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粉丝与明星从自下而上的单向流动走向了双向互动,平民偶像和陪伴型粉丝文化日益兴盛,养成型偶像及伴生的粉丝经济成为当下被人们热议的话题.2016年至2017年,在日韩流行的偶像养成真人秀开始在我国的卫视和网络平台蓬勃兴起.本文以韩国的偶像养成真人秀《PRODUCE 101》为关注点,分析了该类节目产业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并对国内偶像养成真人秀产业模式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社会的日渐发展,粉丝一族开始在各大媒介上掌握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明星粉丝暴力行为因此日益盛行。为深入探究粉丝暴力行为在新媒体语境与传统媒体时期的差异,本文以社会冲突论为依据,对多个粉丝阶层展开访谈,归纳出了新媒体语境下粉丝暴力行为的语言化、扩大化、深度化等变迁,并最终得出,变迁实为冲突消解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刘曲  张均  余晶 《新闻前哨》2014,(2):79-80
微博的产生促进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应用,革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十八大报道中微博与传统媒体如何双向互动,探讨传统媒体如何运用新媒体创新传播策略和传播手段,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由单向传播迈向双向互动,互动广告通过广告源与目标受众位置的调换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由于互动广告是新生事物,在城市营销中的应用尚有很大空间。本文着重研究了互动广告的特点、优势、表现形式,并试图将互动传播更广泛地应用到城市形象建设中去,探索新媒体形态下城市形象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占有”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心理现象,展现了粉丝与明星之间情感关系的重要面向。粉丝的身份伴随着“心理所有权”的产生,深刻地影响着粉丝的情感实践。本文从粉丝心理所有权切入,通过访谈22名粉丝,探究明星粉丝心理所有权是如何动态地生成并进而通过影响行为进行表达。研究发现,这种认知情感结构体现为粉丝对于明星及其符号体系的占有欲,并通过“双重过渡”的行为逻辑外化出来,由此推动粉丝消费行为和粉丝公民行为的产生,促进一种占有的情感实践。  相似文献   

6.
众生狂欢:明星与粉丝的微博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东南传播》2012,(7):109-111
明星是大众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过去的明星被视为"神话",明星与粉丝的关系也呈现出被动、等级森严等特点。但自从微博出现后,在这一场域下,明星与粉丝产生的新的互动关系,粉丝不再对明星产生孤独幻想,而明星重新把握与粉丝直接对话的话语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实证的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审视明星与粉丝的关系演变。  相似文献   

7.
《声屏世界》2013,(4):112-113
随着蛇年春晚的走远,各大视频网站的"自制节目"不断蹿红,"自制"已经迅速成为行业内炙手可热的名词。在着力打造"娱乐互动视频新媒体"的战略基础上,聚力传媒(PPTV.com,以下简称"PPTV网站")亚洲娱乐平台自制节目全面发力,《星周刊》、《明星大作战》、新魅计划——"新自游"将陆续更新上线,开启亚洲娱乐"暖春季"。据悉,以拉近明星与粉丝距离,透过线上与线下亲密互动为核心,PPTV网站亚洲娱乐平台将逐渐更新自制  相似文献   

8.
谢诗敏 《声屏世界》2022,(1):76-77,97
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明星人设营销随之兴起.明星营销人设能够提高明星的辨识度,吸引粉丝群体,获得更多关注.明星人设营销固然是明星成名的一条捷径,但人设崩塌事件也屡有发生,主要原因有人设营销用力过度、单一的人设限制明星的发展、虚拟的明星人设与真实的明星本人之间存在矛盾等,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同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资源的整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技术、市场不断发展和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广播媒体只有清醒地意识自身存在不足,与时俱进,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将新媒体技术同自身发展科学、合理、有效地融合起来,充分地运用新媒体中的短信、微博、QQ来产生节目互动,才能够较好地更新传统的广播理念、广播手段以及广播内容,实现网络化广播,达到低成本、即时双向互动的效果。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在广播行业节目主持人的工作经历对新媒体技术如何在当代广播节目中具体运用阐述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微博明星超话社区中粉丝通过用户内部自行划分等级、明星引导话题走向进行话语权的博弈。微博在赋予粉丝特殊的话语形态的同时,粉丝之间存在的话语冲突和良性互动也在进一步影响微博生态,并且资本的进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微博环境。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平台的涌现使得受众话语有被听得见的可能,搭借流量热度,粉丝群体的诉求和意见逐渐被关注和采纳,粉丝的主体性与“偶像人设”开始交汇,但粉丝群体再中心化建构的“偶像人设”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新媒体视域下,资方在偶像人设的建构与运营过程中影响力依旧庞大,但粉丝对人设建构的主导性潜力却愈发不可忽视。本文将转变视角,立足于粉丝内核,从粉丝文化角度运用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偶像建构与崩塌过程之中“人设”问题,试图概括这一过程中背后的粉丝特征的和深层粉丝文化社群逻辑。  相似文献   

