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纸媒时评版块由来已久,网络时评兴起于1999年左右,这批作者最初活跃于当时的各大论坛。2001年后,各地重点新闻网站开始建设,以红网红辣椒评论为代表的地方网络时评平台开始名声鹊起。网站的海量空间、较低门槛、快速传播以及受众的日渐增长,让一批民间作者热情四溢,人们议政和发声的愿望迅速壮大,一定程度上有缓解社会焦虑的泄洪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时事评论以深刻性和尖锐批评性为受众所追捧。曾几何时,以都市类媒体为主的全国各地大小报纸纷纷开辟时评专版,有资料显示,鼎盛之时,国内创办时评版的报纸有300家之多。不少纸媒将其视为应对新兴媒体挑战的杀手锏。不过,现在有很多报纸的时评阵地正快速失守,不少曾红火过的时评版面也纷纷淡出人们的视野。时评怎么了?病了!时评到底犯了哪些病?钱江晚报又如何免遭感染?对此,作为经常给该报时评版提供稿件的作者,笔者进行了一些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席佳 《东南传播》2011,(6):160-161
在媒介市场化时代,提供观点信息的时评已成为各大网站竞争角逐的利器,"评论"频道蔚然成风.网络时评以其低门槛、平民化的特性吸引了广泛的创作群体,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专业性成为其"短板",亦使其陷入水准下降、品质不精的困境.本文从网络时评专业性缺失的种种表现出发,探究其根源,并强调专业性对于网络时评长足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时评在国内媒体中"发烧"已久.说实话,我对时评越来越不"感冒",甚至有些讨厌有些时评家喋喋不休地"胡说八道".今年2月6日,发表在<大众日报>一版上的时评<忘家,只为望家>,虽然只有700字,却新意盎然,让人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5.
看了今年第8期《青年记》刊发的关于时评的一组稿件,不由得感慨系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一名时评作,前两年也编过时评版面,我没有想到,时评、时评作、时评编辑现在在读中竟然成了这个模样。  相似文献   

6.
陈颖 《新闻知识》2012,(6):14+11
所谓时评,讲究的是及时评论,一般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声评议。对于纸媒而言,则一般在新闻见报的同时刊发评论,有时还要在新闻的引文后缀上相关报道的版面,以方便读者对应新闻阅读。但时评是不是越快越好呢?也不尽然。以笔者编辑西安晚报《今日时评》版面的经验来看,时评稿件的选择,虽然要追求及时性,但更应避免上假新闻的当,做出乌龙评论;或者在新闻事实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浮光掠影地评议,抓不住问题的实质。这里,首先探讨一个时评的时机问题。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新乐府"--我的"时评"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刊第8期前沿报告“时评之惑”刊发后,引起圈内强烈反响,时评中人纷纷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本期再发表一组稿件,请读者朋友看看时评编辑如何说。  相似文献   

8.
"旗舰上的汽笛" 近几年,报纸时评有很大的进步.时评进步的标杆有二:其一,原以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的都市报、晚报群体.十有八九开出了时评专版;其二,人民日报推出了<人民时评>专栏.仅以时评而言,"处庙堂之高"的党中央机关报,和"居江湖之远"的都市报、晚报,"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9.
崔茂林 《传媒》2012,(4):75-76
目前,纸媒时评版日益受到重视,对于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提高自身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部分纸媒的时评版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其作用的真正发挥。该文从提升时评版的大众性、理论性、批评性、建设性及有效避免同质化,增加本地化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推动纸媒时评版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发展,纸媒纷纷寻求与新媒体更好的结合,以求在愈发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存活。如果说数字报纸的出现是纸媒与网络的美丽邂逅,那么评论类微博的出现则是纸媒与网络的又一次深情相拥。本文就都市报时评微博的发展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毛竹菊 《青年记者》2016,(15):36-37
网络时评是发表于网络平台上的时评,相较于传统纸媒的时评专栏,具有时效性强、平民化、发表门槛低等特点。网络时评的兴起,吸引了更多人参与社会讨论;时评人也基本认可“时评写作的公共取向”。①走在舆论浪尖的网络时评人在评论哪些新闻呢?笔者选取了凤凰网2013~2014年评出的十大时评名博②中的10名博主,对其博文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评的传播具有时效性强、言说空间较大、发表空间广阔等优势.这些优势也为网络时评传播的强大效果奠定了基础.但网络时评传播也具有公信力不足的问题,破解这一问题需要网络舆论引导者和网络时评写作者两个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黄琳斌 《东南传播》2014,(11):131-133
全国省级党委机关报时评版和专栏的设置量普遍不足。从各报代表作来看,媒体采编人员在作者队伍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报作者的稿件首发率较高,报外作者的稿件首发率较低,质量和影响力均有待提高;题材涉及的领域以政治类和社会类为主,对热点题材的把握能力普遍不强。建议各报努力培养专业、优秀的时事评论员和编辑,向外约独家、高质量的稿件,精心选稿、精心编辑。  相似文献   

14.
时评是报刊一大看点。但是,综观现在报刊的时评作品,我注意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过分偏爱"昨日时评"即是其中最明显的一处硬伤。所谓"昨日时评",就是针对昨天各媒体的新闻事件的评论。流风所及,一些报纸甚至对"昨日时评"以外的时评作品评价一律亮出红灯,非"昨日时评"而不登。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时评走俏,写评论的人越来越多,人称时评家或时评写手.然而,这些时评作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喜欢抓所谓的"新闻热点"来大肆炒作,却不能发现真正的重大题材,我们不妨以这次罕见的大雪灾为例子,谈谈时评写手们的失败表现.  相似文献   

16.
彭军辉 《当代传播》2007,(6):134-135
当前报纸时评专栏(版)的发展势头强劲,但在时评专栏(版)的开设、时评的创作以及栏目的管理上也存在较明显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版面、编辑、管理及作者等四个层面寻找对策,如此报纸时评专栏(版)的发展才能走向真正的健康繁荣.  相似文献   

17.
现在,报纸上的新闻时评很多,很多报纸开辟了专栏或专门版面来刊发时评,写作时评的人也不少。新闻时评,最重要的是稿件的观点,稿件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时评的观点来服务的,读者喜欢看时评,主要的也是为了看稿件所体现出来的观点,观点是时评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稿件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去年秋季以来,圈里圈外关于杂文的概念、杂文与时评的关系、杂文的地位、作用和创作艺术等话题见仁见智、议论颇多.作为《杂文报》的一位编辑我想就"时评与杂文的发展趋势"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同意"民主兴时评兴"这一总体判断.时评之所以兴,首先是它有广泛的紧迫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大改革时代,要让旧的东西逐渐消逝,新的东西稳步诞生,很多人往往不辨新旧和好坏,需要有人指引和启示.杂文和时评都能承担这个任务.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时评走俏,写评论的人越来越多,人称时评家或时评写手.然而,这些时评作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喜欢抓所谓的"新闻热点"来大肆炒作,却不能发现真正的重大题材,我们不妨以这次罕见的大雷灾为例子,谈谈时评写手们的失败表现.  相似文献   

20.
时评是对新闻的评论,是这几年活跃在媒体上的一个评论的特殊文体,它以其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和容易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在社会上获得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虽然对时评的概念争论不少,但全国许多报刊都开设了时评版,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开设了时评专栏,时评的影响范围大大扩展,也给评论作者提供了更多表现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