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方涉华报道的框架研究,几乎都是趋于负面的、刻板印象的、或被妖魔化的。换言之,"刻板印象"或"偏向"是记者个人新闻框架的一种表现形式。近些年以来,国内众多学者都把新闻框架视为一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尤其是新闻媒体的框架建构,这也是研究和分析西方涉华报道框架的领域之一。笔者以分析《世界报》的涉华报道为契机,尝试探究当下中国形象在法国主流媒体与受众认知的变迁;主要探讨法国主流媒体《世界报》自中法建交以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和认知。关于新闻媒介建构的真实性、媒介框架的建构对受众认知性的影响。笔者只客观的呈现事实,直面资料和数据,提供真实的深入的解释,而不执着于批评或者褒奖的立场与态度。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传播中媒介刻板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大众媒介在刻板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列举大众媒介对特定国家、社会群体、性别等的再现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受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并试图用霸权理论和这一领域内已有的各项研究结论来解释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中央电视台深度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2009年至2014年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新闻调查》在未成年人报道中存在刻板印象,其报道内容与特定时期社会议题相关。  相似文献   

4.
湘潭产妇身亡风波中,因受众对医生具有先入为主的标签式刻板印象,又有部分媒体对不真实报道的极度渲染,导致舆论偏向产妇一方,但随着信息公开,医患矛盾中的公众立场逐渐回归客观与理性,舆论很快就出现反转。文章将探析湘潭产妇之死中刻板印象的构建以及舆论反转中刻板印象的消解机制,以期媒体能够有效的对刻板印象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张杰  孙晓萍 《现代传播》2015,37(2):28-33
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生产是效果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范畴化和社会认同理论,聚焦于该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从媒介到现实的社会心理生产机制,通过对《非诚勿扰》男性受众的深度访谈,发现媒介建构的"女性"范畴通过具象化、类社会互动和群体边界确定等具体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男大学生群体现实的"女性"认知范畴发生互动从而产生了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传播过程中,由于受标签式舆论作用机制影响,导致受众对"武汉"、"武汉人"及"武汉政府"形成负面刻板印象。本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过程中"武汉"标签式舆论的盛行,探讨如何规避标签式舆论带来的刻板印象及负面效应,进而在构建良好传播环境的同时提升受众社会共识度。  相似文献   

7.
河南永城谭某醉驾逃逸后追尾宝马致俩人死亡的事件引起公众愤慨,事发之后,各大新闻媒体对这起交通事故纷纷进行了报道。在媒体的挖掘报道下,事件的焦点逐渐由交通事故转为谭某驾驶豪车的身份背景。本文试图采用波特图示,对这一事件中媒体的报道选择进行道德推理,具体从定义、价值、原则、忠诚四个维度进行阐述,进而对报道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8.
谢点  余红 《新闻前哨》2014,(3):33-36
在舆情事件频发的信息时代,刻板印象经常被认为显著影响受众解码。本文以“开宝马留学生在美遭枪杀”事件为例,实证考察受众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程度与受众对此事件解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受众对于富二代的刻板印象是偏消极的;(2)受众对“开宝马留学生在美遭枪杀”的解读方式与其对富二代刻板印象并不显著相关;(3)刻板印象在对受众解码发生影响时,是“双过程模型”,即重要性是有限的,有条件的;(4)教育程度、话语权资源、媒介符码呈现是刻板印象对受众解码造成影响的干扰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80后"这一概念从一出现就被贴上了标签,人们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有一定的偏颇,媒体的报道当然起了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关于"80后"报道的分析来探讨其报道特色,以及报道中是否存在对"80后"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哨》2014,(1):13-16
【本文采用控制实验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方舟子的刻板印象影响大学生网民信息解码的测试,考察了受众对方舟子的刻板印象程度与受众对此事件解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受众对“方舟子文章”的解读方式与其对方舟子的刻板印象显著相关,持有较好的刻板印象者,其信息解码程度最高;2)被告知文章的作者,大学生的信息解码程度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9年7月29日,《主播说联播》的上线打破了受众对《新闻联播》和央视主播的刻板印象,受众在惊讶的同时,也非常欢迎这个产品的创新。《主播说联播》的成功在于用户思维的成功运用,用群众喜爱的方式传播他们需要的信息内容,与受众建立互动关系。用户思维及其重要性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中的一种,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将用户需求贯彻产品服务的设计、生产、运营全流程;从用户角度出发,分析用户特征、了解用户需求,设计、生产用户喜闻乐见的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12.
毕若旭 《新闻世界》2013,(6):305-306
媒介和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均存在刻板成见,这一刻板成见来源于对女性的固有印象和对搏击项目的认识。媒介与受众的刻板成见是相互影响的,二者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态度基本一致。由于媒介报道量有限,受众感兴趣程度低,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形成锁死循环。媒介报道是改善女子搏击项目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现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媒介和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均存在刻板成见,这一刻板成见来源于对女性的固有印象和对搏击项目的认识。媒介与受众的刻板成见是相互影响的,二者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态度基本一致。由于媒介报道量有限,受众感兴趣程度低,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形成锁死循环。媒介报道是改善女子搏击项目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现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黎勇  陈千一 《新闻前哨》2022,(15):27-28
对新闻和舆情反转发生原因的讨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记者,以及稿件等三方面。本文从受众角度出发,以“西安家暴”事件为例,从受众的“接收”和“解读”方面分析新闻和舆情反转发生的原因。研究认为,受众“误读”一是因为刻板印象的存在,二是受众一贯以来形成的“非黑即白”思维定式,三是上述两方面原因叠加形成的刻板思维,在受众获取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过早地作出主观判断所致。要改变上述状况,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应及时充分报道,并努力消解受众刻板印象,尽力转变受众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2014年8月,"女大学生"频频出现在国内各类媒体,"女大学生失联"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媒体通过新闻的选材和语言组织营造了一种拟态环境,女大学生被标签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设置议题,对此形成报道规模,首因效应导致后续报道难以改变受众对女大学生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6.
当下,出于主观故意或客观过失的"暗访广告"现象凸显,在"暗访即真实"的刻板印象下,公众极易被广告化的记者暗访报道混淆和愚弄。"暗访广告"对受众、暗访对象和媒体本身都具有危害。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媒体应加强自律、公众学会识别、社会多方监督。  相似文献   

17.
常慧 《东南传播》2012,(11):72-74
医生的媒介形象分析是对医生刻板印象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医生的形象也越来越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11年的《陕西日报》和《三秦都市报》这两份不同定位的报纸为例,分析医生在媒介中的形象。研究发现,对医生形象的报道主题单一化,报道不够全面客观,使得医生的媒介形象妖魔化。  相似文献   

18.
舒环 《新闻世界》2011,(1):131-132
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呈现作为女性刻板印象研究在媒体上的延伸和扩展,最近几年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研究中却逐渐流于模式化。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不同受众定位的两家媒体——《人民日报》和《华商报》进行比较,对两家媒体上所呈现出的女大学生群体的形象进行对比评析,通过比较2009年《人民日报》与《华商报》有关"女大学...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环境中,微博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媒体生态,受众越来越依赖于这种低门槛准入、信息量巨大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纷纷转向微博舆论场,凭借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和更强大的传播力度构建自身的品牌。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人民日报》为例,对法人微博这一新开辟的传播路径进行初探。研究发现,《人民日报》通过其法人微博为其重新建构了一个亲和力强和去官方化的品牌形象,颠覆了以前受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在众多传统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连续两期集中刊发了"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研究"的系列论文,这表明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已引起业界的关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长期以来图书馆界大力奉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