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洛阳古都地理景观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古都历史文化保护重心仍限于对单一历史古迹或建筑与街区的保护,缺乏对古都建筑发展所依靠的自然地理格局的整体保护和对历史文化从根本上进行保护。洛阳作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历史发展具有深厚的景观特色和传统,其所依托的自然地理景观核心为:"四方门户"和四条河流。试从地理视角出发,对洛阳城市历史的发展做简要分析,并分析洛阳城市发展中的空间变化,从中探寻其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地理景观格局的分析,确定保护山脉脉络和水系河网的完整性,进而对古都历史文化保护和古都整体风貌规划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2.
城市色彩景观是城市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要素,对于保护城市建成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化基因以及协调城市传统风貌区与周边建成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借助视知觉理论,结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管控要求,划定风貌区周边片区色彩景观研究范围。从色彩景观评价和认知维度,采用MATLAB平台自拟程序量化方式和公众参与社会调查方法,分析研究片区范围内,城市色彩景观结构及建筑色彩。研究发现片区色彩整体统一,但局部色彩不协调、单栋建筑色彩突出,进而提出风貌区周边色彩景观整体控制、点状更新及分类实施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的扩张,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控制区街道空间品质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街道空间与现代生活不匹配的现象愈加凸显,往往出现功能混乱、空间割裂、风貌杂糅等一系列问题。以黟县碧阳大道为例,提出建设控制区街道的“共生”规划理念,以时间为脉络,从功能需求、空间肌理、建筑风貌、景观环境、生活设施5个方面进行了“共生”策略的研究,以期推动黟县新一轮转型升级,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立足中国山水人文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结合当下城乡规划建设“望山见水记乡愁”的实践需求,探索融合利用山景资源构建聚落特色空间格局的本土规划经验。通过遴选关中地区典型城乡案例,运用多源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法,挖掘和解析经典聚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历史形态,总结本土规划的山水关联融合智慧,提炼历史实践在山景发掘识别、山景呼应设计、山景体验强化等关键环节的方法与准则,诠释其中蕴含的在地“四望”与“寻胜”、朝对山景的聚落轴线骨架定向、关联山景的城市标志建筑营建、强化内外关联性秩序的在地体验等技术要点,构建融合山景、塑造聚落特色格局风貌的本土规划经验体系,进而从落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要求、指引城乡人地景观良性发展的角度,探讨本土规划经验的现代价值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5.
面对不断增长的开发压力,越来越多的历史城镇空间景观遭到新建项目的威胁与破坏,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方法尝试以景观视角解读当前发展对于历史城镇的影响。借由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问题,阐述HUL方法形成过程与内涵,明确其特点与进步所在,并在研究黎巴嫩提尔古城保护案例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HUL方法所提出的工作手段,即知识和规划手段、公众参与手段、监管制度与财务手段,进而针对我国历史城镇的问题与诉求,从重视历史城镇整体性保护、强调历史层积、协调发展历史城镇和文化旅游、加强公众参与等四个方面探讨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的规划方法,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历史城镇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街区是"看得见的历史",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存,以其整体的景观意象展示着城市的个性风貌,反映着城市的发展脉络,是城市文化特色最集中的体现。有条件的城市都应积极保护和科学开发历史街区,并以此为依托构建城市文化轴心,开发一系列精品力作,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品位。  相似文献   

7.
城市风貌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而近年来针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景观趋同性问题,城市风貌规划开始逐渐兴起。在合理界定城市风貌的概念和要素的基础上,以广西柳州市融水县风貌规划为例,就城市风貌规划的方法进行探索总结,以期为其他地区进行风貌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农村住宅的装配化比例快速增加,新型建筑材料和建设模式对传统乡村景观形成了较大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对乡村建筑风貌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基于对现状情况的深入调研,总结影响当今乡村建筑风貌的关键性问题,并结合建筑数字化技术,从规划与管理的角度提出乡村建筑风貌解决策略.认为东北地区近年乡村住宅建设技术正在发生系统性变...  相似文献   

9.
历史城区是城市文化遗产重要的物质空间载体.近年来,在城市存量发展的背景下,采用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方式推进实施历史城区遗产空间保护与活化日益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从历史城区文化遗产价值识别和历史城区更新需求评估两个维度,建立了历史城区"特征识别—分级分类"的有机更新框架,借助城镇历史景观的研究方法,梳理历史城区核心物质空间载...  相似文献   

