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清平山堂话本》中宋元话本文体形态的口头文学属性,民间性和明前期拟话本体小说文体形态案头化,文人化的分析,可以看到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的发展和初步独立过程;看到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独立过程中创作主旨的案头化以及《清平山堂话本》的丛集形式对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独立和定型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伦峰 《现代语文》2010,(4):149-150
《西厢记》故事本于《莺莺传》无可非议,但其结局的设置显然是受了《世说新语》"贾韩故事"的影响。它借鉴了包括《世说新语》"贾韩故事"在内的故事,将《世说新语》的品藻形式、《莺莺传》的传奇形式、董《西厢》的说唱形式,改编成真正的戏曲。  相似文献   

3.
"白蛇传"是我国民间四大经典神话传说之一。随着现代影视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经典故事原型本身所具有的永恒价值,在当代传媒语境中,"白蛇传"也备受读者青睐。借助于现代传媒,其故事被广泛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借大众传媒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在影视改编过程当中,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白蛇传故事流传的各个文本,并且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通过《新白娘子传奇》在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意蕴等方面对"白蛇传"故事进行的继承和创新,分析这继承和创新背后所体现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戏曲的剧种之多是文学作品中比较罕见的。改编成戏曲后的《红楼梦》在保留原著神韵的基础上,在美学品格方面与小说有所区别,发挥了戏曲特有的长处,同时也改交了些许原著的美学特征,而原著的美学特征也影响着戏曲固有的美学观念。可以说《红楼梦》的戏曲与小说各有其独立的美学特征,同时又互相渗透。另外,改编成地方戏曲的《红楼梦》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二者之不同:一、戏剧性与非戏剧性;二、再现性与表现性;三、中和团圆与悲切残缺;四、入乡随俗,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5.
凌濛初的"二拍"中有一些作品是根据杂剧改编而来,比较文本之间的改编,可以看出拟话本小说与杂剧这两种文体特质的不同。改编之后,一人主唱的形式发生改变,故事的主叙事角色可非正面角色;同时在原故事基础上,增加了与叙事有关的情节或场景以延长叙事的长度,并删减一些审美场景和功能场景,从而使叙事节奏加快;叙事立场的变化也带来了叙事情绪与议论方式的区别。改编作者以对戏曲文体舞台性的脱落,对小说叙事日常化和流畅化的展现,以及创作者身份在作品中的凸显,表现了其对两种不同文体特质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百家公案》中的不少故事是对前人小说戏曲的改编,改编过程中往往大量移植、删改,篇幅大幅度缩减;作品的情节事件较少大段场景化铺叙,缺少对人物的描摹刻画,显得简略而粗疏。另一方面,《百家公案》主题的单一性又很好地实现了叙事者普及法律的意图。《判瓦盆叫屈之异》对《玎玎珰珰盆儿鬼》的改编即是代表性的一篇。  相似文献   

7.
胡炳娴 《文教资料》2013,(12):77-78
《西游记》自成书以来被动地接受了很多艺术性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呈现出娱乐化、情爱化、特效化的趋势。作者以《西游降魔篇》为例,从故事主题、主体及人物形象方面阐释影视对文本的改变,并具体分析当代人对《西游记》改编后的影视的接受状况。  相似文献   

