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矛盾青春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强调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看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外去发展这种独特的经历呢?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从而激活阅读教学,使之成为充满着心智对抗、思想碰撞的一潭“活”水呢?  相似文献   

3.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很显然,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如何有效地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呢?一、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所谓阅读期待,是指由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构成的主观知识经验系统。现代阅读心理研究表明,阅读就是读者将书面材料提供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怎样进行具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渎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渎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个性化阅读,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股强劲的春潮。面对动态万变的语文课堂,如何将语文“个性化阅读”落到实处呢?一、创设氛围,让学生乐于“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其阅读的个性与创新意识,意义深远。个性化阅读,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教师该怎样实施这一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因此,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至关重要。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采用以下方法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那么,小学阅读教学应如何有所创新?文章就小学阅读的创新策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李章云 《家教世界》2013,(9X):141-141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和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情感体验呢?如何让阅读教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舞台呢?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从以学生发展为本出发,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那么在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精神,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得到飞扬呢?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强调了阅读行为的本质特点是个性化,强调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个性化的阅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他们在语文课上才会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一说法说起来何其流行,但是做起来却又何其抽象,怎样做才是阅读教学上的“以人为本”?我认为,阅读教学上的“以人为本”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一堂语文课中,应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地释放呢?笔者结合自己的阅...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很多教师认为所谓的“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把阅读权、言说权完全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言说,只要他们能说就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很显然,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如何有效地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18.
尤文君 《教学随笔》2009,(12):26-2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施新课程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必由之路。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呢?  相似文献   

19.
刘蠡寒 《教书育人》2007,(12):28-30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阅读目标更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感受和体验,这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旬”“做出自己的判断”等中小学中九个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中可见一斑。显然,《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的。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由于我们对这一理念不能正确理解或理解不到位,出现了一些误区,一是教学目标缺失,教师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感悟;二是学生的感悟很肤浅,没有思维含量。那么,怎样引领学生在自主感悟中发展思维呢?一、正确理解自主感悟的内涵自主感悟强调的是阅读个体的不可代替性,而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爱怎么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