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战线》上的《究竟信谁的?!》专栏,颇受读者欢迎。因为读者在报刊上遇到“究竟信谁的”这一类事是常有的。《究竟信谁的?!》能为读者解惑释疑,它还能促使报刊注意审核,防止差错。这个密切联系读者的好专栏,曾一度停了,后来在  相似文献   

2.
除了回望,能不能展望?除了总结,能不能设计?除了雄辩地证明,能不能审慎地探讨?除了感动,能不能再行动?!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479年,被后世誉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与世长辞了。就在他临终前七日,还发自深心地呼号着:“巍巍的泰山啊,难道竟会崩颓?!亭亭的梁柱啊,难道就要毁折?!炯炯的哲人啊,难道即将衰萎?!”天问式的悲歌,凄怆而壮烈。然而公道自在人心。在鲁城(今曲阜)北泗水之畔的孔子入葬处,旋有100多户当地乡亲和孔门弟子从此依墓而居,  相似文献   

4.
设想一下,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竞争态势日益激烈,倘若出版许可真的放开,究竟还有多少家出版社能够存活下去?!出版社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靠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新闻战线》上的《究竟信谁的?!》专栏,颇受读者欢迎。因为读者在报刊上遇到“究竟信谁的”这一类事是常有的。《究竟信谁的川》能为读者解惑释疑,它还能促使报刊注意审核,防止差错。这个密切联系读者的好专栏,曾一度停了,后来在读者的要求下,于前年下半年又恢复了,为读者提供了好多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体味失落     
惊回首,“纸格儿”一晃爬了近40年,望前程,我禁不住暗暗问自己:“这个笔杆子还能抓多久?在这个全方位竞争的社会大潮中,我还能握笔遨游么?!”人生一开始我是很幸运的。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就当上了一个大乡的党委秘书。我爱新闻写作。这“位置”为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几  相似文献   

7.
潮流架     
《陕西档案》2015,(2):60
中国需要这个:能"吃掉"空气污染的水泥这是西班牙建筑设计事务所BCQ正在干的一个事情,他们打算改造当地的一个过街天桥,用一种能"吃掉"空气污染的水泥来替换原有的灰色表面——听上去很牛吧?!据说,这种逆天的神器叫"光催化水泥"(Photocatalytic Concrete,啥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贵刊从1984年第十二期又恢复了《究竟信谁的?!》栏题,以更好地维护党报的信誉,这是很好的。特别值得赞扬的是贵刊“尽可能加以核对,提供正确答案"这一作法。这样一来,读者就能知道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了。湖北法制报社陈亨初  相似文献   

9.
精神星空     
吴昊  姚航  听雨 《报林求索》2012,(6):38-39
<正>一个微博引发网上讨论:"一分钱能掰成两半花吗?"答案五花八门,"哎呦呦,你真牛,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现在100元都不当钱了,一分钱掉地上都不待哈腰捡的。""一分钱?!穷疯了吧!围观中……"年轮迭转,曾经这是一句耳熟能详、被奉为精神圭臬的话语,而今却成为带有疏离感的存在,也许这不  相似文献   

10.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15):77-77
放弃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就意味着牺牲了媒体的公信力,失去了这两点,传媒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新闻战线》从1982年第十二期开始,在《读者论坛》专栏内新辟了《究竟信谁的?!》栏题,为维护党报宣传的真实性,起了很好的作用。但自1983年第五期起,这一栏题就同广大读者不辞而别了。作为刊物的一位热心读者和新闻爱好者,我希望恢复《究竟信谁的?!》栏题,不定期地编发读者来稿,以更好地维护  相似文献   

12.
总编辑还不会写文章?你这不是闲着无聊说废话?!且慢,拿报刊登载的病句考一考出版社总编辑,是不是都能及格?拿出版社总编辑写出来的文章剖析一下,是不是都能达到通顺?即使及格了,通顺了,也未必够得上“会写”的水准;“会写”还意味着词藻、文采、逻辑、风骨……编辑的职业如同作家一样,成天同语言文字打交道,即使是美术、音像、电子出版物,其表达手段也  相似文献   

