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和顺应自然的状态下,以“无为”求其无不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初汉和初唐的统治者运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得民富国强、天下大治,说明了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中国农村改革的推行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老子哲学最简要有力的人生哲理就是“无为”“,无为”虽然也是一种处事的方法,但在很大程度是针对“君人”而言。试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理论体系,从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原因、内涵、意义以及与孔子的“无为而治”的比较中,解析老子“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4.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双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可作双重阐释:一方面认为它是基于传统习俗的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它是理想型的自然社会。作为治理模式的“小国寡民”发展至今可与共和制下的宪政自由相衔接,体现出来的中庸之道正好契合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5.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陈霞  常理 《商丘师专学报》2007,23(11):20-21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要无所作为,而是要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无为”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身处乱世,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剖析,不仅提出了解决社会危机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孔、老"无为"思想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最早提出“无为“思想,孔子也有他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包括“法自然“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两个方面的内容;孔子的“无为“思想包括“恭已“、“德政“、“礼治“三个方面的内容.孔、老“无为“思想的内涵具有本质的不同:实现“无为“的过程不同、政治理想不同、价值取向不同.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其人及诗文是“自然”的,从“无为”及“中庸的自然”“人文的自然”的角度考察这种“自然”,可以揭示陶渊明融汇并超越道儒等诸家思想这种自觉而非凡努力的意义与价值.中庸作为一种最自然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总是被人们所忽视的,更被忽视的是中庸在陶渊明追求“自然”的生命境界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陶渊明中庸而诗意地践行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中庸的精神助成、保障了陶渊明其人其诗更加“自然”.  相似文献   

10.
北宋《老子》注家对“无为”的理解 ,首先是突出地强调“无为”非“不为”。他们认为“无为”的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 ,“无为”就是不要有主动兴事造作的意愿。陈景元和王还从“不越性分”的角度对“无为”的内涵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美学文艺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庄子论道有如老子,崇尚自然无为是他哲学的核心。“自然”批评论是以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作为背景,以天道论人道,用自然眼光去广泛考察人生处世方式和态度,主张自然、自由、朴素的人生理想,要求“法天贵真”。这对审美和艺术有着深刻的启发,在审美和艺术上反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达到“天乐”、“天籁”。“自然”批评论,高扬艺术创作主体自由的心境,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艺术风格论和各艺术门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加快我国的学校道德建设步伐,改变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现状,本文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与西方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探索,提出了学校道德教育要"无教而无不教"的道德教育思想方法.该文认为,道德教育应切实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进行学校道德教育,以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说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人不仅应对社会承担责任,而且也应对宁宙自然承担责任;人类不应一味地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从冯先生天地境界说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体悟人生境界及人生意义是一重要的指导和参照。  相似文献   

14.
在科技理性至上的现代,由于商品充斥和物欲膨胀,身心失和主要表现为人性的物化和精神的退隐。我国古代道家关于“无为”哲学的思想方法,不仅是救治现代人身心失和、人性物化的良方,而且对重建身心和谐、人性复归有重要的心理启示。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诗文中普遍存在叹"老"的情结。苏轼叹"老",但善于积极地消解"老",主要方法和途径就是"隐",即隐于田、隐于梦、隐于酒,无意功名利禄,达到超尘绝世,淡泊宁静的"闲"之境,以返归自然的态度对待现实人生,从而探索生命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但影响着中国社会,而且已经走出国门影响着世界。但是,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开创者,其爱民治国思想却鲜为人知。用现代领导学的观点考察和审视《道德经》,可以发现老子爱民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以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7.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对求知和行道关系的阐述,追求学问应天天增益,修行大道应日益减损。用到当今世界与人的发展上,就是如何处理学习科学文化等具体知识和提升自我境界的关系问题,了解了“为道”与“为学”的联系我们就能够更好的求知与修正自我。  相似文献   

18.
孔子“和而不同”的主张,不仅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而且上升到人生哲理的理论高度,显示出深刻的哲理思想意义。“和而不同”的哲理思想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扬光大中华儒家文化、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21世纪世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十诫”本来是上帝通过先知摩西之口传达的人类必须遵守的十条诫命,波兰著名导演斯基洛夫斯基的电影和剧本《十诫》讲述的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十个小故事。在这十个故事里,斯基洛夫斯基为故事里的人物设置了极端的困境,让他们面对永恒的道德难题和棘手的选择,考验上帝消逝之后的脆弱人性,表达了作者无比的悲悯情怀和对人性的关怀与信赖,对此,刘小枫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作了深入的解读和认同。但他把《十诫.第十诫》理解为一个嘲讽人性的幽默故事,这是一个误读。《第十诫》和其它九个故事并无二致,并非冷嘲和幽默,依然是一个对人性关怀和信赖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