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洁《拣麦穗》是一篇彰显人性美的经典之作,作家对这种人性美的展现是颇有意味的话题。本文旨在从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中,从选择的意象中,从对比手法的运用中欣赏《拣麦穗》这篇散文对人性美的完美呈示  相似文献   

2.
张洁《拣麦穗》是一篇彰显人性美的经典之作,作家对这种人性美的展现是颇有意味的话题.本文旨在从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中,从选择的意象中,从对比手法的运用中欣赏《拣麦穗》这篇散文对人性美的完美呈示  相似文献   

3.
张洁的《拣麦穗》是一篇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叙事散文。她所描写的一老一少之间的人间真情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从审美体验上看,文本表层意蕴具有一定的喜剧性。这主要在于文本中的人物关系。一个走街串巷的卖灶糖的老货郎和一个小女孩  相似文献   

4.
著名女作家张洁的散文<拣麦穗>犹如一幅淳朴而意境淡远的素描画,又如一首纯真的童谣,用简约而丰满的词句带领读者走入了美好的童年回忆,也走入了人类似乎永远也走不出的梦幻光圈里.  相似文献   

5.
<正>张洁的《拣麦穗》是一篇美文,作者用她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及其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的梦想和梦想的破灭;二是"我"的梦想和梦想的破灭。文章着力要表现的是卖灶糖的老汉和"我"之间纯洁的感情,借此抒发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忧伤和惆怅。鉴赏这篇文章,学生理解不了卖灶糖的老汉和"我"之间纯洁的感情,认为这种感情是一种畸形的男女之爱情。怎样正确认识这种感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6.
拣麦穗     
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还不道拣麦穗这回事。我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那段往事。或许可以这样说,拣麦穗时节,也是最能引动姑娘们想的时节。在那月残星稀的清晨,挎一个空篮子,顺着田埂上的路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她想是什么呢?等到田野上腾起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一觉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自家那孔窑的时候,她想的什么?唉,她还能想什么!假如你没有在那种日子里生活过,你永远也无法想像,从这一颗颗丢在地里的麦穗上,会生出什么样的幻想。她拼命地拣呐、拣呐,一个拣麦穗的时节也许能拣上一斗?她把这麦子卖了,再把这钱攒起来,…  相似文献   

7.
张洁是一位中年女作家。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和《方舟》等作品赢得的读者众多,在文艺界有较大的影响。人们对它们的评价虽然高低不一,有褒有贬,但都不能不承认它们的主题开掘之深,描写笔触之细,具有思想的敏锐性和艺术的独创性。张洁创作上的这种特色,不仅表现在她的小说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她的散文方面。  相似文献   

8.
提起女作家张洁,广大读者并不陌生。近几年来,她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曾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于这样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人们可能有一种神秘之感吧。《青春》一九八○年第七期发表了一篇作家访问记,题目是《一个普通的人——记女作家张洁同志》,作者是孙五三。在这篇访问记里,作者介绍了张洁同志的生活、爱好、创作等情况。文章说:张洁“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同志,高高的个儿,细细的身材,着一身半旧的蓝衣服。”“和陌生人谈话,常常会使她陷入窘境。”张洁是中国人民大学计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的一部分,新课标也对散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但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本特性出发,散文教学最需完成的是其情感渗透目标。那么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渗透?本文将以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和张洁的《捡麦穗》为例,从情感的生发、情感的过程、情感的结果三个方面来简单地分析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析:《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中拣一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因为挑挑拣拣而一再地错失良机,最后两手空空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中拣一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因为挑挑拣拣而一再地错失良机,最后两手空空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八年七月,张洁以其娴熟的文笔和清新的立意,发表了她的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小说猝然轰动了文坛。紧接着张洁又陆续发表了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她以细腻、深沉的笔触为读者打开了人物心灵世界的一个侧面。 张洁不愧是很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在人物塑造上,她总是那么着力塑造那类真挚、善良、富有内在感情的人物,以致拦观其作品往往被她笔下的人物感动得潸然泪下。她笔下  相似文献   

13.
捡麦穗     
每个人都有过童年。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那歌声总是余味悠长;童年是一帧美丽的画,画里挥洒的是五彩斑斓;童年是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风景里有天真的孩子气、最亲最爱的人和难以忘怀的温情。本期推荐给大家的是一组童年恋歌。当代作家张洁的《捡麦穗》表现了一个小女孩儿单纯无邪的心愿和卖灶糖老汉对孩子的呵护疼爱。《伟大的日子》是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回忆童年的一篇文章,在一个“伟大的日子”里,她幸遇到了一位从此改变她一生的引路人——安妮·沙莉文老师。现代作家李广田的散文向来取材平凡朴实,《悲哀的玩具》把一位老祖母煞费苦心为孙儿营造快乐所做的努力描写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简析:《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中拣一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因为挑挑拣拣而一再地错失良机,最后两手空空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学情分析:课文记叙弟子们拣麦穗的情景和从这件事领悟到的道理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前面的实践作为基础的话,弟子们也不可能真正地领悟到把握机会的重要性。因此,学习前文“弟子们如何挑挑拣拣”和学习后文“弟子们领悟事理”同样重要。但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小学生,在大量…  相似文献   

15.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我的腿子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蝴蝶和蚂蚱,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我的篮子里再掉到地里去。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说:“大雁,告诉姨,你拣麦穗做啥?”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婆们了她那双不大的眼睛…  相似文献   

16.
《广东第二课堂》2010,(7):38-39
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当中,张洁是极为独特的一位。她的写作,从来都和灵魂有关,或者说,她的每一个字都源自她的灵魂。她的作品,总是由最细致甚至最细碎的生活小景人笔,而又总是着眼于展示人性最深处的光华。作品因为作家心中怀有的那一份大爱,而焕发着一份撼人心魄的大美。由此,她的作品形成了一种超凡拔俗的气质——圣洁而又弥散着温馨的人间烟火的气息。代表张洁艺术创造最高水准的,一直是她的散文。系列作品——《美丽的约定》《心的家园》《最亮的一盏灯》,体现了她的最高创作水准。  相似文献   

17.
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结构简明整饬,行文流动婉转,而大量的诗性语言及象征手法的运用,更给文章增添了深沉的哲理色彩,让人为之感动,并浮想联翩。是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四季,这四季如何度过?你的生命正处于哪一季?你正彷徨、迷茫还是坚定、执着?四季的生命是怎样的?她又是如何行走在生命的四季里?张洁为我们打开了她心灵的一扇窗子,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她独特的人生体验,对于生命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众多小说作家里,张洁的名字是很响亮的。这与她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曾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论有关。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由于张洁的作品有她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她引人注目的魅力。不论你是否赞同她在作品里表述的某些主张或理想,当你读过她的作品之后,你得承认,张洁是个有才华的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0月12日,我校高一语文科老师就一篇回忆性散文《拣麦穗》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这是一种“课例式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它是按正常教学进度,以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主题,要求把整个教学过程当作研究对象,以通过各个教师的教学,来研讨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作者在颐和园游春时与一群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相遇,孩子身上蓬勃的朝气扑面而来,于是,她对儿童和春天有了领悟。教罢此文,笔者感悟到:习作教学,也应该只拣儿童多处行。因为习作本就是儿童生活的真实再现,儿童情感的自然流淌。教师应该引导每一个孩子说实话,写趣事,抒真情。现就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1"《童年趣事》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