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谢艳红 《培训与研究》2009,26(6):29-31,39
前人对于顾炎武古音学的认识,大多从其古音学的形成与影响来评价,或对其在古音学研究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而对顾氏研究上古音韵部体系的方法及这一方法对古音学发展的意义认识尚有不足。笔者通过对吴棫、陈第、江永、段玉裁和顾炎武的古音学研究的比较,认为顾炎武之所以能超越吴棫、陈第分出古韵十部,使上古音系研究走向科学的道路,和他在古音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有很大关系。后来的音韵学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他的古韵分部方法。  相似文献   

2.
前人对于顾炎武古音学的认识,大多从其古音学的形成与影响来评价,或对其在古音学研究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而对顾氏研究上古音韵部体系的方法及这一方法对古音学发展的意义认识尚有不足。笔者通过对吴棫、陈第、江永、段玉裁和顾炎武的古音学研究的比较,认为顾炎武之所以能超越吴棫、陈第分出古韵十部,使上古音系研究走向科学的道路,和他在古音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有很大关系。后来的音韵学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他的古韵分部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段玉裁的古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古音学的研究中,段玉裁(1735——1815)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古音学的代表作《六书音均表》虽然是在前辈学者陈第、顾炎武、江永以及他的老师戴震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的,但却有极大的发展。古音研究的某些新的领域还是他亲自开拓的,从而把古音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4.
万光泰《古韵原本》是继顾炎武《音学五书》之后一部非常重要的古音学著作,它在继承顾炎武研究成果的同时,无论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创新之处。本文着重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介绍了本书独具特色的编排形式和古韵十三部的内容;最后在比较顾炎武、江永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本书在清代古音学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代时,古音学的研究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其间涌现出段玉裁等多位著名音韵学家。在顾炎武古韵十部、江永古韵十三部的基础上,段氏在其古音学代表作《六书音均表》中分古韵为十七部。其支脂之三分、真文分立、尤侯分立的发现历来为学者所称道,但十七部的划分仍有不少纰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段玉裁(公元1735——1815年)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经学家,杰出的小学家。他幼年即好声韵文字之学,青年时期耽读顾炎武、江永等人音学著作,奋发精进,造诣殊深。他积十余年时间著成的《六书音均表》,是一部重要的古音学专著.消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称赞他“凿破混沌”,当代音韵学家周祖谟评价他“审音辨韵名震乾嘉.”  相似文献   

7.
文章概述学界在古音学领域研究的历史及现状,梳理并简介了对自宋吴棫以来历代古音学家的研究概况及主要论著.同时,文章对谐声古音研究论著和成果进行了蒐集、整理、考辨和评价,认为归纳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评介各家谐声与古音学思想、理论和方法之优劣及得失,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是古音学研究新的视角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王耀东 《现代语文》2007,(2):123-124
明代学者陈第(字季立,福建连江人.)是古音学研究的"开路先锋"(王力《汉语音韵》),他著的《毛诗古音考》是一本相当重要的古音学著作.该书对清代古音学研究影响甚大,其"古无叶音说"一直为后来的古音学家所称道.在考证古音的方法上,作者创新较多,依古人声训材料求古音是其中之一.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殊为可取.  相似文献   

9.
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辨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陈第(1541—1617),明连江人,是我国古音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王力先生对陈第有过很高的评价。他说:“古音学的研究本来在宋代已经开始了。例如吴棫、謆浴⑿碓虑涞榷荚致酃乓舻奈侍狻5?系统的科学的研究还是从明末的陈第开始的。”又说:“古音学的建立,首先应该归功于明代的陈第。”本文试就陈第对我国古音学的贡献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综观汉语古音学的发展脉络,音系构拟是其发展的必经阶段。清代古音学缘于顾炎武等人发明的理论方法而走向鼎盛,又缘于理论方法及材料的极致利用而走向衰微。高本汉带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及他的古音构拟是汉语古音学再次走向发达无法拒绝的选择。清儒只能模糊描述上古音,却从未放弃"精确"。高本汉之后的古音学家,力求精确构拟上古音,却无法回避"模糊"。难以调和的分歧、极为有限的共识,越来越精确的构拟却似乎在走向越来越模糊的另一端。分歧是难免的,但必须积极寻求共识。于中西文化碰撞的视阈中反思汉语古音学的理论与方法,定会给语言研究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根据《古韵标准》所定古韵分部和《四声切韵表》所反映的古音阴入相承关系及“数韵共一入”理论,可以得到江永阴阳入相配的古音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根据与入声的关系,祭泰央废已成独立的一类。江永对祭泰央废与入声关系的发现,对戴震、王念孙、江有诰的祭部独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库恩的“范式”学说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汉语古音学.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建立起古音学的研究范式,空前地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铸就了清代古音学的辉煌.到了清末,顾氏留下的研究空间被逐渐填满,范式的严格限制使古音学受阻并走向衰微.高本汉的《汉文典》完成了对清代古音学研究范式的修改,但并未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当代的汉语古音学进入学派林立的复杂阶段.汉语古音学期待新范式的引领.  相似文献   

