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语文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新的时代对语文教学目的、性质、作用、教学方式、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写作教学 ,它是检验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关键。鉴于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该怎样指导学生写作 ,迅速提高其写作水平呢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重要在于激发其写作兴趣 ,锤炼其语言。一、激发兴趣古人云 :“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中 ,大家所提倡的“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 ,也就是说教学应在“趣”上多动脑筋 ,教出意趣才能使学生…  相似文献   

2.
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向 ,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近年来大家所提倡的“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也就是说 ,教学应在“趣”上多动脑筋 ,教出意趣 ,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 ,如饮甘泉 ,才能产生最佳的美感效应。中国是诗的国度 ,佳作浩如烟海 ,名家灿若繁星 ,曾留下无数倾国倾城、令人难忘的美丽诗篇。在古典诗歌教学中 ,努力抓住教学中的有关因素 ,激活古典诗歌中的形趣、情趣和意趣 ,使学生易于感知、感受和领悟古典诗歌的美。一、形趣…  相似文献   

3.
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未见意趣,即生搬硬套,因循守旧,呆板枯躁.这样的课当然索然无味,学生乐从何来?所以教师要教人见意趣,以此促乐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意味,体会其中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之中.要注意发挥教材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乌鸦喝水》一文谈一些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4.
史俊艳 《西北职教》2009,(10):29-29
“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最早体现在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所主张的“乐之者”就是一种快乐学习法,即学习源自兴趣,而兴趣源自快乐。北宋教育家程颐进一步提出寓教于乐,适时教学,他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乐学必见意趣,否则索然寡味,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教育的目的便不可能达到。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常常为学生不爱学语文而苦扰、忧虑。怎样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呢?兴趣是学会每门课程的起点和催化剂,“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没有了兴趣,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而有了兴趣,人才能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激趣、引思舒瑞雪古人云:“教人而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无论是“教”还是“学”,“趣”和“思”都至关重要。语文教学要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必须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相似文献   

7.
“苦乐巧”指的是“苦学——乐学——会学”。“苦乐巧”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法,引导学生从“苦学”的困境走出,通过“乐学”,掌握技能,达到“会学”。一句话,就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一种转化过程。“苦乐巧”目标实施办法的关键是课堂语文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任丽 《山东教育》2007,(7):82-83
朱熹言:“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乐学必见意趣。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课堂小结的研究,探讨和应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9.
杨应学 《陕西教育》2011,(12):43-43
“语文难学”是农村小学生共有的感受.“语文难教”又是困扰不少语文教师的大难题.“语文谁都会教”更让语文教师尴尬。那么如何改变这些看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一门艺术.使学生在愉快之中乐学、会学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际越来越觉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乐学、会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目前,语文教学提出了“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这实际上是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追求语文课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从形趣、情趣、意趣在三种不同审美趣味形态探析其相应的美感效应。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作品的“内蕴力”催动学生在文学按受活动中由“入手其内”到“出乎其外”,取向“高致”,产生最佳的审美领悟效应。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它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 ,成为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大学问家程颐也指出 :“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没有兴趣 ,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乐之” ,才能“乐学”。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 ,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兴趣产生的动因分析 ,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悬念激趣法。…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对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检测。一位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做到“乐教”,在愉快的情境中就会使学生“乐学”、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一位死搬“样板教案”的教师“苦教”,会使学生在沉闷的气氛中“苦学”、思维呆滞、精疲力竭。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以“乐教”启迪“乐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真正体会到创设情  相似文献   

13.
刘利晓 《新疆教育》2013,(5):161-161
《语文标准课程》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求从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看教师们的本领了——即如何运用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巧于点拔,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从“学”到“乐学”。  相似文献   

14.
古人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话。可见,要使学生“乐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入“兴趣”这一因素。而目前在许多教师的文言虚词的教学中,愉恰缺少了“兴趣”。学生因其内容枯燥乏味。既须颇费时间的死背硬记,又缺少条理化和系列化而感到兴味索然,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本质的思想倾向和意识行动,它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反之则没有动力和积极性.正如宋代程颐所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只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有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语文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也能从中轻松地从事语文教学.学生乐学了,对语文科感兴趣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就不是空话了.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过程中电教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亲近文本,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下面谈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的体会,让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出火花。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语文教学方法的研讨中,大家提出了“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这实际上是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下面,我以文学作品为例,从形趣、情趣、意趣这三种不同审美趣味形态探析其相应的美感效应,追求语文课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一、形趣———审美直观效应形趣,是指教学中的直观形式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它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有“悦耳悦目”的审美直观效应。如讲授戏剧文学《雷雨》,教师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戏剧性的感觉。或组织学生观看《雷雨》录相,促使学生在审美欣赏中加强对戏剧人物性…  相似文献   

18.
转变学生厌学为乐学是职高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授课中教师要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学习;讲授知识要化难为易。进行层次教学;指导学生学会质疑、掌握学法、提高能力,并在这些基础上创建“乐学”课堂。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教学情趣和学习兴趣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乏情趣的课堂,则难有兴趣的萌发,"强制性"的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使教学充满情趣,要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相似文献   

20.
罗胜 《陕西教育》2009,(11):27-27
兴趣是一种行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宋人朱熹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能使人奋发、创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阶梯。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调动起来,那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