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鹏飞 《科学课》2008,(6):56-57
在教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时,我事先将食盐、沙和面粉等材料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做食盐和沙放入水中的实验,以巩固对溶解的认识。学生开始实验后,我发现很多小组提前把面粉放入了水中,而把食盐  相似文献   

2.
初教“溶解”,我按教材的设计及教参书的建议进行教学,把食盐、高锰酸钾、砂分别放入水中,用小律搅动,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食盐和高锰酸钾分散到水中去了,砂没有。但学生把白糖、碎石子、粘土、纯碱、石膏、小苏打、面粉等物质分别放入水中搅动,进行观察后,却总是把“粘土”、“面粉”诸填在“溶解的物质”表格中。这说明学生对“溶解”没有真正理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通过分析学生实验情况,问题出在观察不细,对知识要点把握不准。实验中学生把食盐、高锰酸钾和砂分别放入水中,搅动后,食盐和…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和“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这两个教学环节的时候,我采用了分别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沙子、面粉、食盐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再分别进行描述。用过滤的方法能不能把沙子、面粉、盐从水里分离出来的实验我也是采用了分别实验,分别观察的方法。可是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能够更加仔  相似文献   

4.
戴艳霞 《科学课》2008,(2):45-45
教学目标1.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展开观察、实验,学习运用猜测、对比实验、类比推想等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2.通过观察比较食盐、砂糖和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能够判断"溶解"和"不溶解"的不同,理解"溶解"这一变化现象的本质含义,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则不行",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面对学校硬件设施薄弱,连学生配套自然实验材料袋都没有,一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实验都无法做的情况下,如何用新理念驾驭自然教材,我上《溶解》一课时作了一些尝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摘录以下教学片断。片断一:课的引入,我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让同学们猜一猜,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中,用小棒搅拌食盐会怎么样?话音一落,人人争先恐后,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食盐会溶解掉;有的说,食盐没有了;有的说,食盐是用海水晒出来的,把食盐放入水中不就变成海水了吗?有的说,盐放入水中搅拌不就成了盐水了吗?还有的说:我…  相似文献   

6.
听说有教师弃实验室的玻璃棒不用而特意向食堂要筷子指导学生搅拌液体时,我想起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现象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的实验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有一个环节是用过滤的方法来分离混合在水中的沙、面粉、盐。  相似文献   

7.
李亚芳 《科学课》2009,(2):56-57
听说有教师弃实验室的玻璃棒不用而特意向食堂要筷子指导学生搅拌液体时,我想起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现象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的实验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有一个环节是用过滤的方法来分离混合在水中的沙、面粉、盐。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说明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内容:“食盐在水里溶解了”、“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食盐在水里溶解了”第一个实验是将食盐和沙分别放进水中经搅拌以后观察比较,初步得出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包盐来到课堂(教师边说边出示手中的食盐),如果老师把食盐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测。)生:盐会溶解在水中。生:我同意这个同学的说法,平时妈妈炒菜的时候,我看到把盐一放到菜里面再加点水,盐一下就不见了。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包盐来到课堂(教师边说边出示手中的食盐),如果老师把食盐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生:盐会溶解在水中。  相似文献   

11.
溶解的概念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化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第二层意思是均匀分散在水中;第三层意思是如果水份不减少,食盐和灰锰氧就不会自己沉降出来。 把食盐和灰锰氧放入水中不见了,第一层意思显而易见。 第二层意思是让学生观察食盐和灰锰氧溶液,但少参照物,学生难以得出“均匀”的概念,将搅拌好的鸡蛋放入水杯中,这时蛋花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悬在水中,让学生与食盐和灰锰氧溶液对比效果十分好。 第三层意思书中叙述的实验过程时间过长,显得不直观,我把它作  相似文献   

12.
我们如何针对问题,结合科学探究各个阶段的教学来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和求证能力呢?一、在假说活动中培养科学假说是对观察现象的一个假定性的解释或是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个推测性回答,必定要有验证活动紧随其后。假说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说出对结果的猜想,更需要学生说清“如果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说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如《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学生先针对“面粉放在水中溶解吗?怎么证明?“”出现什么情况才能说明它是溶解或是不溶解呢?”展开假说,再进行实验,在汇报中出现了精彩的一幕: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你看,杯底没有面粉了,杯子里的…  相似文献   