14.
李因笃对古音韵的研究依傍顾炎武学说,述而不作,没有顾氏那么深透。对汉诗音韵的研究也只是简单举例阐发,无归纳总结。作为一位诗文大家,他的音韵学研究偏重于实用,不是从"小学"的基础上研究古音。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传播和维护顾炎武古音学以及反对毛奇龄通转叶音说上,李因笃颇有功绩,为乾嘉时期古音学的繁荣作了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姚文田的古音研究为例,分析了清代古音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古音学研究对上古音这一研究对象界定模糊的事实.通过对上古音研究资料的分析之后,我们认为,上古音没有可参考的韵书,韵文也很缺乏,选择<诗经>韵文作为音系的代表,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众多古音学家不约而同的"无奈"选择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清代古音学虽然无法严格界定上古音的范围,却在相同的对话空间中将上古音的研究不断推向鼎盛阶段.但要保持上古音研究的发展与壮大,扰不应停留于对<诗经>的研究,而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争论、不断去开拓,延伸汉语研究的理论深度与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了顾炎武研究古音学的贡献、成就及不足等。本文研究认为,其突出贡献是建立了以考据学为基础的古音学体系,清代古音学研究与此一脉相承。其成就除了人们所说的离析《唐韵》,变更入声韵旧配关系外,还包括其对历史语音学的研究,诸如音韵的起源、反切的起源、韵书的产生及沿革、古声调的性质和特点等。而其根本性的错误和不足,一是观念上过信“古人韵缓”之说,二是方法上不能从合韵关系和阴入相承关系上进一步分析韵类,离析《唐韵》。  相似文献   

17.
宋代古音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古音学是在吴开拓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建立和发展 ,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隋唐人的协音注释为它作了前期准备 ;对前儒经说的怀疑以及对《集韵》《礼部韵略》旧韵模式的不满 ,促使了宋人对古音学的研究。它的蓬勃发展 ,一是表现为研究古音的著述很多 ,二是研究古韵的学者很多 ,他们在各种著述中发表了很多古音学方面的见解。宋代古音学虽然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 ,但宋儒之中不少人对古本音问题以及对叶音说的错误 ,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并提出了古无叶音说的口号。本篇从古音学史的角度 ,探讨了宋代古音学形成的历史条件及社会基础 ,并讨论了宋代古音学的历史功绩及其是非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其广阔的学术天地里,于音韵学专深博通,成果卓著,蔚为大观。自古音学论,他率先创造运用金文考证古音二十二部,论古声母研究法、古音声调五声说,并能创例发凡,昭示来学。自今音学论,他于六朝韵书的分部、敦煌唐写本《切韵》、唐诸家《切韵》、唐代其他韵书、唐代韵书派系、宋《广韵》、《诗韵》等均有精到考证,种种创获,  相似文献   

19.
江永是清代康乾年间一位教育家,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弟子,并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立学教人应重实用;应看到学者之间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并主张学人治学应注意"藏修息游".  相似文献   

20.
基于字书字料库本借关系界面进行古音学研究,不仅是因为字书字料库本借关系属性库的设计符合古音学研究的要求,还缘于它能够为古音学研究提供大量汉字考辨资料和便捷的统计功能。但限于其性质,字书字料库本借关系界面在研究的广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古音面貌的比较研究时会遇到较多障碍。因此,基于字书字料库本借关系界面的古音学研究在材料选取阶段要将同义词互代、字形讹误等不属于古音通假的材料剔除,在字料信息标注阶段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字料声韵信息标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文章以字书字料库为研究工具对李方桂先生的明母研究成果以及王力先生的古韵30部小类划分结果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字书字料库本借关系界面能够在部分古音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