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曲扬 《教育与职业》2008,(2):117-118
高校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能否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高校体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体育课应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应实施"轻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高校期间通过"轻体育"锻炼,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体育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顺应我国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步伐,本文在分析"轻体育"内涵及健身特点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以及高校开展"轻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探讨有效地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更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形式.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普及构筑起了坚实的依托.  相似文献   

3.
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轻体育”、“休闲体育”和“课余体育”的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理应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高校实施“轻体育”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而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本文通过对“轻体育”的概念、范畴、特性以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论述了“轻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亮  谢争 《巢湖学院学报》2007,9(1):157-15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轻体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轻体育”的特点和健身作用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从事体育教学经验,提出“竞技体育”项目“轻体育”化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5.
“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乐体育”,是大众体育的一种形式.职业女性平时的锻炼是不够的,经过对持续参加“轻体育”锻炼的职业女性有关心肺功能和心理方面的测试,结果显示,长期的“轻体育”运动可使她们的心肺功能、精神状态及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轻体育"既健体又健心,"轻体育"新潮如果被引入体育课,驻足小学体育课,那么学生厌上体育的现象将被避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强身健体、乐于参与的乐园。本文简述"轻体育"为体育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和同仁们共同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7.
毛剑阳  吴国栋 《考试周刊》2008,(48):143-144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分析排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展露出来的"轻体育"特征。"轻体育"推动了排球运动更好地发展,排球运动也更好地诠释了"轻体育",有利于我们对排球以及经软化后衍生的项目在文化的内涵上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分析法,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分析"轻体育"内涵,阐述高校开展休闲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提出高等学校休闲体育教育应该在"轻体育"理念指导下,实现娱乐化、多样化和人性化。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以其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健美操"轻体育"健身兴起,俱乐部迫切需求健美操教练员,高校健美操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在健美操教学中实施实践实训教学,加强毕业生实习、毕业设计环节的过程监控和考核、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优秀的俱乐部健美操教练员。  相似文献   

10.
裴宏祥 《考试周刊》2013,(90):101-101
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轻体育”具有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理应进入中学体育课堂,成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本文通过对“轻体育”的内涵及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论述“轻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4.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学、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考察,现代"文学批评"与古代"文章学"歧异分明。郭绍虞等囿于所处时代环境,以"文章"非"文学"的先行观念为主导,试图在"文章"中清理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概念,实则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实事求是地还"文章学"、"文学批评"以本来面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重建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谶"本是假托神意兆示人间吉凶的预言;而"纬"则是相对于"经"而言的,是指汉代方士化的儒生与儒学化的方士以神学迷信观念阐释儒家经典的著作。由于"谶"与"纬"曾一度在两汉时期合流,并形成盛极一时的"谶纬"思潮,因而古人往往将纬书称为"谶纬",或单称"谶"。于是后世人们也多将"谶"与"纬"相提并论,甚至有人认为"谶"与"纬"名异实同。本文对"谶"与"纬"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考察,认为"谶"与"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同中有异,并非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反思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思想历程,可以发现其关注焦点从“成人”走向了“教育”。进而,在“成人”与“教育”之间,生成了当代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厄,同时也孕育着学科发展的潜力与未来。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是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关键所在是重廓学科的研究边界,而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是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20.
英语动词"come,go"和汉语动词"来、去"的内在指示意义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的come、go和汉语的“来、去”是经常对译的。在此,本拟从实指义、虚指义和习语三个方面对这两对动词的内在指示意义进行比较,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便更好地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