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析电影《红河》的影像编码和意识形态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吴梦珽 《新闻世界》2011,(1):148-149
本文在"编码—译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影文本《红河》影像符码的局部解读,分析影片影像符码中的爱情指涉,探讨影片在社会传播中的意识形态隐喻功能,继而解析《红河》表层影像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
侯孝贤作为台湾新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影片具备丰富的镜头美学特质,充足的文化叙事美学,纪实主义电影本体。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监制,都深深的形成了“侯式风格”。本文就以侯孝贤的影像风格为切入点,研究其镜头背后的诗意与忧思,剖析这个文化韵味十足的电影诗人。将重点集中在侯孝贤电影的美学思想上,解读电影中的镜头和叙事,探究电影本体论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阮孟婷 《视听》2022,(5):71-73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电影化是"电影人"入驻电视场域,打造新世纪短剧的电影化风格的新路径.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借助短剧集发力,做出了诸多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艺术尝试,推衍出了独特的电影化影像范式.这种影像新范式集中体现在蒙太奇叙事、美学构建、隐喻意象三个方面,导演试图在新语境下探索现实主义题材短剧创作的叙事策略和美学...  相似文献   

4.
黄宝富 《新闻界》2007,(6):84-85
本文通过对电影文本《云水谣》影像符码的局部解读,分析电影媒介在社会传播中独特而深刻的意义播撒.  相似文献   

5.
郭慧  曾超 《东南传播》2022,(6):24-26
电影《长津湖》通过典型人物刻画与双向融合叙事的艺术手法建构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记忆,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畏美国霸权主义、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现实主义的影像特征催化了受众情感共鸣和集体共情,使电影散发出人文关怀的意义内蕴。浸润文化自觉的导演思维投影了“抗争美学”的影像风格,提升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电影对长津湖战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延续,将助推青少年受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视域下,国产动漫电影具有表达受众民族性心理、实现受众意境美追求、满足受众教诲性需求的特点.但是,国产动漫电影也面临扎堆上映、版权成本转嫁推高电影票价、宣发不力等传播困境.本文通过分析接受美学视域下国产动漫电影的特征及困境,提出制定分级制度推进动漫电影类型化、创意植入广告转嫁版权成本、适度宣发营造受众期待视野等策略,以扩大国产动漫电影的受众影响力,推进国产动漫行业更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任梓茹 《今传媒》2016,(1):122-123
提起当代中国电影,姜文无疑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他那激情四射的个性化表达方式通过荧屏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到《太阳照常升起》每一部作品都被烙上了独特的"姜文式"印记.本文将试图对姜文早期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充斥的大量符号、意象以及隐喻进行解读,展现具有其独特风格的碎片化影像世界.  相似文献   

8.
付佳 《报刊之友》2010,(11):78-79
预告片是随电影的出现应运而生,是电影以及广告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预告片不仅仅是电影的拼接、剪辑,而且它被制作团队赋予了新的使命—传播。这种传播通过视觉影像对受众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视觉传播的角度切入,对预告片的实质、受众心理、负面影响等进行分析,旨在全面系统地认识预告片。  相似文献   

9.
付佳 《今传媒》2010,(11):78-79
预告片是随电影的出现应运而生,是电影以及广告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预告片不仅仅是电影的拼接、剪辑,而且它被制作团队赋予了新的使命—传播。这种传播通过视觉影像对受众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视觉传播的角度切入,对预告片的实质、受众心理、负面影响等进行分析,旨在全面系统地认识预告片。  相似文献   

10.
脱胎于社会题材,借助于影像与媒介的传播,韩国导演李沧东一贯善用高度诗化、意象层叠的电影语言表达现实的冷峻与暴烈。本文以作者论为观照视野,从李沧东影像作品序列的个人标识、深层结构和呈现方式角度切入,系统探讨了其作品的传播内核与意义。影像主体上,"失意人物"贯穿其作品序列,成为李沧东导演的个人标识;影像内核上,存在与阶级的变奏形成其影像中近乎不变的深层结构;风格表征上,诗化的电影语言、多义的隐喻文本及反类型叙事共同构成电影的诗意呈现形式,其中诗意为表,实质在于幻象背后的潜流。李沧东通过诗意幻象来传达现实社会的双重母题,实现了现实与影像的连结。  相似文献   

