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大众传媒得到长足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媒介也将其娱乐功能充分发挥。受众享受电视媒介带来的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在过度的娱乐消遣当中放纵沉溺,渐渐失去了理性的、富有逻辑性的思考能力,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语言将或成真。本文分析电视媒介娱乐传播现状,探究电视媒介过度娱乐化背后的原因,以期对电视媒介娱乐传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鹏军 《东南传播》2011,(12):72-73
美国著名媒体与文化学者尼尔·波茨曼(NeilPostman)的《娱乐至死》(AmusingOurselvestoDeath)自1984年出版以来,以其电视媒介的娱乐本性使人丧失理性思考能力的洞见.对现代传媒与文化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波茨曼“娱乐至死”这一预言出发,探寻其内在的逻辑,并对其精英主义和传者中心主义取...  相似文献   

3.
提到"娱乐至死"这一概念,我们不难想到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著作《娱乐至死》一书。书中主要阐述媒介变迁,即电视声像如何逐渐取代书写语言成为时代的主流媒介,同时电视又是如何重新定义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使我们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姑且不论他的观点对错与否,因为从20世纪后半叶,当印刷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开始,学界就一直围绕印刷媒介的深度与电视媒介的平庸而争论不休,甚  相似文献   

4.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从前人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出发,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等论断,并以这些观点为基础,论述了电视本身的特质对社会公共话语娱乐化的影响和对人们思维的危害。对于已经步入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娱乐至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给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引导人们关注媒介本身的特性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从多方面论述了娱乐是如何成为电视表达一切的方式。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一切公众话语都逐渐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伴随传播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步发展,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政治化现象步入中国,并且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内容、传媒的议题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诸多研究者眼中,“娱乐”隐含着“逗趣的,即时的,琐碎的,无关宏旨的,逃避主义”的美学判断,是电视的本体功能,带有一种虚妄的浅薄,无可救药地被当成某种“智力低下”(dumbing down).而在从业者眼中,“娱乐”似乎也是收视率的保障.因而,他们似乎天然地背负着“娱乐至死”的原罪:不娱乐,致死;娱乐,至死.“只能娱乐,无法深度”,这种对电视艺术表达能力的判断,是否制约了这一媒介形态的可能性?是否可以在艺术的边界上做一些探险?本文试图通过对《新视觉·香港例外》系列电视节目的文本分析,展示该节目产制过程的思维过程,以期对电视节目在“智趣”表达上的探索提供一些可参照的经验及教训,同时也为电视艺术表达形式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媒介文化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娱乐作为媒介的一种功能,出乎意料地急剧膨胀。作为一种媒介景观,“粉丝”群体在不断壮大。而“职业粉丝”的出现更是这个“娱乐至死”时代的突出表现。本文就“粉丝”的自我性、群体性和商业化,以及“粉丝”文化的过度娱乐化等几个方面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娱乐至死的视角审视电视娱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电视媒体的娱乐化倾向明显,不仅娱乐节目在质和量上都泛滥开来,娱乐节目遍地开花,甚至新闻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势头.当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选秀类节目余热未减,《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中国达人秀》等节目又开始炙手可热,电视在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电视媒介娱乐化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当前媒体普遍的娱乐化倾向?我们是否会像波兹曼所说的那样,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相似文献   

9.
《娱乐至死》是一本通俗而又极富哲理的书,是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完成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描述了一个娱乐化的时代,阐述了美国传媒业的发展,从报刊、广播电视到书籍,传媒业已经开始走到文化沦丧的地步。《娱乐至死》就是波兹曼对当今时代电视文化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无可辩驳的分析。本文分析尼尔.波兹曼对电视娱乐化的批判和反思及其对娱乐批判的绝对性进行批判,最后分析对大众文化的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10.
在大众文化时代,消费主义涌动,娱乐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麻痹着人们的神经,使人们加入娱乐的狂欢之中。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对于大众文化进行了抨击。他认为,电视使人们抛弃了理性思考,只是一味追求娱乐化。目前在我国的传媒环境中,电视业的娱乐化现象十分严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娱乐节目的现状,分析娱乐至死的原因,指出娱乐并不会至死,并对我国目前的传媒发展进行了警示。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究竟有什么社会功能?娱乐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并且现在有放大的趋势。至于教育功能,一直是有的,只不过如今这个功能在下降。比较而言,下降得更快的功能是艺术。怎么看电视剧的社会功能最近一些年,对电视剧最大的批评是说它过度娱乐化了,虽然和电视娱乐节目相比,还没有到娱乐至死的地步,  相似文献   

12.
被娱乐的大多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晓云 《新闻界》2005,(5):58-59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被誉为北美媒介生态学之父。《娱乐至死》是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关于电视文化的著作,其中充满了对大众文化娱乐化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尤其对电子媒介时代里电视文化带给人们言行、情感和思想方面影响的分析鞭辟入里,对20年后我们理解今天的电视文化和大众文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一、媒介即隐喻在书中,波兹曼首先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著名论断。针对这一论断,他提出了两点以帮助我们理解: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同时,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电视综艺节目低俗化的问题日益严重,电视综艺节目中娱乐至死的恶性循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内容上过于追求感官、刺激的内容为大众所诟病,媒介的管理者也一再颁发政令对其不断的进行调整。本文着重从经济、社会与受众三个主要层面来分析电视综艺节目低俗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德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随着互联网对新闻实时深度报道以及海量信息提供功能的日益增强,电视的娱乐功能相应凸显,其信息提供与教育功能也渐与娱乐功能融合,形成所谓的信息娱乐与教育娱乐。近十年来,这一现象在德国电视市场表现得同样明显。德国电视分公法电视台和私营电视台两种形式。据  相似文献   

15.
目前,黄金档娱乐至上、周末档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娱乐为王等一系列与娱乐相关的字眼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的: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电视娱乐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以一本《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对美国的电视大众文化给出了振聋发聩的警醒,并表示担忧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本文力图分析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对电视娱乐节目未来健康绿色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方琳 《东南传播》2011,(12):48-50
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中预言人类将“娱乐至死”。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介以其强大的势力迅速占领娱乐的霸主地位,影响公众生活。但媒介作为一种工具本身无所谓对错,媒介不是撒旦。大众传媒之所以引起人们不断的批判和厌恶,根源是资本在操纵媒介,资本是撒旦。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及其产生的“泛娱乐化”倾向,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当今媒体人的文化使命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辩证地解读“娱乐至上”、“娱乐至死”两种论调,对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进行传播伦理学意义上的把脉,以期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能走上一条健康的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娱乐至死》是已故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品。在这部著作中,尼尔·波兹曼从新闻、政治、宗教、教育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娱乐是如何成为电视表达一切的方式的,最终发出了人类将会"娱乐至死"的哀鸣。  相似文献   

20.
“娱乐至死”的担忧虽有道理,但忽略了我国的国情和媒介体制,缺乏对中国式娱乐的深层认识,忽略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娱乐解放力和转型中新闻体制的双重性挤压所带来的娱乐偏向力,忽略了媒介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解构文化的同时也在昭示着现代文化的某些品格。娱乐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是通过媒介受众的主体参与和媒介意识的养成,来形成媒介娱乐化的主体启蒙价值的,其良性发展需多向度规范,而糅合我国群众性政治取向的大众文化思路,则可以突破对媒介娱乐化的单向批评,以更加理性的、务实的、建构性的取向来实现媒介文化的自我扬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