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避讳摭谈     
避讳摭谈陕西任俊荣避讳在中学文言课文里经常碰到,所以一开始接触就要给学生加以介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扫清障碍。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都要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就叫做“避讳”。避免直接说出或写...  相似文献   

2.
避讳趣谈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尊亲、上司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必须用其他方法避开或代替,叫做避讳。古人把避孔、孟、周公、三皇五帝等先圣与当朝君主的名字叫做公讳;子孙避父母及尊亲的名子叫做家讳;下属避上司的名字叫做宪讳。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句中的“人风”即民风,·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改的。那么,什么是“避讳”呢?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指的是修辞格,即趋吉利讳,指说话、写文章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比如“死”,就改称“去世”“谢世”“升天”“老了”“不在了”“与世长辞”“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避讳,在各个民族的今天,还可以见得到。本文所谈的是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避”是指躲开,回避…  相似文献   

4.
《天方夜谭》是同学们熟悉的一本书。但对《天方夜谭》的“谭”字为何是“谭”而不是“谈”字,却不一定了解。“夜对”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封建社会里,说话写文章时,如果边到皇帝和*长的名字或与他们相关连的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避免念同音字,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过讳。譬如说皇帝去世,就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柳宗元在《捕蛇者说》的结尾写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中的“人民…  相似文献   

5.
趣话避讳     
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指的是修辞格。即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来表述。常见于文学作品.用以描写各类人物。从古到今,死是人们特别避讳的。人们用了数十种同义的词语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常用的有“亡”、“尽”、  相似文献   

6.
封建时代,文人写文章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不能照字直书,而要加以回避,这种手法就叫避讳。对皇帝名避讳,谓之“国讳”;对圣人名避讳,谓之“圣讳”;对尊长名避讳,谓之“家讳”。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到清代更加完备。常用的避讳法有以下几种: (一)缺笔避讳法。例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世”字写成“(?)”、“民”字写成“(?)”;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把  相似文献   

7.
<正>避讳,是指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延续了上千年。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种。一是帝王,对当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要避讳,称"国讳"或"公讳"。如,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清朝时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  相似文献   

8.
熟悉《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成“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遇到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讳。例如,古时候皇帝去世了,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或“山陵崩”。同样的道理,唐武宗的名字叫李炎,因此,从他当皇帝的那天起,人们说话、写文章凡是遇到两个“火”字相重的字,都要避讳,用其他字代替。于是,人们在写“夜谈…  相似文献   

9.
李瑞河 《学语文》2004,(4):5-45
阅读中国的古籍不可不对避讳有所了解。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讳。”“卒然不可讳”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司马迁担心他的朋友任安会突然被处死,但又不好直白地说出“死”这个不吉利的字眼,于是就用了一个避讳语“不可讳”来代替。阿Q,因为他是瘌痢头,所以对于“光”“亮”一类的字都不能当他的面说,后来连类而及,扩大到灯、烛等发光的东西也都不能说。  相似文献   

10.
说“讳”     
避讳是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子时,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是用缺笔、空字、易字、改读等方法回避,这便  相似文献   

11.
古人避讳趣录所谓“避讳”,通常是指在写文章或说话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讲出,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能提到。比如:皇帝的名人人要避,尊长的名子弟要避,上司的名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得留意,并且还需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讳,免得触犯而引起不快。所...  相似文献   

12.
读过《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大家要奇怪了,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要找个看似没多大关系的“谭”来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古代,人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遇到皇帝或尊长(如祖父)的名字以及与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免念出来,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避讳”。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就因为他的父亲名字是李晋,“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为了避讳,满腹才华的李贺只能放弃科举考试,终不得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相似文献   

13.
浅说避讳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不用“民风”,而用“人风”。在封建社会里避讳是普遍的。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回避。《春秋公羊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讳通常采用四种办法。一是“缺笔”,即缺一个字的最后一两笔。如,将宋赵匡胤写作匡胤;为避孔子的讳,将“丘”写作“丘”。二是“空字”,即用“某”或“□”来代替。如《文帝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指“启”,是汉景帝的名。三是“易字”,即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如《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  相似文献   

14.
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要避讳的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名字;“家讳”是仅仅限于亲属内部的避讳;“圣讳”是避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15.
看了贵刊1996年12期《避讳技谈》一文,获益匪浅。任俊荣同志在文中介绍了避讳六种方法。还应当有一种方法讲过去比较好。姑且取名“加‘讳’避讳”。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资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公试第七名亚之。京报连登黄甲。”教材对这个“讳”字注释非常明确:“[讳]原有‘避’的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可见,文中是在“进”前加“讳”以示避讳。加“讳”避讳@薛朝玉$安徽太和县三堂中学  相似文献   

16.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于皇帝的名字不许直呼而产生的.中国古代,皇帝的地位至高无尚,他的名字既不许直呼,也不许直接书写,他的丑事不许张扬,违者就要被杀头.既然不能直接表述,就需要用委婉的方式,那种委婉的“曲笔”的表达方式,就是避讳.中国古代避讳的种类,按其内容,可分为国讳、方讳、家讳三  相似文献   

17.
讳辩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们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而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这叫做避讳,如汉高祖名邦,就改"邦"为"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进"二字同音,所以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韩愈也因鼓励李贺应试,而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思想,韩愈十分愤慨,因此写下了《讳辩》一文,驳斥这种滥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趣话避讳     
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指的是修辞格。即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来表述。常见于文学作品,用以描写各类人物。从古到今,死是人们特别避讳的。人们用了数十种同义的词语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常用的有亡、尽、  相似文献   

19.
古代"避讳"之礼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是古人忌讳传统的延续或传承,即在人死之后讳称其名,以示敬鬼神之义,并由最初的避君王名讳,又发展出家讳、私讳,甚至名字的谐音也要讳,演绎出种种避讳之事,避讳之制因此愈演愈烈。避讳制度既有敬奉鬼神、尊崇先父先王的传统文化心理,又有迂腐而荒诞不经的迷信观念。  相似文献   

20.
综初中语文课文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结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为什么要避“李世民讳”?原来,在封建社会,对帝王将相及尊长是不能直呼其名字的,谓之避讳。特别是对帝王的名字,臣下及百姓是绝不能说或写的,否则就叫犯讳,犯讳就要杀头。所以,臣子们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尽量绕开帝王的名字,或者用一个其他形近、义近的字去替代。这里用“人”替代“民”就是避讳的一种。这样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修辞格式上的讳饰。所谓讳饰,就是避讳,即在说话写文章时,不便直说的事,就采用一种委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