12.
<正>全民直播时代来临,日用户逾2000万人"不要送东西了,你们有钱还不如去买零食吃……"手机屏幕上,中国女子游泳队运动员傅园慧看着粉丝送的"游艇""跑车"等虚拟礼物不断刷屏时说。原来,"洪荒少女"在奥运期间做客某直播平台,与粉丝互动,截至直播结束,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000万人。不只是傅园慧,张继科、宁泽涛、秦凯、何姿等奥运明星们也参与了奥运系列直播。奥运明星直播让在线直播又火了一把,相关直播平台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相似文献   

13.
申林  高静 《青年记者》2020,(8):78-79
互联网语境下粉丝文化的嬗变粉丝,源自英文单词“fans”,我们一般认为粉丝指的是对某一名人明星或者某一文化现象的崇拜或者追捧而自发聚集起来形成的群体。网络赛博空间的发展,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和限制被彻底打破,受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门槛大大降低,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粉丝之间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使用网络空间与偶像互动。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凭借其双向、互动、海量存储、及时检索等技术特性,在传播机制上迥异于传统媒体。本文以汶川地震灾难事件报道为例,阐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满足受众需求、两种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突破等观点,最后指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下,资本操控议程设置,经纪公司、明星自身和粉丝群体共同建构属于“大写的他者”的明星人设,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明星“人设”全景式展演与裂变式传播的天然舞台。饭圈叙事中的明星人设流变呈现出身份叙事的转向、性别叙事的转向和符号叙事的转向,粉丝安利演化则体现出算法控制下的数字转向、消费主义下的付费转向、明星中心位的空间转向、去中心主义的控评转向、物料产传销的视觉转向。  相似文献   

16.
张均  刘曲  余晶 《新闻前哨》2013,(6):52-53
在民主政治进程加快,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政府信息公开和服务对新媒体的运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目前,微博在即时传播和互动沟通方面因为具有突出优势而逐渐受到国内各大省市级门户网站的青睐,众多省级政府网站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与网民开展互动交流。本文着重从湖北省与其他各省市政府门户网站微博在粉丝数量、发布内容、网民关注度等几个方面做比较,探析湖北省政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11):54-58
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媒介生态,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本文以《新周刊》微博传播为个案,探讨传统专业媒体实现"新媒体生存"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只有在互动和互补的双向引领下,切实实现与新媒体相一致的思维及在此基础上实现转换,才是传统专业媒体及其新媒体融入可持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王超  武骁飞  张静 《传媒》2019,(5):94-96
医疗类新媒体肩负着引领健康科普规范传播的责任,既符合百姓需求,又可以抵制健康科普伪科学现象,应该大力发展。新媒体内容生产的IP化特点要求新媒体健康科普内容生产同时具有科学意识、受众意识和联动意识。柯林斯通过对人类互动机制的研究,阐明了人类形成互动的主要条件及互动产生的结果。本文通过对微信小编与医学专家、粉丝及专业媒体的互动仪式链模型,探讨该理论对提高新媒体健康传播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到达率的建立和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孟威 《青年记者》2021,(19):22-25
本文以新媒体为侧重,从媒体与粉丝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粉丝文化的形塑与演进,着重揭示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媒体与粉丝之于粉丝文化的功能作用,二是媒体与粉丝互动关系下的粉丝文化形塑,期冀深化对媒体文化功能及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关系和文化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新媒体环境当中,"粉丝"文化已成为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了粉丝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实质,从认同的角度探讨了粉丝的几种身份及心理认同,粉丝是消费者、制造者和偷猎者。他们在追星行为上也表现出"追星"的心理特征。从个人情感投射、个人期望、新型双向陪伴三个方面,分析了粉丝身份建构的社会影响,指出了粉丝文化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