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金声 《师道》2011,(5):4-5
我对古诗情有独钟。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高潮中,我随着知青队伍浩浩荡荡开赴农村,在生产队的大炕上,打着手电筒津津有味地啃起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十讲》。1998年,应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邀请,我给少年儿童写了一本通俗读物——《家长教孩子学古诗》。  相似文献   

2.
请先看如下一段文字: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 国可得也。”末句上那个“国”字,王力先生等编的《古代汉语》,其文选《蹇叔哭师》篇,无注。朱东润先生等编的《中国历代文选》上编一册,89页,说是指郑国,原注是:“国可得也,可以取得郑国。”我想,也许这个“国”字作“春秋以来诸侯国”讲(如把这个“国”字作郑国讲),其可能性不大,作当时诸侯国都城(城邑)讲的可能性却要来得大。底下,且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有“学不可以已”一句,课本未作注解。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此句说:“已,停止”。我认为此句可解为“学习是不能够完毕的”。“可以”当“能够”讲,这是人们熟知的,用不着多举例证,关键在于“巳”当“完毕”讲的问题。《玉篇》把“已”释为“止也,毕也,讫也”,《集韵》把“巳”释为“卒事之辞”,可见“巳”有“完毕”之意。而且,这在古代作品中有大量的例证。如:  相似文献   

4.
《文学教育(上)》2010,(1):158-159
曾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享誉中国文坛的作家高建群,时隔16年再次推出长篇小说《大平原》。高建群在《大平原》作品研讨会上表示:“这是我最好的故事,好过我讲过的所有故事。”《大平原》讲述了陕西渭河平原上一个普通农民之家三代人历经种种苦难,在顽强求生存的同时捍卫尊严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干将莫邪》“当于汤镬煮之”的“当”,一般都理解为“应该”。《语文知识》1997年第3期《释“当”要恰当》一文认为不是“应该”,而是“判决”的意思。因为“汤镬”是一种酷刑,“当”作“判决”讲便顺理成章。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解释“当”也有“判罪,判决”义,古汉语中也不乏这样的用例,但我们认为这并不能作为上例中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可以讲故事,我就慢慢地讲,温柔地讲,不是往伤口上贴创可贴,而是要往它里面撒把盐……”曾经以《校园检讨书》和《一路嚎叫》震撼文坛的“少年作家”肖睿,又完成了他的第三部描写中学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我考》。《我考》根据肖睿的亲身经历写成,讲  相似文献   

7.
近来教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讲到《静女》一诗,觉得教材对诗中“城隅”一词的注释有些不妥。笔者不揣浅陋,书一得之见于后,求教于大方之家。王力《古代汉语》在《静女》一诗的注释中说:“城隅,指城上的角楼。”然而同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到“宫室”时却说:“先秦文献很少看见楼字。”“可能战国晚期出现了楼房。”那么《诗经》产生在什么时代呢?该书在介绍《诗经》时说;“《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曾对一位记者回忆他老师王国维上课的情形。他说:当时王国维讲《书经》,碰到自己尚未弄明白之处,他会老实承认“这个地方我不懂”,而不象某些人碍于面子附会搪塞;当讲到自己考证清楚的地方,他又会毫不含糊地宣称“我研究的成果是无可非议的”。 王国维是当时知名学者,在学生面前能这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态度是难能可贵的。无  相似文献   

9.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到近体诗的语法特点时,举了几种“缺乏动词谓语”的句子,其中“弟三种是保留副词,省略动词”,并且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杜甫《送远》:“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另一个是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既然是省略,就应该能够把省略的东西补上。可是该书却说:“副词后省去了什么动词,很难确定。”其间的自相矛盾,显而易见。郭锡良等人编写的《古代汉语》(下册)讲近体诗的句法,也谈到了省略。观点与王力先生完全一样,只不过换了两个例句。一个是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  相似文献   

10.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曾说到,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西方语言重形态外露,形式严谨,治形之法十分管用,而汉语言是重意会,重神摄,重具象的。王力先生的这一比较,从语言学角度指明了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同时对我们的语言学习和教学也有着十分深远的指导意义。汉语言的“人治”特点,不仅说明学习汉语言要重视人对语言的体味、领悟。同时也要求在语言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的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不在讲得多,而在讲在点子上”,如何达到这个要求?我觉得要做到“四讲”,“五不讲”。  相似文献   

12.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语言学家王力同志就指出:“‘咬文嚼字’,原是用于贬义的,但是我想把它用于褒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咬文嚼字,要一字不苟地讲给学生听。为什么学生会写错别字,会念错别字,会用词不当呢?主要是由于不肯咬文嚼字,而老师们也很少引导他们去咬文嚼字……”(原载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四日《文汇报》)怎样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归纳了以下几点。(一)讲清词素,建字推敲。我曾问一个学生:“‘优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优良,非常优良。”我又问:“‘奇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奇怪,非常奇  相似文献   

13.
写作理论     
女儿不足四岁,小甲班。要考试,复述学过的故事,家长记录下来,上交老师,让她讲。讲了一个《小兔乖乖》,很好。还有《拔萝卜》“有个老爷爷种了一个萝卜,他对萝卜说……”卡壳了。要她好好想,她凝神了一会,忽然对我说:“爸爸,我脑袋里面在说话,很轻很轻。”我有点惊讶:“对了对了,那里你在想,是你自己在说话。”大学里上写作课,我在讲台上对学生讲,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化,要不  相似文献   

14.
欣赏或创作近体诗,当然要能够标明近体诗的格律,并运用格律要求去创作。历史讲格律的,不是太简单,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太繁复,如王力先生的《双语诗律学》。其实只要研习一下清人赵执信的三卷《声调谱》,从中总结规律,就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学会近体诗的格律,并轻轻松松地标出格律进而较纯熟地运用它。  相似文献   

15.
记得上学期我写过一篇题为《怎样准备有结构且实用的材料》,这学期讲《水》一文时,我的材料准备得很有结构但在分发时却出现了问题。《水》一课其实并不是很难讲解,对于不太了解科学课的教师来说可能会认为这节课没有讲的必要,其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要通过实验证明的是学生非常了解的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先后判断在一个不透明的塑料袋中的  相似文献   

16.
马李平 《教师》2010,(30):44-44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扮演何种角色进行合理操作,这个问题目前仍没得以真正的解决。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切身体会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零零碎碎地问”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教师应设法将学生“托”起来,推向课堂大舞台,让他们真正成为主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做好教学活动中的“加减法”。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同源字论》一指出:“《说》‘左,手相左助也。’‘右,手口相助也。’段注:‘以手助手是曰左;以口助手是曰右。’这样讲‘左’‘右’的本义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大气与诗意     
今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江西教育》第四届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参加完培训后,我的感悟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大气、诗意.在培训中,《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徐光明站长给我们上了“怎样写好教育新闻报道”课,让我知道教育新闻线索应该如何去发现,如何去进行有效的正面宣传,着落在语言点上就是要善于“讲新话”“讲土话”和“讲行话”.  相似文献   

19.
关于“经”字的同源字,从所见到的资料看,陆宗达、王力先生都有所论述。陆宗达、王宁在《浅沦传统字源学》一文(1984年《中国语文》第5期)中,言及“经”与“径”通于“直”义,是同源词。王力在《同源字典》中,认为“经”、“径”、  相似文献   

20.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有这样的句子:“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其中“乃自强步”的“乃”字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解为:“这里当‘却’讲。”并把“乃自强步”一句译作“自己却勉强散散步”。中学语文课本和教参也依此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