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今传媒》2010,(6):42-43
梁衡(1946年—),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山西霍州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  相似文献   

2.
梁衡,一九四六年出生于山西霍州,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新出版的梁衡谈心录《倾听梁衡: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是梁衡记者生涯中的几个片断,特此刊发,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3.
梁衡谈报纸副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岩 《当代传播》2003,(1):16-20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著有《新闻三部曲》《传媒新论》《继承与超越》,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相似文献   

4.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能得到他的鼓励,确实颇感荣幸.  相似文献   

5.
1981年底,梁衡身为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的记者在福建采访,他坐公共汽车从福州到厦门时,路边闪过一条标语:“栽树要有打虎劲,护林要有绣花心”。虽然只是一闪而过,可这条标语着实让梁衡思索了一番,他想,当记者何尝不是这样呢?“采访勇如初生犊,写作巧似绣花妇”,这个座右铭就这样在梁衡的脑海中形成了。  相似文献   

6.
梁衡,是位亦文亦理、且研且习的大家.他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发现新闻,在如山的新闻评奖作品中寻根推理,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新闻三部曲》.任人民日报副总编后,又写出了《看稿手记》系列.丰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新闻实践,使他的新闻思想闪烁着鲜活而生动的别样色彩,深刻而不失活泼,理性更兼实用,深入浅出、不弄玄虚,娓娓道来、独辟蹊径,人们听后常有茅塞顿开之感、醍醐灌顶之悟.本刊特此开辟《跟梁衡学新闻》专栏,介绍梁衡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方法论,旨在为读者同仁解疑释惑、指点迷津,以期在新闻之路上少走弯路、多些启迪.  相似文献   

7.
梁衡四诀     
影1981年,35岁的梁衡在散文《秋思》中激情洋溢地写道:“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20年过去,历任过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梁衡,走过人生的壮年,如今已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诸多著作,如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  相似文献   

8.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7,(23):35-35
他曾官至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他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和精彩的散文篇章,是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本期"传媒骄子"关注《梁衡:穿行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  相似文献   

9.
董岩 《传媒》2003,(1):23-24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著有《新闻三部曲》、《传媒新论》、《继承与超越》,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午后,主持人采访了梁衡先生。作为著名的副刊作家,他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发表于报纸副刊。在这次采访梁衡没有谈及创作,专门谈的是关于副刊的理论问题,特别是他有很多以前没有议论过的问题:1.研究副刊不能只关注文艺副刊,还应有娱乐、知识、学术一共四类;2.副刊的本质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应该把副刊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研究;3.办好副刊要做到四有:有准确的定位、有出色的稿件、有一批好作者,还要有个性;4.要研究报纸副刊的双重性:文化性和信息性;5.要区分副刊与新闻在传播功能和手段上的不同等。本刊拟分四次陆续刊出采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梁衡轶事     
贾静  成青华 《新闻知识》2002,(11):16-17
梁衡,原是光明日报名记者,1987年调新闻出版总署担任领导职务,亲历了中国报海波澜起伏十余年。现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此外,他还是全国知名的散文作家,在新闻、文学两界,均可谓素负盛名。近日,我们作为新世界出版社《中国传播学者访谈》书系采访组成员,在北京和梁衡作了竟日长谈,现据梁衡“谈经论道”之余,不经意透露的信息和收集到的一些资料,整理出梁衡鲜为人知的轶闻若干,奉献读者。  相似文献   

11.
梁衡轶事     
梁衡,曾任《光明日报》记者,1987年调新闻出版总署担任领导职务,亲历了中国报海波澜起伏十余年,现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此外,他还是全国知名的散文作家,在新闻、文学两界,均可谓素负盛名。我们作为新世界出版社《中国传播学者访谈》书系采访组成员,有幸在北京和梁衡作了竟日长谈,现据梁衡“谈经论道”之余,不经意透露的信息和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整理出梁衡鲜为人知的轶闻若干,奉献读者。清华演讲:实话实说论做官 2002年6月,梁衡在清华大学演讲,有学生提问:如果有来生,你选择做什么?他答道:做官。台下哄堂大笑。他接着解释说:“我敢于这样说是因为我这个年龄和身份己经不会被人误解为有  相似文献   

