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侨批档案"是特定历史时代人类的记忆遗产。以信局网络发展为主线,以侨批实物上记载的信息为依据,考察水客个人、信局网络到侨批行业网络整个侨批业发展过程,认为闽帮侨批局作为企业组织,有其网络经营的国际化视野和金融属性,能够因时因地而变,从而促进和适应不同时期侨批的业务发展。最后以吴道盛从当信局学徒,到开办建南信局,进而创办建南银行为例,说明闽帮侨批业最终归宿是获得新生,得到了进化。  相似文献   

2.
闽南天一信局全称“郭有品天一汇总银信局”,位于龙海角美流传村,是旅菲华侨郭有品于1880年创办,至1928年停业。在48年时间内经历了兴衰过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民间侨批局,在闽南侨批史乃至中国邮政史、中国金融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闽南天一信局全称"郭有品天一汇总银信局",位于龙海角美流传村,是旅菲华侨郭有品于1880年创办,至1928年停业.在48年时间内经历了兴衰过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民间侨批局,在闽南侨批史乃至中国邮政史、中国金融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吧达维亚华人公馆的档案资料记载了19世纪中叶侨批局出现之前侨批业营运的情况,包括早期水客、经营方式、经营过程的信用保证、侨批纠纷的解决、经营过程中不可预见情况的处理等.在1787年到1846年这段时间里,水客作为一种行业,从事侨批递寄,制度上已经相当成熟.侨批局设立以后,水客在早期侨批业运营过程中建立的制度,诸如发展总分局的网络、收款后出具单据、兼营金融或者商贸业、利用汇水差价和商贸业获得利润等等,几乎都为批局所继承.  相似文献   

5.
闽南侨批源于民间个体的跨国金融与通信活动,却在近代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汇聚成一个群体的文化行为,衍生出丰富的内涵和作用。闽南侨批以"银信合封"的方式架设起华侨与侨眷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了现实与情感的融合,成为中华文化延续和传承的支撑力。传统文化以侨批为载体,以家族宗亲理念为根基,进而形成以血缘、地缘为中轴的乡土观念,滋养出浓厚的故乡情感,派生出近代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融之下的社会改造理想。这种情感最终演化为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作用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在悠久的华侨华人历史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正是在这种情感升华中得以绵延传承。  相似文献   

6.
精灵速递     
李志伟 《红领巾》2007,(7):44-45
小小的邮局门口,竖着一块大牌子: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本邮局特从魔界引进了一批“闪电精灵”,开展“精灵速递”业务。若有极重要的邮件,可交付“闪电精灵”专送。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境是滋生语言变异用法的土壤.有些情况下,词的句法语义属性并未发生变化,但是在语用层面的变化导致了新用法的产生.“真心”一词即在网络语境中获得了一种新用法.这种新用法是从它相对应的常规用法中派生而来的,我们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此进行了描写、解释.  相似文献   