13.
“溶解”概念的建立,要通过实验操作进行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过程,进而通过想像,归纳形成“溶解”概念,又通过运用概念进行识别,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掌握。 在准备好了实验仪器(烧杯、搅拌棒、水槽等)和分组实验材料(食盐、高锰酸钾、砂子、白糖、碎石子、粘土、纯碱、小苏打、面粉等物)之后,我先抓了一小撮食盐,对学生说:“如果我把这一小撮食盐投入盛满水的烧杯里,然后用搅棒搅动,大家猜猜杯子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就在学生猜测考虑的同时,我把食盐投入水杯然后搅动,学生们看到投入杯中的颗粒状的盐不见了,这时又问学生:“杯子里这时有没有食盐?”有的回答“没有。”有的回答“有。”我让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回答“没有”的理由是:因为食盐在杯中不见了,我用搅棒蘸了一点杯中的水让学生尝尝,学生回答道:“水是咸的,证明水里有盐。”我  相似文献   

14.
在上《观察水———溶解》(苏教版《科学》第五册)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食盐、味精、红糖、果珍、奶粉、面粉、醋、菜油等实验材料来研究溶解情况。汇报时,学生对醋在水中是否溶解产生了分歧:师:你为什么认为醋没有溶解?生1:因为醋原来是红色的,现在放入水中,颜色还是红的,闻起来还是醋味。生2:颜色变淡了点,说明醋已经溶解了。师:其他同学怎样认为?生3:我不同意第1位同学的意见。因为现在醋和水已混合在一起了,分不清谁是醋、谁是水了,所以醋已经溶解了。师(对生1):你现在有什么想法?生1:我还是认为醋没有溶解。因为我现在还能看出醋的…  相似文献   

15.
课前,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八个烧杯和八种需要鉴别的物体,按照使用的顺序,整齐地摆在各实验桌上。 上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等量的砂、食盐在水中的不同反应,借以认识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接着观察一粒灰锰氧在水中缓慢分解的现象,让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最后观察比较食盐溶液和灰锰氧溶液的共同点,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灰锰氧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一、高锰酸钾溶解 自然第五册教材《溶解》一课中,教材中安排了三个实验,其中有一个是高锰酸钾的实验。在教学中,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说一说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学生因为不能详尽地观察到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而说不清楚。于是,我对  相似文献   

17.
一、学生各自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作出解释,对于他的建立相应的“溶解”、“不溶解”的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描叙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和自己的想象,共同研究讨论。 在观察比较了砂子和食盐在水中的现象后,学生一般会说砂子在水中“化不了”,食盐在水里“化了”或“不见了”,也有的学生因看了书或其他原因,可能会说砂子“没有溶解”,食盐“溶解了”等。无论怎样说,教师都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讲清“化了”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六年制四年级自然第二册《水能溶解别的物体》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分组实验感知现象 1.先将一匙较粗的沙子(沙子必须掏尽泥土)放入有半杯水的烧杯内,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几下静置。一会儿看到沙子逐渐沉到杯底,引导学生观察说出:沙子在水中沉降出来了。 2.将一匙盐放入盛有半杯水(最好是温水)的烧杯内。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盐粒慢慢降入杯底,与此同时颗粒渐渐变小。接着用玻璃棒搅拌几下,只见盐粒随水在旋转中越来越小,最后逐渐消失在水中。使学生直观地观察盐在水中“化掉”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实验1、2发现,食盐在水中会“化掉”,沙子在水中会“沉淀”。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 食盐、白糖、沙等物质与水混合,在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但学生很少认真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进行分类,进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同时,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探索,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听过许多教《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课,就教学中几个常见的问题议论如下: 1.涉及“溶解度”的问题 作食盐和砂在水中溶解、不溶解的实验,常常是砂子准备得多,这样就只好用等量的食盐,使食盐溶解达到饱和以后,有不少食盐颗粒因不能继续溶解而沉降到水底。出现了这种情况,如果教师硬要学生说食盐都“化”了,看不见盐的颗粒了,这是不科学的态度。所以要按小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准备盐粒,即每100毫升水准备的盐粒应少于35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