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农村,对很多家庭而言,"读书亏本"的观念正在蔓延。"读高中读穷一个家,读大学读垮一个家",这是不少农村孩子家长坚持的理论。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乡村教师陈女士日前对  相似文献   

2.
何年 《教育》2014,(5):51-52
今年两会,一位政协委员的发言引发了张立杰的思考。“不要鼓励农村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3.
阿丽 《宁夏教育》2006,(1):69-69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不断地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我们却看到,时下仍然有不少农村家庭的家长以“不好好读书,考不上大学,就得回家当农民种地”为由教育鞭策孩子。似乎孩子只要考上大学就不可以当农民,考不上大学就必须当农民,当农民就不需要知识。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4.
雷清华 《教师》2010,(17):31-31
一、农村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困惑及其原因 1.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所形成的旧人才观。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家长送孩子上学是为了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家长更愿意学校开展“应试教育”,让孩子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只希望子女在校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根本不重视。而新课程改革提倡“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漫话     
《陕西教育》2011,(3):5-5
"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6.
程道金 《贵州教育》2012,(12):20-21
目前,“别让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的呼声日趋强烈,特别是农村小学尤为突出。不少农村孩子的家长想方设法,找亲戚托关系,不惜一切代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城里的学校,想获得最好的教育。这种“择校风”的盛行,导致了城市学校挤不进,农村学校无人读的反差现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农村学校又怎么啦?笔者现就这一现象了解的一些情况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7.
王峰 《贵州教育》2011,(18):41-41
很多农村小学生认为,学得好不好都能升入初中学习,学校不敢不要我读;一些家长也抱有这种想法,一天只是忙着自己地里的农活,根本顾不了孩子学得怎么样。针对这一现状,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转变学生和家长的这种观念,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07,(12C):44-44
出国读高中,如今成为一些家长送孩子读大学的“捷径”。日前在浦东举行的一场国外宿制高中大型招生会上,前来咨询的大多数高中生家长认为,送孩子出国读高中,  相似文献   

9.
王晓虹 《辅导员》2014,(14):79-80
本文所讲的“特殊儿童”是指在农村,因自身缺陷无法走出家门,走进校门接受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在农村,目前有很多特殊儿童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家长教育意识不强等原因,被放弃了教育,放弃了康复。这些孩子中,有行动能力的,家长怕他出去闯祸,基本上整天被禁锢在家,有的甚至被捆绑起来;无行动能力的,基本上整天躺在床上或躺椅上。同样是一个生命,这些孩子的生命得不到重视,更别说是尊重了。  相似文献   

10.
10岁进重点中学,用4年时间读完8年的课程,14岁上大学,20岁戴博士帽——少年大学生这样“出炉”一个曾经上课就想睡觉的孩子,为什么现在舍不得下课了? 自认家有“神童”的家长四处打听:哪有超常班?请看北京、上海的超常教育  相似文献   

11.
“既‘盼’孩子考上大学,又‘怕’孩子考上”,“不念是可惜,念是前途未卜”,“‘因教致贫’已成为横压在农村家长心中的最大难题之一”——看到这些,笔者感到无言的悲哀。  相似文献   

12.
“不少家长读了很多亲子教育的书籍,结果读得越多越糟糕,跟孩子的关系搞得像仇敌似的。其实,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家长自己观察出来的,而不是孩子自身真正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言论     
言论供孩子上学就像一场赌博———初中、高中的费用已经给家里带来沉重的负担,孩子能否考上大学还是未知数。孩子考上大学家里会背上一个更大的包袱,大学毕业能否找到好工作仍是未知数。面对这些未知数,许多农村家长需要拿出大笔钱去“赌”。读点:一旦这场赌博以失败告终,对于有的农村家庭而言,有可能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来还债。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82岁的杨振宁形容28岁的未婚妻翁帆。读点:这个……至少他们不是早恋了。官场如球场,做不好也要下课。———“引咎辞职”制度引入刚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公务员法草案…  相似文献   

14.
亲子共读是指亲子之间一起读书的行为,它像一条纽带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幼儿需要阅读一些常识性的、健康的低龄读物,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心智,也能培养幼儿的乐观性以及表达能力。教师作为幼儿的领路人,应当重视幼儿的课外兴趣以及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看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另外,幼儿园应该重视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的联合培养,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引路人,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家庭教育失败,那么教师教得再好也是无济于事。所以亲子共读是家长与孩子沟通感情的媒介,亲子共读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也能使幼儿模仿大人们的行为举止,变得开朗乐观。但是在农村,亲子共读更多的只是表现在形式上,家长、教师不重视亲子共读的重要性,并且教育者并没有完善的关于亲子共读的策略,教师与家长并未做到联合培养,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在2011年的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议上,北京市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一语惊人、也惊醒了中国的农村教育。她说:"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了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此语一出,立刻招致网友及新闻媒体的强烈质问与攻击,其声讨的威力不亚于当年对北大校长、人口  相似文献   

16.
很多家长送孩子上“电子琴班”、“美术班”、“舞蹈班”,对此现象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倘若孩子对某一个方面有兴趣,就算以后不能成为“××家”,多学点知识,满足  相似文献   

17.
在中考后考生“一边倒”地倾向于读高中、上大学的现状下,湖北的中职生却即将迎来属于他们的“动车时代”,中职生毕业时可直接读本科,中职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路正在快速变宽。读书有补贴、毕业好就业,是很多中职学校招生时提的最多的“好处”,但现实是读高中、上大学仍是很多考生的不二选择。中职目前对农村考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较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孙凯 《成才之路》2012,(28):57-57
作为最基层的农村中学的英语老师,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升入初中时,有的英语成绩就已经和城市的孩子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差距的原因。①教师的差距:城里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学英语了,师资力量雄厚;农村的孩子到三年级才开设英语课,师资力量薄弱。②学生生源的差距:升入初中后部分优秀的生源流失。家庭经济好,孩子成绩优秀,家长就把孩子转到城里学校。③学习环境的差距:城市中学学校硬件配置好,课堂上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语音室。农村中学硬件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学校只有录音机。城市家长重视子女教育,而且各类英语辅导机构众多,农村的家长大多数经济条件差,多数家  相似文献   

19.
方立新 《教育》2011,(3):10-10
全国两会期间,一位政协委员提出“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观点,引起社会关注。抛开情绪化的口水战,这种个性化的观点,其实道破了“农村孩子上大学”如今已经成了一个问题。遗憾的是,没有找到解决这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有些农村学校班主任工作存在很多难点,比如家长工作繁忙、文化水平较低、管理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多、意识不强等。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家长管理教育学生的思想认识,家长学校老师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有利于做好班主任工作。通过班级微信群与家长联系、通过家长会与家长联系、通过早晚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与家长联系是与家长联系的好方法。在与家长联系的时候,要尊重家长,体谅家长的难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取得良好的联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