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原型意象与自主情结是原型批评理论家荣格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反思民族历史、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的过程中,表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寻根文学作家们受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自主情结”的驱使,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2.
从语源学、文化学视角考察了司空见惯之畜物驴在中国传统文人笔下和民间语言文化中的不堪形象及特殊意蕴,意在深入理解驴作为一种原型意象在文化、文学中所透露出的国人特别是文人灵魂深处的生命颤动及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人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心理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审美习惯及价值取向等。这些共同的心理习惯不仅在古代文人身上有经常的表现,而且在现代文人身上得到了继承。本文作者把这些共同的心理习惯概括为中国文人的五种情结,即漂泊情结、归隐情结、诗酒情结、乡土情结和悲秋情结。  相似文献   

4.
梧桐由自然物象上升为文学意象,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过程,成为文人情感表达的有效载体.如凄凉忧愁的悲秋情结、生离死别的爱情意义、品格高洁的君子品性.这些“梧桐”意义给文学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意境,也更加丰富了“梧桐”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美人”意象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审美意象,与封建文人雅士之间建立起微妙的对应关系,命运之轮将二者的关系拉近,使文人对女性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并将这种感慨沉淀成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形成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6.
梧桐由自然物象上升为文学意象,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过程,成为文人情感表达的有效载体.如凄凉忧愁的悲秋情结、生离死别的爱情意义、品格高洁的君子品性.这些“梧桐”意义给文学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意境,也更加丰富了“梧桐”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特殊环境下特殊心境的书写,本文针对“意淫”说,探讨作者写作其时的特殊审美心理,指出作者潜意识中具有“民族心理”特征的“文人士大夫情结”;并指出莲花并非美人的象征,而是作者圣洁人格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荷花又名莲花、菡萏、芙蓉,她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上推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中及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下迄当今文坛新作,不管是民间文学还是文人文学,荷花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深深地积淀于民族艺术文化心理并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随时都可能渗透于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人眼里,荷花有多方面的品质和特征,既是“物之美者”,又是典雅高贵的象征。屈原的《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以荷花的外表形态之美,象征作者内质高洁之美,并以此突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宋代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填…  相似文献   

9.
贬谪文学是探讨文学活动过程中作家审美心理的一个独特视角。贬谪这一特殊的社会生活遭遇,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心理上受到重大创伤,导致一种缺失性情感体验。缺失性情感体验一方面促使主体产生文学创作动机,另一方面导致主体生成一种特定的审美心理,由于这些特定的感知和想象方式,形成了贬谪文学作品在语言、意象、意蕴层面上特殊的心理蕴含,从而使贬谪者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两方面得到超越性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0.
物象作为审美对象,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方向上展开自己的审美畅想,并将作为审美对象的物象向一种理想的方向提升。花的意象在不同的世界里有着不同的姿态。以花的意象为例,可比较中西方审美文化心理的差异:“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倾向;“诗性的生存方式”与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乐极生悲”是中国古代学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它几乎流泛于中国学史的全程。可以说,它是作为传统化心态的独特表现形式而渗透到学作品的艺术构思、形象塑造、抒情题材及表现技巧等各个领域之中,其本质是中国人生命意识的逼真写照,汇集着中国古代人的人生情感、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蝴蝶纹样中包含了中国传统的美学价值以及传统的生活理想,寄托着中国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生活信念的追求。深植于这一文化底蕴中的蝴蝶纹样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视觉元素的再解构和再设计,蝴蝶纹样让传统视觉元素焕发新光彩。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年间,中国美学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转型期。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学,又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当代审美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而其中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不足、视野偏窄的缺陷。在文化工业的压迫下,美学已不再是单纯探讨“美”的学科,“丑”大量地涌入艺术殿堂,丰富了艺术现象。显而易见的是各种“伪美”现象充斥着我们的视听世界,在大众的非理性精神思考下,这种对“伪美”的追逐是一种审美短视的行为,从它背后透露出的是大众异化的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文论话语的文化规则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文论的具体社会存在形态是话语。由于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中西方文论话语有着不同的话语方式和话语规则。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为基础,遵循“无中生有”的文化规则,形成了深幽渺远的话语空间;西方文论的话语则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遵循“有中生有”的文化规则,突出体现其密实精准的特性。认识两种文论话语的差异性,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论的精髓。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融汇西方文论来深化和拓展中国文论的内涵和话语,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具有助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化基本步调一致,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寻出路,主要表现出“启蒙的”“审美的”和“革命的”三副现代性面孔。“五四”现代性主要起源于西方,但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被本土化、当下化了。因此,无论提出何种文学主张,最终都会呈现出“救亡”姿态,只是探寻的路径和策略有所差异。文章以“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为观察点,以期看到启蒙的乡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反命题;审美的乡土小说对前现代乡村社会的乌托邦想象和中国农民原始生命力的推崇;革命的乡土小说以审美的形式去表现被启蒙后的农民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17.
文人相轻虽然是自人类社会有了文人之后就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且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现状况,也具有不同的产生缘由。就魏晋时期而言,由于造纸业的迅猛发展、"图书"的大量发行和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文学场对文人相轻的塑造以及魏晋人信仰的私人化、政治信仰的缺失,都是魏晋文人相轻现象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8.
江门五邑地区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人文荟萃,后世文学创作承受着丰富的文化蕴养,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今天,五邑地区却呈现出一片神奇的文学绿洲。近年五邑地区本土小说作家几乎有着共同的创作母题,其中,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及其作品所表现的价值思考、艺术探索以及审美内涵,值得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9.
“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寒”既体现为寒冷凄凉的具象,也在长期运用中内化为一种抽象的意象,并进而成为一种意境。“寒”不但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他们的文人意识和悲剧意识,一方面借寒境表达对自身现实境遇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又大多沉浸在这种境地里,完成了审美化的想像性和解。这是建立于中国太阴文化基础上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20.
“月亮”独特的外在形象,经不同民族的审美体验内化后,融入了复杂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内涵,因而具有了不同的国俗语义,本文依据国俗语义研究的差异模式对”月亮”在中英文中的国俗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