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家评传是传主与作者的对话,传主在对话中浮出历史的地表,呈现出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历史,传记作者在对话中也敞开自己,表达自己对存在的感悟,阐释传记事实实乃阐释自己。《丁玲评传》在意识形态、文学史框架、叙事结构、文学创作等层面上与传主对话,对传记事实进行阐释,展示了现代作家评传作者与传主对话的途径和对传记事实阐释的方式,这对于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书写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纵观莫洛亚的一系列传记作品可以发现,他在传记中勾勒出一幅文人群像,这些文人既是无愧天才称誉的文人英雄,又是在19世纪的各种社会浪潮中成长的知识分子。为了刻画这些文人的形象,莫洛亚一方面通过巧妙的叙事技巧弥合传主的生活与创作之间的裂缝,剖析了传主的文学创造力,使传主作为文人英雄的形象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他着重分析了这些文人在政治活动中的不同表现,从更加深刻的角度来理解传主的政治选择。由此可以看出,莫洛亚在他的传记作品中不仅表达出他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他深刻的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3.
轶事观是司马迁和普鲁塔克传记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鲁塔克将轶事作为刻画传主的性格和心理的主要手段,其趋向使轶事与宏大叙事对立起来;司马迁则在轶事作为揭示传主性格和心理手段的基础上,着意将轶事与宏大叙事在对立中又统一起来,表现出将传主的性格和心理同传主真实而丰富的人生历程、社会历史的进程相结合的趋向。对二者轶闻趣事观念的研究对于推动现代传记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格林布拉特作为著名的新历史主义莎评学者,在其传记作品《世界的意志:莎士比亚传》中,从性视角对莎士比亚作品与传主的互文性解释是对莎士比亚传记写作的突破。特别是通过对《暴风雨》和十四行诗的分析,揭示了传主个体与自我的冲突,进而说明了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5.
在晚明小品高潮中,出现了大量的传记作品。这类传记作品的兴盛,有其文学内部的原因。首先,它继承了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其次,随着晚明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变化,这些传记作品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晚明传记文在内容选择和艺术追求上都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在内容上,传主多为普通人物,多记传主的日常琐事;在艺术上则体现出适合市民需要的审美趣味。两者的结合,使晚明传记具有全新的艺术品格,折射出晚明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传记叙述作家传主的人生经历,不能离开对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分析,传主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状况,都对其"何以成为这样的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地域文化对人精神气质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传记作者只有将传主的作品结合有关地域背景和文化观念等一起分析,才会理解得更透彻。一些传主的人生经历是由许多偶然因素决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在其人生道路选择中往往呈现出一种辩证关系,这也是传记创作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传记的伦理功能是传记伦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传记家认为,传记应该对人们的道德产生某种好的影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新的传记形式的发展,一方面,现代传记的伦理功能呈现淡化趋势;另一方面,现代传记尤其是应用精神分析方法写作的传记进而引发了一些伦理问题.传记家能否选择活着的人作为传主,传记家能不能采用涉及传主隐秘的和有损传主在公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的材料,传记家应该持有怎样的传记动机,传记家应该怎样对待死者的意愿等问题,成为当代关于传记伦理论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传记"不同文本之比较--兼论现代传记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阅读的角度、以"细读"的方式比较分析了"张爱玲传记"的三个文本.三个文本在感情色彩的渲染方式、传记材料的使用方式及传主的作品在传记文本中的处理方式等各具有典型特征.对三个文本的叙事特征做理论性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对现有传记文学理论做了例证性阐释.  相似文献   

9.
史诗性中国现代作家自传创作是一个富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她把对传主的刻画与时代的叙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本文从现代传记理论、中国传统传记理论及当时的整个文学思潮三个角度,来阐释史诗性中国现代作家自传的创作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主要出于道德方面的顾虑,性问题长期以来不为传记家所重视。20世纪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相关实践以及人类生活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传记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方面,现代传记家从"性"这一独特的角度讲述了更为生动的人生故事,传达了更为复杂的人生经验。另一方面,传记家在处理关于传主的性问题时也要更加谨慎,恪守相应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1947年用英文完成的一部历史传记。他用个人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的观念对苏东坡的生活及其年代进行了解读,他的这种史观又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相结合,使他在解读历史的同时失去了历史传记作家必须的叙述者的身份。比起建设社会的功德,林语堂更关心生命的理想及人类的品性,他的解读又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暗合着,成就了《苏东坡传》被读者喜爱和流传社会的一个助缘,同时也构成了对历史真实的某种偏离。  相似文献   

12.
对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他的诗文备受后人的推崇,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早有论述,现就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基本抛开他的诗歌作品本身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讨论。他的诗文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除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隐士形象首先被中国传统文人接受和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归宿,有了他们的首先接受才使得陶渊明诗文备受后人推崇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记本有着极浓郁的“释经”特征,但在彰扬传记伦理价值的同时,“树碑”心态导致伟饰之弊端至今犹存;西方传记文本的“忏悔”特征在叙写传主私生活时较为坦率,但有时也太不“节制”。“史传合一”的中国传记文本,在重视传记的历史性的同主拘囿于历史,文体不独立,“史传分离”的西方传记文本则了地处理了传主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加缪逐步成为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热点,随着加缪《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作品的引进出版,论文、论著等相关研究成果数以千计,其中大多探讨加缪的文学创作、社会活动、作品艺术、哲学思想,对加缪传记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从编辑出版学角度出发,结合历史还原与现代阐释相关理论思路,对加缪的传记进行比较分析,既可以拓展加缪研究的路径,也有助于把握数十年来本专题研究的脉动与流变。  相似文献   

15.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我们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史资料,是苏诗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它建立了一种异代对话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田汉的早期创作是对于“新浪漫主义”的自觉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死亡”情节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与艺术的思考.本文将以“死亡”为线索,探讨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与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同时他也给我们留下了诗歌、小说、杂文、书信等丰富的文学作品。他用各种体裁的作品阐释了他的生活教育思想 ,因此 ,研究陶行知的作品及其蕴含的文艺美学思想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也有利于全面把握他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文艺美学思想与他的教育理念和哲学思维密切相关 ,我们应该联系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哲学观来研究他的文艺美学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田园诗主要是以陶渊明为代表,而英国的田园诗诗人主要是以蒲柏和罗杰斯为代表。中国的田园诗主要是通过描写中国古代农村原始、自然的农耕生活,表达了作者饱经坎坷、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后,向往田园生活;而西方的田园诗只是描写大自然的美妙和谐、秀丽的景色,讴歌大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的精神、行为和文学作品都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远在清末的郑知同也不例外。文章主要从陶渊明的思想和诗歌创作两方面论述了陶渊明对郑知同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韬一生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且其日记之勤、情感之真,为近代知识分子所鲜有。其现存日记,尤其是沪上日记,对包括其本人在内的众多洋场文人在上海开埠之初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状态进行了真实记录,展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生活方式和西方现代科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重要情况。王韬日记极具文学与史学价值,为后学提供了了解晚清知识分子的心理、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