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语境下的媒介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语境下的媒介融合既是一场传谋产业的深度变革,也是一次引人注目的社会变迁,因此,有必要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并结合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全球化扩张的双重语境,来思考媒介融合将如何面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重壁垒.中国语境决定了中国媒介融合的渐进式进程.虽然制度的瓶颈仍然是其难以跨越的障碍,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媒介融合既提升了受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促进了产业层面的互动与整合,并且它还为我国文化形态、社会制度和结构层面的历史性变革莫定了基袖.  相似文献   

2.
宝贝不哭     
栀子香盈袖.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中缓缓撒在沉睡的绿叶上,带走那些华丽而短暂的露水. "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今日扬尘处,昔日为大海."高三学子的离去让校园愈发深沉、凝重.  相似文献   

3.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应然方案。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改革的政治导向性、文化改造性以及教育有效性原则为基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困境是:融合价值弱化、融合方法陈旧、融合主体失位、融合评价偏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应从理念生成、课程建构、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等维度做到:育人与铸魂相融合,共筑价值理性的“话语体系”;嵌入与共生相融合,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通道”;“道”与“术”相融合,增强思政课程教师的“课改能力”;评价与诊改相融合,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评价补位”。  相似文献   

4.
论晚清书院改课的近代化量变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书院改课的内在动力,源于清政府文化专制政策导致的书院教育衰败;而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近代社会转型,却构成了书院改课的外在动力。改中学之旧,立西学之新,是晚清书院改课的中心内容。在外力的推动下,书院改课承接了传统书院改革的精神,出现了近代化的量变反映,实现着从古代到近代两种价值观念的嫁接与融合,并促使书院借助西学向现代转变,对近代社会变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拥有非常丰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优秀文化一方面是我们精神上的财富,另一方面对规范和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与其融合由来已久,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提出了几点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红"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眼目"。本文分析了"红"这个中华文化重要意象对表达《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以及霍克斯在翻译中改"红"为"绿"对原作意义造成的巨大损失,指出译者在翻译处理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词语及意象时,应该树立并实践"文化融合"观,以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文化融合可以体现在器物上,也可以体现在制度上和意识深处,而外来词则是文化融合的另一主要体现场所。作为异文化使者的外来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文明的窗户。从文化接触视角出发,对汉语外来词的吸收方式进行文化透视,从而进一步阐释汉民族文化对外来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各具特色,都具有主导地位。等到唐朝时很明显南朝文化占据上风,但北朝文化也被继承其中较好的融合在一起,而最初的融合发展就体现在文学的融合发展中。南北朝时期上层文人乐府诗的创作也进入了自西汉后又一个高潮,但北朝的文豪数量不如南朝,南朝的永明体诗人、宫体诗诗人、皇室文学家都创作乐府诗,但题材风格偏重艳丽绮靡。而南朝乐府民歌却风格多样,也有不少佳作,同时南朝的乐府民歌开始体现出南北文化融合的痕迹,这给唐代以后的文化融合带来很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办学与本科院校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校企双方文化上的融合.近年来,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高职文化对企业文化融合的深广度不足、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融合的缺失等问题.只有采取全方位推进高职文化对企业优秀文化深度融合、企业文化汲取高职校园文化内涵等措施,校企文化融合才能更加深入,最终推进高职校企合作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地方文化融入教学是时代的呼吁,而美术作为现阶段备受瞩目的艺术类课程,是地方文化资源与教学融合的优质目标。但在融合进程中需要注意发扬文化价值,坚守美术教育目标,兼顾学生需求与资源投入,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美术教育为中职美术教育提供了思路,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19.
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一身二任,责任重大,惟有来自人民授权的人大对其进行监督,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性。着力培育和发展人大这种监督力量来实现对党的监督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为可行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的事物都能体现真、善、美这三种价值,而人类的心理则存在着求知、立志和追求美好这样的三种心理活动,体现在教学中,占用了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三项,智育、德育及美育。教育的功用实际上就在于顺应人类的天性,促进人的发展以实现美好的生活和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