10.
三亚"浪漫天涯"城市文化是基于三亚特有的地理场域与历史文化根脉,结合现代旅游发展之"浪漫""天之涯"建设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总和。"浪漫天涯"城市文化空间建设与呈现表现在宏观市域之"三湾"空间格局打造、重点场域之文化情境创设、城市风貌意象之整体氛围营造三方面。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三亚"浪漫天涯"城市文化释义与空间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历史街区公众认知画像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公众主体对街区客体空间特征、文化价值的认知逻辑,针对性指导“存量时代”历史街区遗产资源活化利用与文化传承。为此,根据环境行为学科的“认知画像”理论,建构了历史街区公众认知画像分析方法。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为研究样本,对不同性别、源地、年龄主体进行了认知画像分析,获得“男性注重空间结构与人文信息,女性注重景观细部与审美体验;外地游客关注标志景点与传统民俗,本地市民关注日常生活与休闲景观;老年人倾向活力景观与建筑遗产,中年人倾向清寂环境与品质空间,青年人倾向潮玩元素与解构文化”等特征结论;同时,从空间环境更新、业态设施更新、节庆活动策划、空间分区导览和游线订制推介五方面提出了基于群类、个体认知画像的历史街区遗产资源活化利用与展示导览策略。上述结论、方法可为城市历史街区主客认知交互研究与保护更新方法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温州设郡建城1600多年来,"东庙、南市、北埠、西居、中子城"的城区格局基本未变,是中国南方山环水抱、小桥流水的自然环境与传统工商业紧密结合的缩影。现存的四大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完整、特色鲜明,显示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街区的空间结构、空间肌理、人文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急需进行有机更新,以便既保护好街区所承载的文化地景和历史风貌,又有利于维持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苏南水乡历史文化村镇分布有其文化传统历史轨迹和顺应地理脉络的成因机制,着眼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不同时期苏南村镇的景观变迁特征,在梳理历史文献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和经济状况为标准,将苏南村镇的演变划分为初始形成、发展中期、现代成熟稳定三个阶段。在大尺度空间内归纳出的苏南古镇景观点-轴-面的发展模式,提炼出大地理环境背景与古村镇景观之间的交互关系,揭示出只有孕育古镇的自生山水地理环境得以保存,历史文化村镇的历史特色才能得以延续的观点;并从单体建筑小尺度范围内指出历史文化村镇民居与现代民居空间布局的差异,以期为现代城镇发展建设建立历史坐标。  相似文献   

14.
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造成了新老城区在环境、产业、文化空间上的分割。通过阐述"织补"在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应用,结合承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实践,从格局、环境和肌理三个方面,具体地提出了基于"织补"策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2006-2012年38座地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城市空间增长概念模型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空间增长动力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和交通对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空间增长的影响作用较大,非农业人口和教育一定程度上也能推动城市空间增长,人口密度的变化同城市空间增长未呈现出显性关系。为此,建议合理处理好老城区、历史街区与新城的发展关系,推动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发展,运用科学规划处理好老城区、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空间增长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以文化生态理论为指导,选取皖中庐江县西门岗湾区为个案,探讨经济落后地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策略,在系统梳理皖中文化生态特色和保护困境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西门岗湾区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遗存、风貌特征,制订出相关保护策略,以期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各种旅游开发的兴起,乡土景观正面临危机:乡土生态退化、乡土风貌遗失、乡土文化也出现断层.保护乡土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挖掘乡土景观的价值,成为保护传统景观风貌、弘扬民俗文化、维护生态环境和景观发展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岭南传统水乡形态受到极大冲击,水乡风貌和人文特色逐渐消失。因而,探讨如何保护与延续历史悠久的岭南传统水乡风貌,尽可能保留物质景观与文化景观相结合而形成的岭南水乡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顺德杏坛镇逢简村为例,通过分析当地对水乡风貌与文化的保护措施,探讨保护岭南水乡风貌与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历史文化街区独具特色的空间肌理逐渐被破坏,探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文化延续与保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句法作为定量分析的工具,能为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几何结构提供客观的量化结果,从而为其更新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以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的技术方法,结合实际现状,从整合度、选择度、可理解度3个方面分析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形态特征与业态分布及历史文化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尝试从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子系统的文化规划视角,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分别是有机更新基础上的整体保护原则与强化传统建筑文化认同基础上的适宜性开发原则。前者作为核心原则,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规划作用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路径,旨在推动综合性、整体性地发挥建筑文化资源的作用。后者作为扩展性原则,旨在促进城市开发机构与建筑遗产保护部门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遗产资源,使其与城市的文化教育、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功能有机结合,提升传统城市空间的活力与公众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