13.
《北京档案》2007,(2):45-45
如果是指刚从菜地里采下来的新鲜蔬菜,这种说法没有任何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吃到的蔬菜大都没有那么新鲜了,通常已储存了几天时间,其维生素也在储存的过程中逐渐地损失掉。相反,超低温快速冷冻的蔬菜就能保持更多的维生素,因为蔬菜采之后即速冻,就能很好地防止维生素的流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王大山刚从财务部出来,就被生产经理大张一把拉住,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小王啊,你快点把那个什么报价软件做出来吧!这个月就两次了,每次他们销售找到客户就回来逼我出报价,可是你也知道,这哪是几分钟能算得出来的啊!我们生产部还干不干别的活了?!"  相似文献   

15.
官窑生菜会在同治十一年刻本《南海县志》、光绪十年《点石斋画报》、宣统二年刻本《南海县志》等文献中展现了以拜观音、求子嗣以及求财为表征的活态传承图景,并因经历"文革"时期"经验的存封"而中止。随着新时期以来民俗的解封和认同的复兴,以及非遗保护的兴起,复办以后的官窑生菜会发生了从民间组织到官方主办、从有限禁令到全面管控、从信俗主导到商业盛会的形态肌理变迁,显示出行政主导下民俗的遗产化和资源化取向。而后续非遗保护过程中申报国级非遗的动力及其所产生的官民互动、观念修正等因素,又倒逼官窑生菜会出现了复归民俗传统的趋向。因此只有以传承、变化、发展的视角审视民俗,成为非遗的民俗才真正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新闻工作者一般来说,多在室内工作,长时间伏案编写稿件,肌肉则很少得到活动,结果许多同志体质下降,易生疾病。要消除这种现象,最好大家都能多参加些体育锻炼。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这里既有习惯问题,还有一个对体育锻炼的认识问题。比如有的同志认为,只要没病,就算健康,能吃能睡,能坚持工作,还要什么锻炼?!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所谓健康,不能单纯理解为没病、能吃、能睡、能上班。如果工作稍微紧张一点,繁重一点,就感到疲劳,这就谈不上  相似文献   

17.
写文章是让人看的,能让人看明白才行,否则,写了又有什么用呢?!同样,缩略语也应让人看得明白才行。请看下面几例使用缩略语的例子:(1)迎接“入世”大行动。(2)石油、石化、海洋在这个时候内部重组改制,将会起到巨大的试验和示范工程之效。(3)某某油田兴科公司几年来拖欠某某机厂资金119万元。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新华社记者?!”我脱口而出这样发问,并非以前未曾听说过新华社是什么单位,新华社记者是干什么的,而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关系我今后“入门”新的职业问题而下意识流露出的惊诧。 那是1974年11月14日上午刚上班,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政治部干部组张秉田同志的办公室。他通知我:11月15日前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报到,工作时间为半年。看到我如此惊诧,他便拿出一份传真电报给我看。那是内蒙古党委转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一个报告,中心内容是为适应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南瓜是公认的保健食品,它含丰富的维生素E,有显著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心肌营养等功效。维生素E也是极好的抗自由基物质,能防止组织器官衰老,延缓生理性老化。  相似文献   

20.
近闻某报总编辑同意摄影记者在刊发新闻照片时署上两个作者的名字。记得以前曾有人撰文批评过:照片怎么能两个人拍摄?!究竟是谁按的快门?其实,看看文字稿件的署名,更有无数的奥妙藏在背后。几人共同采访,分头执笔,合为一篇,自当合署其名。领导与部下,或记者与通讯员共同采访,有出点子有执笔的,或者有起草有修改的,再或者出了报道线索或报道题目的,总之,共同参与了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