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73—1984年,中国湖南省和湖北省出土了两千年前的竹简《引书》、《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和帛画《导引图》。对于这些文物中的健康导引术的分类及各式名称的先行研究大多还处于言及水平。运用历史资料研究法对于这些导引式名称进行了分类对比研究。探明了西汉初期对导引式命名的特征及内在关系,为丰富中国和亚洲及世界体育文化宝库提供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2.
汉竹简《引书》中健康导引法的复原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资料收集、文献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约2200年前的西汉初期竹简《引书》中的健康法进行研究。首先对《引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概括介绍,确定第2段内容是41式健康导引法。在考证健康导引法中的一些难字、难句的基础之上明确了41式名称,身体部位名词,动作术语的含义,为健康导引法的复原奠定了基础。在参照湖南省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期帛画《导引图》的动作基础上,将《引书》的41式健康导引法的文字史料转换为93图的动作复原的图像资料。为探究41式健康导引法的特征,把复原图与西汉帛画《导引图》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这两种史料是同一类导引法,但不是相同的导引动作,并明确了41式健康导引法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文献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约2 200年前的西汉初期竹简<引书>中的徒手治疗法进行研究.首先,对<引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概观介绍,确定43式治疗导引法中有29式徒手治疗导引法.将29式抽出研究,制成了93幅复原图.通过对复原图进行分析,明确了徒手治疗法由仰卧姿势、按摩手法、呼吸的意念、他人帮助等方法构成.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术式多规定了治疗动作的次数、强度、范围,而且已经开始了中医手段与导引动作的并用治疗法.徒手治疗导引法还重视疾病的预防.通过复原动作图和西汉马王推的帛画<导引图>比较来看,虽有同式名的动作,但动作不同,确定二者是同类导引法,但不是同一动作的导引法.  相似文献   

4.
1973-1984年,湖南省和湖北省出土了2 000年前的竹简《引书》《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和帛画《导引图》。对于这些文物中的健康导引术的分类及命名思想的先行研究大多还不够深入。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于这些导引式名称进行了分类对比研究。探明了西汉初期对导引式命名的哲学问题,找出了其特征及内在关系,同时也明确了汉代人创编健康导引术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对西汉初期竹简《引书》中的使用器械等物治疗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引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概观介绍,确定43式治疗导引法中有14式器械等物的治疗导引法。研究将这14式抽出研究,制成了53幅动作复原图。通过对复原图的分析,明确了该治疗法使用冷水、杖、壁、吊板、木柱、枕、木鞠、米饭8种器物,并确定了有徒手、他人帮助、按摩、呼吸的4种治疗动作。器械等物的导引法所治疗疾患可分2类,即6种疾病和8种症状,确定了该治疗法是以治疗慢性病为主。通过动作复原图和西汉马王堆的帛画《导引图》比较,明确了长期以来对木杖、木鞠的判断错误等一些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984年1月,在湖北省江陵的张家山2200年前的汉墓中出土了竹简《引书》。对于《引书》中的健康导引法中的身体部位名称及动作术语的先行研究还处于言及水平,而且存在很多问题。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分析了现存问题,解明了《引书》中的健康导引术式身体部位名称及动作术语内涵,为解开《引书》之谜,为丰富中国和亚洲及世界体育史的研究提供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7.
1973年冬,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曾引起国内外有关体育史、医史、医疗体育、养生气功等各界人士的充份重视,一些专家、学者也随之投入对西汉帛画《导引图》的学术研究活动。由兹而今,忽忽已过去了十四年,其间各种见仁见知的有关研探文章时有所见。笔者因自幼从师学练导引和武术,出于个人爱好,也曾涉足于此项研究,并据多年探求之心得,著有《西汉帛画<导引图>研究》书稿。正因为如此,我对有关《导引图》研究的文章都较关切。近阅《养生长寿术》一书所收《马王堆<导引图>溯源》一文,(以下简称《溯源》),感到稍有不同的看法,兹特略抒己见,以就正于该文作者和海内外广大读者;尤盼体育史专家、学者,多加指点。  相似文献   

8.
导引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自觉活动。秦汉时期,出现了(《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有关导引方面的专,可惜书早已失传。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幅(《导引图》,彩图中描绘了不同年岁的男女体操动作44个,旁边还附有简单的字说明。图上男女数量大致各半,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形象史料。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一部(《引书》为对导引术的解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导引术大体经历了从原始的舞蹈、巫术、方术,乃至正规化后道教将其吸纳为"道术"的4个阶段.运用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对偶尔涉及到东晋以前导引术的文献资料,划分为子、医、史3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论证,并结合考古证据--马王堆帛书的图证和张家山汉简的书证,论证了东晋之前导引术存在的二重证据.  相似文献   

10.
韦公远 《武当》2008,(2):46-46
1973年,我国中部湖南省长沙出土了轰动世界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墓中有一件彩色帛画——《导引图》(长140厘米,宽100厘米,高50厘米),其上有44个各种人物在练不同的功法。这是中国古导引法的精华写实。  相似文献   

11.
金路  李姗摄影 《网球》2010,(7):132-134
殷亭玉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成熟的孩子。尽管刚上大一,虽然她也喜欢用相机以45度俯角玩儿自拍,喜欢装各种可爱,但如果深入了解她,就会发现她对未来筹划得很好,在完成本期的采访任务时,笔者不得不感叹,90后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万事都有阴阳之别,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将阴阳变化的规律精炼地称之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转换变易正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指导原则.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技及理论无不体现着阴阳学说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阴阳观对中华武学的技、法、理辩证思想都给予更为终极的关怀,是武学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述了阴阳二气结合的万物之理,解释了“道”和变化的辨证思想理论,对于武学拳理思想、技法招式和功法炼养给予了深切的关怀,构建了武学丰富深远的技击原理与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省优秀跨栏运动员尹靖为研究对象对第13届亚洲田径大奖赛男子110m栏测试赛上的第5栏跨栏动作技术进行运动生物力学三维摄像解析,获得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探究其动作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为跨栏运动技术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传统武术是在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至今广为传播的是以套路、搏斗和功法练习为主要内容的武术。中华武术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太极图的阴阳看似简单,实际是包罗万有的一种标志,以阴阳理论为基础,中国的武术前辈们经过终年累月的实践、研究创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独具个人魅力的武术套路。  相似文献   

16.
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和润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以其深奥的哲理、精湛的技法折射出博大的文化内涵.文章试图从拳法拳理、技法技理、练功理论、技击方法等方面阐述阴阳五行哲理对武术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深入探究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对武术健身理论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表现。武术运动则是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与内在的精神意识活动的紧密结合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体现了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8.
朱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3):117-119,124
分别从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演变为太极运动的过程及太极运动所承载的文化元素等方面讨论了阴阳哲学观所起到的核心和总纲作用.认为太极拳的产生是刚柔相济的武术理念向阴阳相克相生的哲学观的必然回归,阴阳哲学观指导下的简化顺变思维使太极拳发展成为世界化的太极运动,太极运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同样表达了现代人类理想和自我实现标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上,太极运动应具有独特的尊崇地位,它必将以民族艺术而永恒.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和武术的"内外兼修"理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论得出:武术的内外兼修理论是阴阳平衡理论在人类进行身体锻炼中的具体运用,而"阴阳平衡"理论则是武术"内外兼修"理论产生的基础。"内外兼修"理论作为中国武术运动功法练习的一个指导原则,规定着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浅析武术与古典哲学阴阳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的两大对立面,阴阳讲的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法则。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学说理论所体现的中华武术传统化及思维方式更是典型,是武术理论必不可少的基本构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