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是通过实验对大鼠血气分析指标进行测试,进一步研究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和酸碱平衡代谢作用的机理。选用健康纯种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低氧组、运动组、运动低氧组。NS组自由活动和摄食;HS组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NT组进行无负重自由游泳训练;HT组每天先进行运动训练,然后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运动和低氧训练的方式和负荷安排同NT组和HS组。3周正式训练后测试并比较各组血气指标。结果表明HS组动脉-静脉O2cont差值比NS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HT组比NS增大,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动脉-静脉SO2差值的变化与O2cont一致。HT组静脉pH、BB、SB、BE均比NS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为间歇性低氧训练可通过增加组织摄取、利用氧的能力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间歇性低氧训练与运动训练相结合可增加血液的碱储备和缓冲酸性代谢产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市跳水队11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悬吊法针对核心力量进行3个月的训练.用SPORTKAT平衡仪测试系统、HUR测力台及电子秒表等对训练前后平衡能力、核心力量以及CMJ纵跳高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悬吊训练不仅仅使运动员变得更强壮,而且还能有效促进其运动能力,更好改善肌肉内部和肌肉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平衡与稳定能力,尤其是对运动员核心力量、核心耐力、核心爆发力和运动专项技术的提高等均有显著作用.悬吊训练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力量训练方法,对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尝试悬吊训练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研究等,以江苏省15~17岁年龄组游泳运动员为实验对象。依据实验前测数据,按不同性别、泳式和运动水平进行编组,将实验对象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的体能训练中进行为期12周的悬吊训练实验。对实验前后受试者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测试指标成显著性差异(P<0.05),悬吊训练(S-E-T)对提高游泳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探讨身体功能训练在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的应用实践效果,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对我国24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进行为期16周、每周3次、每次60 min的身体功能训练。结果显示:(1)在基本运动能力方面,实验组在平板支撑、仰卧脚撑瑞士球平板支撑、悬吊侧卧平板支撑(左和右两侧)、单腿站平衡垫、瑞士球静蹲、坐位体前屈7项指标上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改善(P<0.01);(2)在一般运动能力方面,实验组在400 m跑、单足4级跳、立卧撑3项指标上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P<0.05),在Illinois跑、高翻、卧推、深蹲等4项指标上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提升(P<0.01);(3)在专项运动能力方面,实验组在10 s冲拳、10 s侧踹2项指标上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P<0.05),在30 s变向击打靶、30 s夹背摔假人、单次鞭腿击打力量、10 s腿法击打力量、10 s拳腿组合击打力量5项指标上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提升(P<0.01)。结果表明: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实验组的身体功能训练方案相对于对照组传统力量训练方案,强化了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优化了动作模式,加强了核心力量及其传输效率,对发展散打运动员的身体功能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山东省8名优秀自行车运动员5周高原训练前、训练中与训练后与免疫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相关指标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高原训练对优秀自行车运动员免疫能力以及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8名研究对象在高原进行为期5周的训练,3天一周期,与平原训练内容一致.运动员WBC水平在上高原后第1周末开始减少,持续3周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后上升,在下高原后的第1用达到一个峰值,并与进高原前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随后又下降趋于稳定;RBC、HGB和HCY三个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在进入高原后升高,到第4、5周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呈现出和高原前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高原训练结束后下降,直到低于高原训练前水平后回归,第5周左右达到高原训练前水平.经过5周的高原训练,可以观察到运动员的血液指标变化大致呈现3个时相的变化,即升高相、保持相、回归相.提示高原训练导致运动员免疫能力产生明显变化,与运动能力有关的指标显著升高,并持续到下高原后两周左右.高原训练要严格运动员机体监控,在下高原两周内参加比赛更有利于运动员成绩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悬吊下进阶式闭链运动训练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4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如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健、患侧平衡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对照组健侧稳定指数中前、后轴、A2-A6轴的稳定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健侧各项稳定指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侧稳定指数中前、后轴的稳定指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侧的各项稳定指数显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下进阶式闭链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平衡能力,可以提高患者对关节位置的控制及运动感觉能力。  相似文献   

7.
探讨青春发育期男性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与下肢跳跃能力的关系及运动训练对其影响。对10~20岁男性青少年63名,依据年龄分为10~15岁和16~20岁组;依据是否从事规律的运动训练,再分为运动员组和非运动员组。超声法测量跟骨BMD,下肢跳跃能力指标使用日产Rebound Jumping测跳仪测量。结果:男性青少年的BMD在整个青春期呈上升趋势,且10~15岁和16~20岁组BMD有显著性差异;运动组和非运动组的BMD也呈显著性差异,提示早期运动训练可以改变骨密度;男性青少年的BMD与反映下肢跳跃能力的指标具有明显相关性,且此相关度受运动训练的影响,运动训练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悬吊训练仪器对排球运动员进行实验性研究。通过悬吊力量训练组与传统力量训练组的比较分析,结果证明经过十四周的训练,悬吊力量训练组的挥臂能力有了显著性提高,说明悬吊力量训练对提高排球运动员的挥臂能力是有作用的,为利用悬吊训练仪器来提高排球运动员的挥臂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旋梯训练对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分析人体出现习服的情况。方法:通过三个月的旋梯训练,在不同阶段采集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五次选择反应时数据,并对比不同阶段生理参数与基础数据和训练前旋梯运动的差异性。结果:三个月训练各阶段的心率和收缩压与基础数据和训练前旋梯运动具有显著差异,并呈下降趋势。除II组训练前旋梯运动的舒张压与基础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其他各阶段的舒张压无明显差异。经过训练后和训练前旋梯运动的五次选择反应时数据与基础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旋梯训练能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产生习服作用,可有效提升民航飞行学员的心血管能力,对人体的认知功能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文献,选定与研究相符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选取国内实证类文献10篇,国外实证类文献6篇,共计16篇。了解治疗脑瘫患者的运动干预康复手段,分析其干预方法及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国内一般采用核心稳定运动干预、抗阻训练、悬吊运动训练以及柔韧训练为主;国外采用向后行走训练,机器人辅助训练,平衡训练等多种训练干预方式。国内外在对其进行运动干预之后,显示对脑瘫患者粗大功能、痉挛状况、步态步速行走能力以及肌肉肌张力、平衡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针对脑瘫患者特殊的体质情况,借鉴先进干预手段以及多种运动方式相结合的治疗康复手段,促进患者临床康复。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理,设计更科学有效的训练方式刺激肌肉的康复,改善脑瘫患者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