8.
广东江门"四邑"(今加鹤山称为"五邑")与潮汕地区都是我国著名侨乡,历史上华侨与国内联系留下了大量极有研究价值的侨批.四邑侨批与潮汕侨批相比,存在来源地区、经营商号、寄款方式、寄款额次、文化内涵、邮政处理诸方面的不同,这是深入研究四邑、潮汕华侨文化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自19世纪中叶厦门开埠后,闽南人大量移居海外,他们辛苦劳作,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付回家乡,一代又一代的闽南华侨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由此产生了华侨和国内家眷及亲友进行联系勾通的侨批业。侨批成了华侨与侨眷重要的情感纽带,也造就了闽南侨乡独特的侨批文化。而这一文化又深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本文拟以早期闽南水客为例,对近代闽南侨批文化,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尝试基于数学中模糊学这一分支中的逻辑分析框架把“忠实”或“信”定义为具有隶属渐变过程的模糊集合,以提高人们对“忠实或信”解释的客观性、实证性和摆脱其主观上的自律标准.这一模糊集合反映出人们对“忠实”或“信”认识理解在客观上是有区别程度的,这种区别程度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忠实或信”的描述和理解会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1.
清末至民国时期我国邮政部门对侨批业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邮政建于清末,此时闽粤地区特有的民营侨批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被纳入了政府邮政管辖范围。此后,从清末至民国年间,政府邮政部门逐步加强对民营侨批业的管理,而这种管理在规范侨批行业的同时,也给侨批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促使侨批局不断设法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民国《潮州志》把侨批列为"四大行业之"一,2013年侨批人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期间,潮汕地区的侨批收集、收藏和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上世纪40年代我国有四部著作论及华侨汇款,到潮汕地区民间集邮爱好者收集侨批封;从潮汕地区的大学、潮学研究单位收集、研究侨批,到人大代表提议侨批申遗,并获成功,潮人对侨批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有点儿 形容词”作为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用法,一般的语法作对它的解释都比较简单,只强调其后所跟形容词多为消极意义的。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有点儿 形容词”这种结构在句中所表达的是一种消极、负面的评价更为恰当。笔认为语境和传统思维习惯在正确使用“有点儿 形容词”这种结构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在,常有书报刊用“是否是”这一词语,教科书也不例外,其实,“是否是”这种用法是有语病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否”是“是不是”的意思。它是一个以对举形式反义联合的合成词,常用于是非问的疑问句中。依吕叔湘、朱德熙先生解释,“是否”是一种“反复式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英语翻译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列举十例,说明要达到“信、达、雅”,译者需具有主、客体两种语言、文字的相当的功力,掌握某一词汇、短语的各种解释及用法,根据上、下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把握其特定的语义。  相似文献   

16.
一位海外华侨来信说:“获悉您徒手创办朝阳区民办行知职业学校,深感敬佩……您的办学精神带动了一批致力于振兴中华教育的志士仁人更加努力……”一位美国人苏·布奈特女士在信中写道:“我很愿为你的学校做点什么,有可能的话,尽早来信告我。”这是写给行知职业学校校长李淑芬老师的.  相似文献   

17.
碑刻作为一种将"过去""定格"的文本,具有"补史之阙、正史之谬"的史料价值。晚清揭阳松华兴信局的碑刻即是具有重要文本信息和价值的碑刻。首先,碑刻揭示了文昌帝君庙的变迁线索,随着深浦桥的兴废,文昌帝君庙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地方乡绅显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其次,碑刻所提及的批信局、商号是研究华侨史和经济史的重要文献,成立于暹罗的松华兴批信局积极参与到地方公共事业的建设,他们通过题捐形式,为文昌帝君庙的重建提供了支持,揭示了南洋华侨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而所题捐七兑银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金融网络的存在;最后,碑刻反映了地方公共工程建设线索,揭示了乡绅在公共事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一句中“坚明约束”,课本解释为“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我认为不够确切。“约束”为“名词”,具体指什么应明确,现代汉语中的“约束”为动词,这是难点,根据文意应是“信约”、“盟约”。“坚明作约束的定语”说法欠妥,应作谓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信约明确而固定”。  相似文献   

19.
潮人蹈海异邦,将其所赚金钱如何通过银行以外而白成系统的侨批行业,用“批”寄回家乡赡养家眷;侨批行业怎样分作潮帮、闽帮、粤帮;潮批于战时前后寄回潮汕地区有何不同;战时前后如何由不与银行汇通而结合为侨汇流通之发展;侨批汇款对潮汕贸易平衡有何作用,素来少人关注,该文就此而综合资料,一一予以初探,将其发展历史重现。  相似文献   

20.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一句中“坚明约束”,课本解释为“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我认为不够确切。“约束”为“名词”,具体指什么应明确,现代汉语中的“约束”为动词,这是难点,根据文意应是“信约”、“盟约”。“坚明作约束的定语”说法欠妥,应作谓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信约明确而固定”。“坚明约束”一解@吴兴仁$甘肃山丹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