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镇江是一座有着35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时期东吴在这里创业,六朝时文化一片灿烂,长江、运河和山林共同孕育着这里的文明。全市历史遗存丰厚,沿长江有著名的"京口三山",其中金山有江天禅寺、慈  相似文献   

2.
清末,镇江是通商口岸城市。作为长江中的港口,镇江轮船运输业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却只能借助洋行的特权庇护艰难求生。"挂洋旗"现象揭示了官府、洋行和华商以不同的方式谋取这个行业的利益。本文从这个三方利益格局中,剖析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难以发育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3.
镇江地处长江南岸,是一座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但无论在物质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特征上明显带有北方的特征。这是因为自先秦至近代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大量的北方移民不断地南下,对镇江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湿地文化具有典型的人文特征,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挖掘镇江湿地文化,建设好长江生态湿地公园,不仅能够改善镇江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助于镇江的全域旅游的开发、提升和丰富镇江人民的日常生活。挖掘镇江湿地文化,不仅能更好的认识湿地、保护湿地、利用湿地,也能对地域文化有所传承。  相似文献   

5.
镇江由于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交通便利,因而在1856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被列为长江第一批通商口岸。镇江成为通商口岸后,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镇江传统商业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六朝文化是镇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镇江开展现代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在弘扬六朝优秀文化的过程中,镇江一直坚持不懈地在学习研究、传承创新、开发运用上下功夫,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应当注意避免出现一些不好的倾向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吴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化中的“吴”字,起源于政治概念中的“勾吴”,随着历史的发展,它衍化为地理概念中的“吴地”和文化概念中的“吴文化”。吴地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它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太湖南侧的杭州、嘉兴、湖州、长江以北的南通、扬州等地区。吴文化是孕育在长江下游的杭、嘉、湖、苏平原上,以太湖周围为密集区的良渚文化及其前承和后延的总称。它的前承,可以推溯到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并与钱塘江南口的河姆渡文化有十分亲密的友邻关系。它向后延伸,在融合一定的中原文化因素以后,直接发展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吴国文化。然后,源远流长,影响所及,衍化为绵延数千年之久的“吴文化”。  相似文献   

8.
华东师大历史系为了配合地理系进行长江三角洲、钱塘江河口段的综合调查,成立了历史地理工作小组.我们的任务是收集、整理有关的历史地理资料,为解决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下游水道变形问题,为江堤、海塘建设,排水灌溉,航道整理,并为长江三角洲、杭州湾地区的综合开发提供可靠的历史根据.三个月来的工作,首先使我们体会到:历史地理这一门科学是可以为生产建设服务的.今天到处都在进行空前规模的经济建设,这不仅需要对现在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且也需要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料.镇江港的整治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镇江位于长江与南北运河的交叉点,水陆联运发达,今年交通运量就达到800万吨,在全市二十万人口中,将近半数是交通运输人员及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一级口岸,南通港已跻身国内十大内河港口之列。就江苏境内的主要港口而言,在南京、苏州、连云港、南通、镇江、江阴等港口中,南通港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机遇和挑战。文章将港口自然条件与基础设施、港口外部条件、经营管理能力和港口发展潜力作为影响港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构建了由18项具体指标组成的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相关数据的收集,运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法,对南通港口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态势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的三篇论文,选自2010年11月12日到14日在镇江召开的"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的提交论文。这次研讨会,由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三家联合主办;而笔者选刊的这三篇论文,颇见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与三家会议主办研究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运河文明史就是运河城市发展史。大运河与沿岸城市是一体同胞、唇齿相依的。对于运河城市,它们或是由于运河开通而直接完成了自身的“城市化进程”,从默默无闻的农村或普通市镇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或中心意义的大城市;或是借助大运河的综合功能超越了城市已有的规模与局限,使城市在空间、人口等方面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许多城市的命运与大运河的兴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运河城市的主要功能在于推动内部的循环与交流,这在客观上有助于使中国社会因为更广泛的交流而成为一个内在联系更加密切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的起源,大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傍水而居,似乎是原始先民的一个通例。水不仅对于人类文明的发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交通更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号称“天下第一都市”的扬州,可以作为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明。扬州之兴衰,正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地处山东运河沿岸的聊城逐渐由一个地方政治中心城市转变为一个发达的商业城市。来自各地的商人特别是山陕商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商业经济的发展对聊城的文化、民间信仰和风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朝末年,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山东运河逐渐被废弃,聊城也衰落下来。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功能与价值,分析了南通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针对南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的问题,借鉴苏南经验,提出南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路径:开发大运河景观长廊,建设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挖掘大运河历史故事,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坚定文化自信,打响大运河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孕育了明清新思想,明清思想浪潮是围绕在运河两岸展开的。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运河两岸社会观念的变迁,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在明中期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萌发出了新思想的萌芽。明清时期的运河两岸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思想最活跃和最有朝气的地区,也是思想变化最敏感的地带。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或出生和成长在运河两岸,或在运河两岸地区求学、游历、任职。其思想产生、成长于运河,传播于运河。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军事之河,更是一条涌动的思想之河。  相似文献   

16.
德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漕运重镇,大运河孕育了德州城市的发展。由交通优势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与变迁。德州由军事化城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封建国家在德州设立卫所、仓储、税关、驿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与城市政治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文面貌。对于嘉兴这样的江南城市而言,运河更成为其文化上的重要分水岭。人文荟萃的嘉兴由于运河而逐渐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地区。这充分表明:大运河不仅沟通了南北经济,而且使得不同文化得以交汇融合,促进了江南城市的蜕变;不仅使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而且使江南文化的影响扩散开来。对于运河边的嘉兴而言,则是改变了其原先以渔稻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结构,使其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运河之城”。  相似文献   

18.
京杭大运河自元代修会通河开始流经聊城,促进了聊城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成了聊城文化族群的兴起。聊城文化族群受八股文化的影响,多数因科考取得功名,进入仕途而兴,又恪守儒家文化的忠孝节义等文化理念,家族内部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对外注重教化,敦睦亲邻关系。各文化大族之间遵守封建礼法,用姻亲、师友、世交等关系互相维护,用封建礼法相互制约,保持了各文化家族较长时期的传承不衰,造就了聊城文化的丰厚底蕴。  相似文献   

19.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临清迅速成为各地商贸滋聚之地。在规模、人口和经济繁荣程度上,临清都是全国性的一流大城市。鳌头矾是临清的一个特殊生长点,是临清最具代表性的地点,同时也是临清人文景观的亮点。它集中展示了临清城市的生命历程,也展示了这个城市的精神本质和作为大都会的文化生命意义。运河强烈地改变着临清人的价值观念、生产价值模式、消费观念,以及日常生活及其审美观念。运河提升了临清的精神结构,使临清深受江南既重利又重文的城市精神的浸染,绝不类于一般北方城市。  相似文献   

20.
骑行是体验线性文化线路的方式之一,大运河是我国典型的线性文化线路。以大运河网络骑行游记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尝试描述骑行旅游者的旅行动机、空间行为、旅游体验等旅游行为特征及规律,并找到其对大运河骑行的实践启示意义。研究表明,探访运河文化,体验中国南北风情是大运河旅游者的主要动机。大运河骑行旅游者沿路游览名城、古镇、古渡、古代水利设施、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古迹和景点,获得了“古老、自然、畅爽、美丽、独特、挑战”多维度的深刻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