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许多著作认为:元祐时期,北宋朝廷废除了保甲法.如,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中记载:元丰八年(1805年)七月,“诏罢三路保甲”.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也记载:元丰八年(1085年)七月,“诏罢保甲法”.清王夫之《宋论》中认为“(朝廷)缓保甲之练习,……次第而除之”.其实,这些说法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情景相生”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关于“意境”创造的理论.王夫之在《诗绎》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他还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后人把王夫之对情与景独特、精辟的论述称为“情景相生”说.  相似文献   

3.
试述王夫之的教育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唯物论的反映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因而,在他长期的教育生涯中,经过观察、体验、研究,对教育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有许多宝贵的见解,他的教育方法论,闪烁着教育辩证法的思想光辉,主要表现在:一、坚持“动”与“除”的辩证统一王夫之认为,教育过程是知行统一、知行并重的过程,是师生、教与学对立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培养目标是经过动态发展而实现的。因此,王夫之反对理学家们的“主静”、“主教”思想,坚持动与静的辩证统一。王夫之说:“人之有心,昼夜用不息,虽人…  相似文献   

4.
依据《华阳国志》的记载,一般认为秦灭蜀国之后张若即担任了蜀守,蜀地的管理体制是守、相并置。但《华阳国志》的记载并不可靠,据此推导出的张若担任蜀守长达40年说也因任期过长而难以成立。无论从地方管理体制长期演变的过程,还是体制本身的运行要求来看,蜀地守、相同置的体制也没有存在的可能。实际上,蜀地管理体制经历了军事管制、国相负责的分封制、郡县制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张若本人在灭蜀之初的身份很可能是成都令,停止分封蜀侯以后,他因曾在蜀地有突出政绩而被任命为蜀守。  相似文献   

5.
心送     
清初,王夫之隐居湘西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船山先生”。有一天,一位朋友来拜访,王夫之十分高兴,连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倾其所有,置办饭菜,相对而坐,把酒对酌,大有酣畅淋漓之感。天色将晚,朋友告辞,王夫之依依不舍,  相似文献   

6.
清初,王夫之隐居湘西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船山先生”。有一天,一位朋友来拜访,王夫之十分高兴。连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倾其所有,置办饭菜,相对而坐,把酒对酌,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六立“五言近体”一目,首选张华《萧史曲》,将近体诗的源头推前到了张华。推究其原因,王夫之近体之概念与今有所不同,他试图在“浮声切响”之外,揭示近体其他特征。而且,王夫之心目中有一个坐标:接近古诗体貌的诗歌为好诗,相反,就可能沦为恶诗,因此他认为其所选“五言近体”放在古诗系统中,则只是“落日余光’’为古诗末流,若置于近体诗审美维度中,则是“春晴始旦”为近体元声。  相似文献   

8.
清初.王夫之隐居湘西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船山先生”。有一天.一位朋友来拜访.王夫之十分高兴.连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倾其所有.置办饭菜.相对而坐,把酒对酌,大有酣畅淋漓之感。天色将晚,朋友告辞,王夫之依依不舍,本想多送一段路。然而自己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只能起身恭送朋友三步,郑重说:  相似文献   

9.
一、柳侯国(柳县)的建置沿革《史记·建元以来王子候者年表》“康侯刘阳”栏:“国名:柳”.《汉书·地理志》:“勃海郡:县二十六……章武、高成、柳侯国”.据《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及《汉书·王子侯表》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于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四月封齐孝王刘将闾之子刘阳为康侯(刘阳和汉武帝刘彻同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金印紫绶;同时,其食地置为柳侯国.康侯刘阳薨于元鼎三年(前114年),元鼎四年(前113年)其子敷侯罢师嗣,至元封四年(前107年)薨,元封五年(前106年)孙于侯自为嗣(以下为《汉书·王子侯表》所载,各侯嗣薨年均缺),自为薨,曾孙安侯携嗣,携薨,玄孙缪侯轲嗣,轲薨,六  相似文献   

