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管承认与否,学校管理和其他任何一种管理一样,其实是分“里”和“外”的,而校长就是其明显的分界线:大多数教职工处于“外”的范围,只有和校长关系密切的少数人才会有幸进入“里”的行列。他们可能是亲戚、好朋友、老同学,或是被青睐之人、身边之人,他们的“优越感”、“自信力”、“发言权”在集体中格外明显。可对于学校管理来说,这却是不折不扣的一块短板,只有先管好“里”,学校管理才会真正实现规范、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高语三册)引用了《左传》里的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并接着诠释说:“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在这里,学识渊博的司马光偶有不察,释“共”为“同”。而教材则完全承袭其说,将“俭,德之共也”释为“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则是以讹传讹。实际上,“德之共”与“恶之大”对举成文,“共”应是“洪”的通假字,亦训为“大”。我们知道,“俭,德之共也”语出《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据载,鲁庄公在位日久,便欲大肆装饰其祖  相似文献   

3.
“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都是对学识渊博之人的赞誉之词,颇为流行.可是,学识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根本无法用车载斗量,何来“五车”“八斗”之喻呢?原来,它们的由来各有典故.  相似文献   

4.
老子著作《道德经》蕴含着深邃的“道纪之人”思想。“道”是“道纪之人”生成的前提,“道纪”是“道纪之人”所遵循的规律。“道纪之人”抱朴、虚静和守中的情貌特征,对现代人生成质朴之朴素品格、守静之平和心态和适中之处世准则,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促进自我完善,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人”一直是孔子思考和关怀的对象,本旨从“天-人”转向而确立人学和自我之人与社会之人的合作一人之挺立两方面去体悟孔子的德性生命的确立以及人之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6.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7.
黄玉 《辅导员》2010,(18):39-40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精、气、神”令华夏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这其中之“气”即“气度”。看东篱子先生的《气度决定高度》一书,其中有几句话令笔者折服:“有气度之人,刚毅坚韧、大度宽容、自信从容中见气定神闲。有气度之人,身处逆境时不怨天尤人,身处顺境时处之泰然。有气度之人,能忍他人所不能忍,容他人所不能容。有气度之人,在涨跌之间显沉稳,在沉浮之中展气魄,在得失之中见胸襟。有气度之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相似文献   

8.
校长管理的学问 ,是一门用人的学问 ;校长管理的艺术 ,是一门用人的艺术。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使之心齐气顺 ,形成合力 ,校长则必须学会用人、容人、爱人、励人、律人 ,认真做好“人”字文章。一、要有用人之道治校之道 ,惟有用人。首先 ,校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不用平庸之辈 ,重用创新之才 ,敢于打破“年龄”、“资历”、“性别”、“亲疏”的界限 ,将那些德才兼备、能独当一面、创造佳绩的教职工大胆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来。其次 ,要用人之长 ,去人之短。扬长避短 ,则无不可用之人 ;求全责备 ,则无可用之人。只有任人唯贤 ,而不…  相似文献   

9.
汉语里人们用“心灵手巧”来称赞聪慧之人,因为手的灵巧折射出主人的智慧。无独有偶,英语用handy一词来夸奖手巧之人。反之,对笨手笨脚者,人们会善意地用all thumbs来调侃他(她)。语言源于实践,人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手,因此英语中与“手”相关的表达颇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君云 《教师博览》2006,(3):49-49
“卿卿”一词,常用来表示对心爱之人亲呢的称呼。多用于夫妻之间。成语中的“卿卿我我”,在特定语境中也含有对被称呼人戏谑、嘲弄之意味。如《红楼梦》中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之语。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道”范畴,内含着“一”与“多”、“有”与“无”、“ 存”与“亡”、“好”与“劣”等人类对于一切存在的辩证的理解,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是人类智慧中至高的悟性。而西方之“科学”范畴,不过是之于自然界的办法、手段而已,是支离也。当今“科学”何以能埋下毁灭人类地球的祸根?此乃天下皆以科学为美斯为丑矣之理。对“科学”的迷狂导致了“科学”被滥用、妄用和盗用等严重问题。自恃其有,所以无德;逞强气盛,因此失道。既认识到“科学”之美,又认识到“科学”之丑,方能超越“科学”之失和“科学”之不自由。求科学而不求道,使人类变得野蛮粗鲁、愚味无知,持“科学”之人需要持”之人来启蒙。“全盘西化”乃去高就低、弃大适小、舍本逐末之行为,当弗为。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一些辞书在给成语“倾城倾国”释义时,认为其本义原指“君主迷恋女色而亡国”。对此,本文不以为然,并在稽考古籍资料的基础上,认为该成语的本义当指“使一城一国之人倾心而爱悦之”  相似文献   