8.
欧阳予倩作为中国近现代戏曲改革的代表性人物,积极从中国古典名篇中进行情节摘选,不仅把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改编成京剧、桂剧和话剧进行舞台演出,完成了戏曲艺术的多角度尝试,还根据唐代诗词《长恨歌》中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走向,创作了戏曲剧本《长恨歌》。在改编过程中,欧阳予倩保留了原著人物、情节、结构等的有机组合,将戏剧改编和时代需要进行融洽,在具体的文本改编中,体现个人的艺术表达,满足当代观众的接受水平。在新剧《长恨歌》中,欧阳予倩通过截取故事的几个重要场景,突出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着意表现反抗奢贵君王的气节,在表现安禄山精神气质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小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为古典戏剧的现代改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9.
唐雪薇 《学子》2004,(9):60-60
率真纯情的小狐仙,善善恶恶的神妖灵怪,痴情男女的浪漫离奇事,市井官场中的惊心古怪案……出自山东人蒲松龄之手的《聊斋志异》,其中不少传奇故事被改编成川剧后,形成了极富巴蜀特色的川剧聊斋戏。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聊斋志异〉与川剧聊斋戏》一书中,对川剧聊斋戏与《聊斋》故事百余年来的相互渗透过程,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的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甄静 《商丘师专学报》2007,23(11):26-28
《世说新语》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志人小说,自其成书后就拥有众多的读者,影响深远,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世说新语》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世说新语》的接受在元代以前,接受者主要是社会上层的文人士夫;而到了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开始走下文人的案头,其中的许多故事,被改编成杂剧、南戏或传奇,在市民阶层中流传,这些改编剧成功地完成了戏剧对小说的二度创作,对《世说新语》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重要的学术课题,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晚明曲家傅一臣的杂剧集《苏门啸》皆改编自拟话本《拍案惊奇》之现象,因《苏门啸》曲本面世较晚,尚未得到学界关注。据我们考察,这种戏曲、小说题材对应关系为现存戏曲创编仅见之案例,傅一臣围绕伦理教化这一主流思想意识,在戏曲脚色体制的制约下,凝练原作叙事时空,调整叙事视角,动用多种叙事技法,完成了从小说文本到戏曲舞台表演的转换。对比分析其创作经验,不仅为古代戏曲与小说的关系研究增添了新的内涵,也有助于进一步辨析古代小说、戏曲文体之差别。  相似文献   

12.
京剧"史记戏"取材于《史记》,但由于戏曲和史书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改编的过程中,"史记戏"对《史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写,包括题材的选取和主旨的改写,人物形象的改写和情节的改写等,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13.
相较于传奇小说,轶事琐闻小说注重实录,篇幅短小,与史书的创作方法更为接近。对于这一特点,刘知几在《史通》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但由于小说作为独立的文体在唐代正逐步成熟起来,故这类小说又表现出力图摆脱史书写作方法束缚的特点。通过与《史通》的比较可以看出《隋唐嘉话》这类唐代轶事琐闻小说对史籍写作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14.
黄燮清是晚清名的学家,工诗词,精音律,擅长创作戏曲。他的戏曲别集《倚晴楼传奇》或谱写史传人物,或敷衍民间逸闻,或改编明清笔记小说,题材丰富,情节曲折,结构紧凑,语言清丽,代表了古典戏曲向近代戏曲的初始转化与渐次过渡,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属于曲学体系。他继承与发展了前人对戏曲创作要求的本色理论,在品评作家作品的过程与本身的创作实践中明确了对于戏曲创作的本色当行的要求,将本色理论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其次,徐复祚十分强调戏曲创作的音律,特别是曲韵。作为传奇作家,他在用韵方面属于“《中原音韵》派”,但又并非一味死守《中原音韵》,体现了文艺创作过程中形成服从于内容的客观要求,另外,徐复祚的戏曲理论还涉及到了叙事理论即文论的探讨,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阐发戏剧故事,注意到了戏剧的虚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韩亚林 《语文知识》2005,(12):29-30
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有《闺塾》(节选自《牡丹亭》)、《哀江南》(节选自《桃花扇》)和《柳毅传》(节选),从文学体裁来看,《牡丹亭》和《桃花扇》属于明清传奇,《柳毅传》属于唐代传奇。虽然唐传奇与明清传奇都称传奇,但唐传奇指唐代的文言小说,明清传奇指明清两代的长篇戏曲形式,二者在  相似文献   

17.
元代李好古所作的《沙门岛张生煮海》是演绎于唐传奇《柳毅传》的一部作品,并在后世享有盛名。文章试从其中主要人物龙女和儒生两个形象入手,探究元戏曲对唐传奇的改编特点,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事件。在其悠久的流传过程中,无数民间艺人与文人参与创作,"西游"故事被不断地改变情节,丰富内涵,并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的问世标志着"西游"故事的定型,其对后世的小说与戏曲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滦州影戏剧本《火焰山》根据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五十九至六十一回改编而成。文章通过对二者的情节、表达方式及道德教化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关联。  相似文献   

19.
从《左传》、《史记》开始,至元杂剧、明传奇、各地方剧种、当代戏剧和电影,"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被当作经典题材而改编。由于时代和作者的不同,"赵氏孤儿"故事在流传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为对象,考察"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风筝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戏曲家李渔的力作之一.这部戏剧后来被改编为通俗小说《风筝配》.从《风筝误》与《风筝配》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明末清初小说戏曲的创作观念:戏曲小说化和小说戏曲化、叙事内容的才子佳人化、媚俗倾向的普遍流行,这对后世小说和戏曲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