文献   

9.
4月10日 多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世间总是少不了分别,无论是谁,都会和朋友、亲人离别,而许许多多的诗人,用诗来倾诉自己的离别之情。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别诗创作相当兴盛的阶段。本文从创作比较的角度切入,结合何逊的生活时代背景、家世、仕途经历、性格对其别诗进行解读,指出何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别诗创作者中的代表者和佼佼者,其别诗创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六朝时期,动荡纷乱,战祸频仍,离别成为文人频繁的人生境遇。六朝离别主题的流行为赠答诗的兴盛提供了创作上的支持,而那些为情而送的饯别,更为优秀赠答诗的产生创造了绝佳场所。  相似文献   

12.
韩蓉  韩芬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2):68-70
六朝时期,动荡纷乱,战祸频仍,离别成为文人频繁的人生境遇。这也成为六朝赠答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古今和歌集》与《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为文本,从构思、内容等方面对日本古代离别歌与中国唐代送别诗进行比较,以探讨中日两个民族在离别情感表现上的异同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歌的繁荣成就了"中国是诗的国度"的美名,名家名作层出不穷、诗歌流派纷呈、形式各异、技法多样。送别诗即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初唐陈子昂还是盛唐李颀、李白或晚唐杜牧等诗人都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离别诗。纵观唐代诗人的足迹,我们可以将他们的送别诗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王国友 《现代语文》2006,(9):112-112
《再别康桥》是现代名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诗也使诗人获得了巨人的声誉。纵观这首诗的思想,并无特别之处,它只是表达了诗人一种极平常义极普通的离别之情。但这首诗之所以蜚声坛,经久不衰,却在于它把这种离别之情表现得至深、至爱、至美,体现了极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维纳斯的断臂,使她的雕像呈现出梦幻般迷人的魅力;月亮有亏损的残缺,才赢得诸如玉盘、婵娟等美誉。唯有残缺的局部,方能成就永恒的美丽。“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古老沧桑的岁月,文人墨客或征戎、游历、迁谪,难免凄婉哀怨的离别。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后的重逢十分不易,有的甚至成为永别。  相似文献   

17.
李松永 《现代语文》2006,(11):18-20
一、盛唐余韵 韦庄诗有盛唐余韵。《唐诗广选》:“韦庄离别诸篇,尚有盛唐余韵。”①《唐人百首绝句选评》:“觉字字有情有味,得盛唐余韵。”②先看两首离别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十有八九堪称精品。本文试图从形成精品的文化背景及外在因素入手,通过唐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阐释解读,进而李白诗特有的离别世界,探究司空 图所推崇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真谛。  相似文献   

19.
“砧”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捣衣工具,由捣衣活动而兴起的捣衣诗基本上都是思妇诗,二表现为二位一体的关系,形成“捣衣-思妇”诗。“砧”是这种“捣衣-思妇”诗中的主体意象,从本接受角度看,这一意象既有化价值又有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离别     
时间一点儿也不留情,初一、初二两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去,初三了,猛然间想起离别的日子也不太远了。小学时,思想尚未成熟,即使是最后一天去学校拿毕业证书,也依旧嬉闹不已。殊不知,当自己最后跨出教室门的一瞬间,一扇门就关上了,关得死死的。那时还没有意识到,这间教室将物是人非,原来的教室会满载着我们的欢乐离去。织田信长的一首诗中写道:“人间五十年,如梦似幻,天下之大,岂有长生不灭者﹖”若将“岂有长生不灭者”改成“岂有长聚不散者”,可以很好地形容我对离别的感受。临到离别,我还是伤感起来,也许我对前景太悲观。虽然离别也未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