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本文所谓之“咸元三折”,系指清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初九日至十二月十八日,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一连三次向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呈递的奏折,即《议汰兵疏》、《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与《备陈民间疾苦疏》。这是曾国藩在清王朝处于又一个改元换代之时,又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之际,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革新时政、应对时局的主张。“咸元三折”,较为集中的体现了曾国藩的政治军事思想,对曾国藩后来的政治军事生涯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贾谊是后人所盛赞的汉梁文化的先驱。他向文帝上《请封建子弟疏》,为后来梁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扭转了梁国发展的历史;他在梁国写作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疏牍文促进了梁国政论散文的繁荣;他将南方写辞作赋的风气带到了梁国,创作了具有从骚体赋到汉大赋演进特征的《旱云赋》,开启了梁国汉赋的勃兴。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家训诗文书法美育思想述论陈水根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清王朝的大臣,曾组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政治上需要批判处很多。他留下了很多著作,其中《教子书》、《与弟书》集中反映了他的家训思想。在他的家训思想中,有很多关于诗文、...  相似文献   

4.
尚立霞 《甘肃教育》2004,(11):23-23
战国时邹忌很会劝谏,他现身说法使齐威王懂得了纳谏的重要性,从而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使齐国位列战国“七强”之首。时过境迁,到了唐朝,也有一位同邹忌一样敢谏、善谏的大臣,他就是魏征。魏征不仅披肝沥胆、直言不讳,而且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不少失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谏太宗十思疏》(下称《十思疏》),就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中的第二疏。此疏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但文章开篇并没有  相似文献   

5.
本文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编年诗文计约29首,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诗文之后,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然后笔者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列举笔者的编年异议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编年计约35首,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的具体诗文之后。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然后笔者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列举笔者的编年初探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编年计约18首,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诗文之后,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然后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列举笔者的编年意见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编年计32首,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诗文之后,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然后笔者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列举笔者的编年补正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准确理解元等候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编年计约14首,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诗文之后,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然后笔者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列举笔者的编年别说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自二十九岁为州祭酒,至四十一岁挂印彭泽令,其间三进三退,浮沉宦海十三载。此后,他坚拒利诱,甘守贫贱,再未涉足仕途。然而,我们不可因此认为陶渊明归隐后便不存在仕宦思想。陶集内有训子诗文三篇:《命子》诗、《责子》诗及《与子俨等疏》。它们分别作于陶渊明仕宦初期、归隐前期和归隐后期。三篇诗文皆对儿子寄以关怀和期望,具体内容却有不同:《命子》以祖先业绩勉励长子有为于仕途;《责子》为诸子学业无望而悲哀;《疏》一扫仕宦说教,惟愿儿辈友爱相处,患难与共。训子诗文反映了陶渊明仕宦思想由强而弱而完全消释的变化过程,归隐前期他还残存仕宦思想,晚年才彻底摒弃了它。  相似文献   

11.
吕坤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个正直官员。他一生著作甚丰,政绩卓著。从其对皇帝所上奏议如《陈天下安危疏》、《停止砂锅潞绸疏》等奏折、为官时期所制定与颁布的《谕属吏文》等法令、所写的《实政录》等著作来看,吕坤忧国忧民的思想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12.
投鼠忌器     
西汉有一个著名的政论家叫贾谊,他有一篇著名的政论文章《陈政事疏》。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诸侯割据一方,隐藏着国家分裂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新会县志》(新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人物传介绍陈白沙弟子区越:“他善撰诗文,诗风清逸刚健,著有《见泉诗集》十卷。”(《新会县志》第1123页)笔者以为有误。  相似文献   

14.
《盐法疏》、《(致身录)序》、《(牡丹史)序》三篇为焦珐集外文,《赠王东崖先生》、《长至阁中谒拜先师有述》二首为焦弦集外诗。这些集外诗文对人们认识焦珐的诗文创作、经世思想、道教思想、生平交游乃至明末社会、文化诸方面均有一定的价值,值得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史研究在钟文典教授的学术研究体系和学术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对太平天国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太平天国开国史研究、太平天国人物研究、罗尔纲先生研究、组织出版《太平天国史丛书》和对太平天国史研究方法的探索等五个方面.他的成长历程决定了他治史的人民立场,而治史的人民立场成就了他作为广西史学一代宗师、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为学》选自彭端淑《白鹤堂诗文集》。这是作者为他的子侄写的一篇赠文,所以,原标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文有删节。彭端淑,字乐斋。清代四川丹棱人,雍正时进士。晚年主讲四川锦江书院。他一生善学,写得一手好诗文。《为学》就是一篇极好的议论文。不但思想内容积极,而且言亲语切,使人读来心情舒畅。理在事中,事中有情。颇有语重心长之感。  相似文献   

17.
贾谊(公元前二○○年——前一六八年)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小时受李斯的学生河南守吴公的赏识,是主张“法治”的。文帝即位以后,闻贾谊“颇通诸家之书”①,召立为博士,他先后做过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和梁王太傅一类的顾问官,在此期间,多次向文帝上疏,对当时的政治提出了改革建议,受到文帝的重视和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对巩固新生的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政权,捍卫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家路线,起了重要作用。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的有《新书》十卷,其中《过秦论》、《陈政事疏》、《论  相似文献   

18.
陈书录教授一直致力于元明清文学、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在元明清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中国文学与文化交叉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代表作分别为《明代诗文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儒商及文化与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明代诗文的演变》(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9.
1860年夏秋之交,正当第二次鸦片战争之火在京津熊熊燃烧的时候,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宗教老师,美国传教士罗孝全(Issachar·Roberts)终于踏上了太平天国领土,开始了他几年来梦寐以求的太平天国之行。罗孝全(1802—1871年),生于美国田纳西州,就学于南卡罗来纳州弗曼神学院,毕业后任美国南部浸信会传教士。1836年来中国,次年开始在澳门传教,以后转至广州。1847年3月遇到了洪秀全,洪秀全向他学习《圣经》,但他不肯为洪秀全施洗礼,不久又借故赶走了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罗孝全欣喜若狂,以洪秀全宗教老师的身份,于1852年10月间写了《洪秀全革命之真相》,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史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现择要介绍如次: 一、从《李秀成自述》到五王旗《李秀成自述》是学习和研究太平天国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学术界争鸣的焦点。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杰出将领,支撑太平天国的柱石。李秀成在天京陷落时保幼天王突围,不幸在方山被捕,在曾国荃营写下《自述》,这份《自述》为太平天国留下真史。从《李秀成自述》入手,拨乱反正,便成为近年来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的将领,对其功过是非应当作恰当的评价,但他绝不是“四人帮”所说的革命叛徒,更不能以李秀成这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株连今人。这点近年来已得到史学界的公认。目前对李秀成的评价已进一步,多数史学工作者认为李秀成是功大于过的太平天国功臣。罗尔纲先生认为李秀成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