13.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14.
“寡人、不”这两个词的历来通释是 :侯王自称的谦词 ,其意义是“寡德之人、不善”。这一解释贬义太重 ,违反了谦称和礼貌语言的基本规律。这两个词的词义应为“寡民之人”和“贫国之人” ,其用法经历了由对平级自称延伸到对下自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庄子·齐物论》中“道隐于小成”在各校注本中有不同释义 ,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曰“小成”指小有成就之人 ,如成玄英云 :“小成者 ,谓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谓之小成也。”另一派则释“小成”为“偏见”、“一孔之见” ,如宋人林希逸《庄子斋口义校注》云 :“小成 ,小见也 ,一偏之见也。因人之偏见而后此 ,道晦而不明。”又王先谦《集解》云 :“小成 ,谓各执所成以为道 ,不知道之大也。宣云 :‘偏见之人 ,乃致道隐。’”此两种释义似各有合理之处 ,但经查证 ,余以为“小成”之真意当还为“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相似文献   

16.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开的《问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第281页,1991年4月版。引文中的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其中,“况流俗乎”一语,向我们表明了前文的“朋友”一词,并不包括“世俗之人”。(“流俗”这里指“世俗之人”,见课本注释)然而,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世俗之人”也是有朋友的,只要是“交谊深厚”,无论什么人都可以称作“朋友”。可见课文中“朋友”这一概念的外…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富赋》一文有以下句子:“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课本注:“人,民。唐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阅读细心的同学提问道:文中  相似文献   

18.
旧时治《诗》者,泥于诗序,宥于毛传,伪妄之处实多,流毒至今,骤难廓清。至今仍有人断言“古称贵族为君子者,意即指王与国君之子而言”即其一例。不敢苟同,故为之浅议。《诗》三百零五篇中,有六十二篇作品出现“君子”一词,共一百八十三次。概言之,《诗》中“君子”一词系指贤德之人;细分之,当分别为:王与诸侯、贤德之臣,贤德之人,亦可是妻称其夫或女称其男。在这些指称中,绝大部分是他指,是尊称爱称,但亦有作诗之  相似文献   

19.
晓阅 《小学生时代》2009,(12):27-27
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一次见到一个非常穷苦的老人,心生怜悯,便用“点石成金”之术,把一块石头变成了一块金子送给老人。然而,老人竟然不收。这使吕洞宾大为意外.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样不贪恋金钱财物之人?这可是难得的修道之材啊。正当吕洞宾欲点化他得道成仙之时,  相似文献   

20.
张宏和 《学子》2004,(8):46-46
汉语意义丰富多彩。有时光凭字面难以准确把握它的真正含义,必须了解其渊源方可识其本来面目。现举几例与“人”有关的词汇与大家共赏。1、东道主原指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年》),现泛指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2、东家子原指东边邻居家的女儿。“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后来“东家子”专指美貌的女子。3、孤家寡人古代君主自称孤或寡人。现比喻无人帮助的单独之人。如:“闭关主义的策略是孤家寡人的策略。”4、孔方兄是“钱”的谑称,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