12.
梁衡四诀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梁衡 ,走过人生的壮年 ,如今已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诸多著作 ,如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等 ,风行四方 ,《晋祠》、《夏感》、《觅渡 ,觅渡 ,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更是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怀着对后生学子的拳拳栽培之情 ,岁末年初 ,梁衡拨冗接待笔者 ,回首人生 ,畅谈感受。现根…  相似文献   

13.
范列 《传媒》2004,(1):54-56
梁衡是中国新闻界和文学界颇具影响的人物.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我曾与梁先生有多次工作上的接触,聆听过他的教诲.2003年11月上旬,当梁衡先生到浙江衢州主持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时,记者采访了梁衡先生.于是,有了以下关于新闻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梁衡 《新闻实践》2009,(1):15-16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在他从业的38年中,有19年从事新闻管理,19年从事一线的新闻采编.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他还兼治文学、政治、科学吏方面的学问,都颇有建树.这样的阅历和知识结构使他在当代新闻学人中独树一帜.其学术思想有其鲜明的个性,既有政治高度,又体现新闻规律;既有宏观理论思维,又有微观层面的操作经验;虽是讲新闻,却洋溢着百科知识;虽是写新闻或做研究,却有散文式的语言.他在职期间,曾写下了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业务手记,有一部分已经收入在业界流行甚广的"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方圆 《新闻知识》2001,(7):44-45
标题如同新闻的眼睛,也是进入读者眼中的第一形象。标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传播效果。梁衡在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时曾说:一篇新闻写得再好,标题平淡无光,也不会引人注意,更不会令人一见钟情。可以说,对新闻标题的千锤百炼与精心制作,正是梁衡成功的新闻写作实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一双引人注意的好眼有三个条件:明亮、传神、传情,这恰合我们对新闻标题的要求:鲜明、准确、生动。梁衡在1983年全国好新闻评比中的获奖作品《三十一位同窗友二十五年祁连月──访北京地质学院的一批老大学生》就体现了这一要求。这篇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6.
报纸副刊,是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著名副刊作家、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红花,而副刊就是绿叶;新闻是主体建筑,副刊就是亭榭回廊,两者相得益彰"。纵观全国报纸副刊,比较著名的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文萃》、《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北京青年报》的《天天副刊》、《羊城晚报》的《花地》、《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等,种类繁多,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朱达 《军事记者》2014,(8):64-65
梁衡长期工作在新闻领域,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集记者、作家、学者和官员多重身份于一身;他的“红色散文”系列作品“题材涉及之广,体裁运用之活,主题开掘之深,理论分析之透”,很少有人能与之媲美。有着一般作者没有的高远见的思维优势,文学界如此评价他的散文:“风掣电闪如一声春雷,荡涤阴霾,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8.
董岩 《新闻窗》2007,(2):39-41
梁衡,是仗亦文亦瑕,且研且习的大家。他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发现新闻。在如山的新闻评奖作品中寻根推理,写出了脸灸人口的《新闻三部曲》。在人民日报副总编后,又写出了《看稿手记》系列。中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新闻实践,使他的新闻思想闪烁着鲜活而生动的别样色彩,深刻而不失活泼,理性美兼实用。本刊发表董岩撰写的学习体会文章,供读者参阅,该文分两期整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李彬 《青年记者》2012,(13):31-36
2011年正值清华百年华诞,也适逢清华开办新闻教育第十年.当此时,为曾维康这篇付梓的硕士学位论文《农民中国——江汉平原一个村落26位乡民的口述史》作序,不禁浮想联翩,思绪悠远. 曾维康,湖北监利人.本科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修管理专业,酷爱新闻报道,曾在《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十数万言新闻作品,以此保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说过,干记者要种植一片文学与新闻的混合林。自己过去曾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在转入新闻采访后,格外留心这片“混合林”。在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