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蓓 《编辑之友》2012,(3):126-128
《晋察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冬学运动中该报出色地完成了民众教育与动员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报冬学运动报道的进行内容分析,探究党领导党报对民众政治与文化动员的方式与路径,以期对当代党报如何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快乐老人报》在新媒体环境下崛起,从其浅层的内容生产所呈现的信源多元化、非新闻内容比重大、深度报道、生活方式报道占主导等特征可以看到其深层次的生产机制的变化,一是该报运用互联网思维采取众包新闻的生产模式,二是该报由"新闻纸"转向"思想纸"观点纸"艺术纸",三是该报在服务理念下注重深度报道的生产,这给当下老年报纸的内容生产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广泛使用隐喻以建构受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本文选取2020年《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涉华报道201篇为语料,采用MIP 隐喻识别机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报在报道中使用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新闻现象.研究发现,该报主要通过战争隐喻:疫情是战争,戏剧隐喻:中国的宣传是戏剧、竞赛隐喻:国家抗击疫情是竞赛这三种框架建构了中国"鼓吹抗疫胜利""编造抗疫宣传剧本""竞争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新闻话语中的隐喻呈现了该报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与目的 .  相似文献   

4.
朱筱倩 《东南传播》2017,(12):72-75
女性是中国塑造对外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对中国女性一直有所关注,为了厘清《纽约时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的实质,文章借助场域理论,对该报涉华女性报道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该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存在负面倾向,该倾向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社会两个议题上;女性多以积极的公共角色出现,职业分布以服务行业人员和创作者为主;相较于以往外媒对中国女性的报道,该报报道的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了社会。文本分析表明该报所建构的中国女性形象有向多元化转变的趋势,但仍是以负面报道为主。  相似文献   

5.
创办于1884年的《述报》是近代早期国人创办的重要报刊之一,该报以报道中法战争而享有盛誉。而作为地方性的报纸,该报也对广东地方新闻较为关注,包括对广东时局、社会新闻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报道。因而该报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危机证明了专门的能源报道记者的重要性.不幸的是,3月11日灾难发生时,美国并没有多少记者在场.<纽约时报>能源和环境报道的资深记者马修·沃尔德(Matthw L.Wald)是少数现场记者之一,该报对这次灾难进行了出色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传媒该如何对待穷人向富豪求助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23日,沈阳<华商晨报>发表报道<贫困父亲为给女儿看病向国内六大富豪写信求助>,报道了吉林省贫困农民刘福成11个月大的女儿患先天性心脏病,无钱医治,给刘永行、黄光裕等6位"中国富豪"写信求助的事情.该报同时对此事进行了追踪,详细报道了每位"富豪"收到求助信后的反应等等,至2月7日,该报已发表8组追踪报道.  相似文献   

8.
勿滥用权力     
前段时期,某报曾连续多日以整版篇幅刊登该报与某公司的诉讼纠纷,原因是该报的一篇报道引发了新闻官司,并被一审判决罚赔几十万元,该报不服并提起上诉。 如果诉讼双方都是普通法人或公民,不外乎是  相似文献   

9.
以深度报道、重点报道见长的经挤日报今年先后在一版开设了“旧闻新篇”栏目,在二版开设了“读者点题采访”栏目。 据该报有关领导介绍;该报过去抓了诸如关广梅现象、“小机”斗“大机”等好多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0.
如果把’98中国军民抗击特大洪魔的新闻作品浓缩成为一幅世纪之画,那么,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的摄影报道则是少不了的一道风景。从7月28日,战区部队投入长江干流抗洪抢险,到9月16日,抗洪部队班师回营,49天的时间,该报共出报30期,刊用图片428幅,其中,整版刊登图片9次,半版刊登图片8次。8月22日,该报增出8版,其中有4个版是新闻图片,数量之多,版面处理之突出,开创了该报历史先河,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为什么过去在该报充当补白、美化版面的图片,在这次抗洪抢险报道中,能与文字比翼齐飞,甚至在版面处理上有时比文字报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为研究文本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该报对中国音乐的报道.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加之西方乐迷的音乐审美倾向使中国音乐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国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创作既可以融入当代国际文化潮流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新时代音乐.  相似文献   

12.
北京青年报围绕全党工作大局搞好重点报道近一时期以来,北京青年报的几个重点报道,突出围绕全党工作大局,面向读者传达党中央和北京市委的声音。在报道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该报不仅刊登新华社长篇通讯,还配发大幅照片,非常突对李润五事迹的报道,该报以头版...  相似文献   

13.
在2001年全国青年摄影记者评选中,《华商报》的谢海涛荣获“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胡国庆、蔡勇荣获“十佳”提名,这标志着该报在全国强势媒体新闻队伍中异军突起。解读《华商报》摄影记者“大面积”获奖现象,笔者认为该报大大地拓展了摄影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形成了富有个性特征、富有独特风格的暗访摄影报道。这是其创新求变、获得同行认可的成功所在。一、对舆论引导与传播价值关系的认识。《华商报》利用新闻摄影传播新闻。不仅与文字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而且新闻摄影比文字报道更具有强势和视觉冲击力。该报的新闻摄影在内容上不仅积极向上,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4.
举世瞩目的朝鲜半岛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2005年7月26日至8月7日在北京举行。全世界主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南方日报》连续而完整地报道了会谈的全过程,不仅满足了该报读者对于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要求,同时体现出该报国际热点新闻报道特色。过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及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在涉及新疆议题的立场、态度及具体表现方面是全国主流媒体的风向标。本文以《人民日报》近10年来关于新疆议题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爬梳这些报道,总结该报10年来新疆议题的主要框架,分析该报对新疆的媒介形象建构,并试图讨论进一步优化主流媒体对新疆媒介形象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2003年的"非典"事件使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开启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化的大门.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报道显示了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化方面取得的巨大突破.在"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中,人民日报的报道体现了突发事件爆发后党报在消除信息不确定性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也彰显了党报突发事件报道的渐趋成熟.本文以人民日报2008年9月14日~10月13日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样本,探讨该报在本次危机传播中的报道特点与缺失,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坤宁 《传媒》1999,(5):40-41
7月30日,《新闻出版报》发表该报记者王坤宁题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光明日报记者杨谷挑战英特尔公司》的报道.报道说:  相似文献   

18.
姜圣瑜 《传媒观察》2007,(10):24-25
今年年1月2日,《华尔街日报》美国本土版改版。该报总编辑说:"读者已经习惯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信息。报纸继续报道昨天发生了的那些新闻事件已经没有意义。"因此,该报对编辑方针进行了调整,其核心内容是压缩资讯而放大有"附加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有关农民工的报道在党报、都市类报纸的报道频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以《扬子晚报》为例,对2001年-2010年该报有关农民工的报道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扬子晚报》在农民工的报道方面除了能及时准确传达相关政策法规、关注农民工切身利益外,还存在对农民工的报道处于浅层、对农民工的形象塑造存在城市本位倾向、对农民工的弱势地位过于渲染和缺乏对农民工人格的尊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都市类报纸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立身于广州这块中国报业的高地,《南方都市报》1997年出版日报时,生存空间狭小.为了开拓生存空间,该报进行了包括采编、广告、发行等在内的系列创新,报道创新中就包括都市报创刊之初曾经纷纷远离的时政报道.从时政报道到新时政报道.时政报道,通常指的是对国家、地区或城市政治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会议,以及政治人物参加的各类活动等的报道.不论是就其报道内容还是报道对象而言,时政报道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然而尴尬的是,时政报道一度沦为“鸡肋”,读者不爱读,都市报在创刊之初甚至不设时政类版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