11.
吴贻弓电影的影像风格通过画面语言体现出来,具体体现在含而不露的隐喻和象征、抒情上的多元化等方面,本文将以此展开论述,对其画面语言进行文本解读。含而不露的隐喻和象征在文学中,隐喻和象征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14年,第六代导演刁亦男的新黑色电影作品《白日焰火》备受业界关注.影片将现实题材、黑色电影、霓虹美学等元素进行完美融合,以"白日焰火"作为隐喻符号,揭露出潜藏于影像文本下的人性欲望.拨开电影表面的悬疑迷雾,影片人物塑造、狂醉场景氛围的营造、强力意志的宣泄等层面都体现着非理性的精神特质,小人物的悲剧亦蕴含着形而上的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政府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需求,城市营销也搭载上电影的新渠道.由于受众解读的能动性以及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诉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影营销对城市形象的解构.本文从传播学和符号学的视角对传统营销渠道进行比较,就城市植入电影所产生的意义以及电影对城市新形象的传播与解构作用加以分析,进而探讨在新的城市传播营销区域中,应当如何合理利用电影媒体、拓展全新的城市形象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4.
吴越  张蓉  赵昱 《传媒》2018,(14):79-81
电影是塑造国家视听形象的重要载体,提升国产电影的海外传播影响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本文对2013~2018年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影响力指标进行了构建,使用因子分析计算影响力得分,筛选出近五年来影响力排名前20位的国产电影,根据数据解读国产电影海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海外受众评价的文本分析提出加强国产电影海外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周立萌 《视听》2018,(11):79-80
本文通过对费穆导演的电影作品与理论研究进行剖析,试图总结出其在中国影像本体现代性探索上得到的宝贵经验与遗产。费穆是中国最早强调电影与戏剧分离的导演之一,先锋性的旁白与独创性的"空气说"都使其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费穆的电影美学进行探究,对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立 《今传媒》2016,(12):98-99
2016年初,豆瓣网(以下简称豆瓣)发布了一部品牌电影——《我们的精神角落》.电影制作方表示,"多年来,豆瓣对受众的理解,亦或自我解读,都将通过这幕主观视觉化的影像纪录得以告白释意,并还原为别具意义的画面与声音,袒露在你的面前.文章运用"电影大组合段"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分析豆瓣是怎样运用影像诗理解、阐释受众与自我的.  相似文献   

17.
赵皓 《大观周刊》2012,(7):14-14,23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身兼集编剧与导演于一身,一贯被称为"借助影像的叙事思想家"。本文对其电影《两生花》进行了多维度解读,借此打开导演敏感而复杂的精神世界。基耶斯洛夫斯基无愧于20世纪90年代最具才华和影响力的波兰导演。  相似文献   

18.
吕克·贝松,法国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拥有强烈而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文化美学.本篇论文以吕克·贝松不同阶段的作品为线索阐述了他电影中的主题,以及画面中各种巧妙的转场并深入阐述其不同阶段影片的风格特征.从电影的美学各个方面入手多个角度解读吕克·贝松的电影文化.  相似文献   

19.
陆敏 《新闻界》2012,(21):31-35
本文将关注点放在以电影为介质的跨文化传播中。以李安电影《喜宴》为例,展开分析并阐述了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的"谁在说","怎样说",以及"说了什么";进而深入到电影的受众反馈中,进行受众文化心理分析,探究有限样本所能呈现的传播效果。研究最后探讨在跨文化的语境中,电影如何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步伐被迫放缓甚至暂停。但危机中也蕴藏着新的生机和希望,基于疫情期间的动态需求和当前电影发展,本文认为,互动电影及其呈现的崭新电影美学和业态,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电影产业新的希望,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疫情期间大幅增长的移动用户规模及线上时长,巨大的用户需求,构成了线上传播的基石。5G、AI、VR、AR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影像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兴起的互动电影不仅可以满足后疫情时代受众的线上影像需求,也可充分满足受众体验、互动、虚拟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