10.
古代寓言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相似文献   

11.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相似文献   

12.
据正德《金山卫志》建置志沿革条金山故城按:“枢要周康王东游镇大江所筑,以南接金山,因名。”“明洪武十九年,命安庆侯等官沿海置卫,即华亭镇筑城,始有金山,盖与海中金山相直,并循周康城名以镇海之。”又据《上海文献提要选录》载:“金山左临大海,右控浦江,自昔即称形胜之地。地旧属华亭,明洪武间筑城防海,始置为卫,设都指挥以守之。清  相似文献   

13.
敦煌悬泉汉简中的《过长罗侯费用薄》的性质 ,有说是“神爵二年送公主出塞前 (即神爵元年 )常惠奉命使乌孙迎取聘礼路过悬泉置时的开支帐目” ,还需商榷。我们认为《过长罗侯费用薄》应是西汉政府为了打击匈奴、安定西域而派长罗侯增兵西域、增强西域屯田力量路过悬泉置时的开支帐目。  相似文献   

14.
今山西永济蒲州,因其水陆形势的重要,有唐一代备受重视,据史书记载,唐王朝曾于此置中都,其具体时间,各家所云不尽相同,试以所见文献,稍理其繁。 《归唐书·地理志》河中府:“开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其年,罢中都,依旧为蒲州……元年建卯月,又为中都。” 《新唐书·地理志》河中府:“开元八年置中都,为府,是年罢都,复为州。”  相似文献   

15.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升六部的官秩。接着先后置四辅官和殿阁大学士,这些官只是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与朝廷大政的商议。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太祖敕谕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相,设五府、六卿、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在这里提出的中枢结构可概括为两句话:“六卿分  相似文献   

16.
安大简《诗经》的篇次排序问题主要集中在“侯”风之上,研究者或以为“侯”风为《王风》;或以为《魏》与《唐》产生置误;或以为《侯》为晋诗;或以为《侯》与魏文侯有关等。文本性质方面,既有将其看作战国时期乐歌的歌辞选本的,也有将其视为书写本的。梳理以上各种观点,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具体辨析,认为无论是“侯”风问题,还是文本性质问题,每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难以形成定论,有待于学界进一步开展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名人书趣     
王夫之“嫁书”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王夫之高兴地捡起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相似文献   

18.
西汉后期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原因及影响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汉后期发生了剧烈变化,这表现在刺史与州牧的后复罢置上。西汉成帝时,罢刺史而置州牧,既反映了统治阶段对刺史越权既成事实的认可,同时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引起封建国家官僚制度职能变化根本的原因,此后刺史州牧的反复罢置则显示了统治阶段内部对刺史职能变化的矛盾态度,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统治阶段内部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曾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派别力量此消彼长,不分优劣,因而出现了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现象,刺史向州牧的转化,即封建国家由加强对内部地方官史的监察约束转向全面镇压人民的演化,这种演化在将突破“度”的限制时,表现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关争,因而摇摆不定。而州牧制的最终确立,则表明封建国家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关于状元宰相孙偓最后的结局,《新唐书》卷十《昭宗纪》载,乾宁四年二月“乙亥,孙偓、朱朴罢。”卷一八三《孙偓传》则云:“既而,偓秉政,封乐安县侯。与朴皆贬衡州司马,卒。”这是说,孙偓和朱朴一起被贬为衡州司马,较为含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文大辞典》《孙偓》条皆从此说)。同卷《朱朴传》:“后数月,岩士为韩建所杀,朴罢为秘书监,三贬郴州司户参军,卒。”可见朱朴并未跟孙偓同贬一地。 《旧唐书》无《孙偓传》,取舍已见区别。其卷一七九《朱朴传》曰:“朱朴者,乾宁中为国子博士,腐儒木强无他才。道士许岩士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求了王夫之的历史观与文学观之间的联系,认为王夫之的历史观渗透在他的诗论中,文学方面的诗体进化论和“一盛一衰”说与史学方面的“理势合一”历史观和“一治一乱”说,都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船山史论中辩证发展观,表现在诗论中就形成了他的“学古”与“通变”的诗歌发展观,王夫之诗歌创作论中的“自然”说和“真情”说,与他的这种诗歌发展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由于王夫之历史观中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他在文学上陷入“不可知论”,在诗论中出现了某些偏颇和自相矛盾之处。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王氏历史观对他的文学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