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还是一个完全崭新的课题,是一个亟待探索开拓的领域。为了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事业,开辟民族声乐教育是国家重要工作之一,1953年国家开始在全国组建音乐艺术院校,一批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作曲家到校担任领导、教授,派学生到国外学习,聘请外国专家到校讲课。在教学教材方面学生和教师深入民间采风,编写音乐教材。此时通过教育家们的努力,并有国家的“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文艺方针作为指导,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本文重点回顾了沈阳、北京、上海等地的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所谓“民族声乐”,并非单指传统的民族唱法,而是包含各种地方戏曲,民歌,民间唱法和民族化的美声唱法等几个方面,我国民族声乐有科学,系统的传统理论和讲究“字,腔、声、情、味”的唱技特点,建立和形成新的中华民族声乐学派体系,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又要借鉴,吸收外国古典和近代声乐精华,同时要坚持“双百”方针,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为了发展和提高民族声乐艺术,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戏曲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瑰宝,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戏曲声乐理论经过历代艺术家、理论家的美化,使其得到更加久远的历史继承,尤其是它在“咬字发音”、“吐字行腔”等方面的技巧和“气息运用”、“韵味风格”等方面的把握上,都是我们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要学习继承和借鉴的。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与民族声乐的演唱虽有差异,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花儿”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演唱艺术。本通过对回族、撤拉族及土族“花儿”的演唱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借鉴与发展,把不同民族的演唱风格,用科学的演唱方法融汇贯穿到演唱中,使“花儿”这一民族声乐艺术取百家之长,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步向多元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璀璨奇葩,这朵绚丽之花现如今已经开在了大学音乐课堂里。当代民族声乐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弘扬和继承,高校音乐专业把民族声乐作品纳入教学内容中,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各大高校对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一,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有较大的出入,对民族声乐的理解、想法和教学更是千差万别,这种状况对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和发展极为不利,尤其对于建设中国声乐学派更是不利。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已被作为主要课题进行研究,这是深化民族声乐教学改革与提高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优秀艺术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使得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不管是民族声乐还是美声,都是歌唱的艺术,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发展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就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精华,同时大胆借鉴国外声乐文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使中国民族声乐真正走向更科学、更系统、更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张兰芳 《时代教育》2010,(6):125-125,128
民族声乐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演唱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美声演唱艺术的发声方法,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与时代性的声乐艺术.本文拟从民族声乐的特点、发展历史及其所产生的文化效应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抒发民族情感,展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盛梅 《华章》2012,(25)
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的作为一门学科,集各民族、各剧种的个性之大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目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借鉴美声发声技巧的基础上,继承我国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的优秀艺术元素,丰富了民族声乐的表现技巧,本文就民族声乐演唱当中将如何训练学生喉咙打开和声音集中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的吸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声腔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韵味,很多演唱的方法与技巧可资民族声乐演唱训练借鉴。吸收和借鉴“字正腔圆”这一戏曲声腔艺术精华,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具有很大的差异,这是民族声乐繁衍生息的重要条件。民族声乐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能没有继承,这是立足点,也是"根",民族声乐没有国界,应相互借鉴,促进创新与发展。在各民族文化剧烈碰撞的今天,适度地吸收与借鉴,是民族文化自强不息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政治的日益稳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随着中西声乐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我国的现代民族唱法取得了新的进展,民族声乐队伍中涌现出大批的声乐人才,其中以彭丽媛的演唱最具代表性,她的演唱方法具有典型的西洋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特征,演唱风格既具有西方审美追求的“通畅、集中、宽泛、有穿透力”的特点又具有传统民族唱法的“质朴、柔美、亲切、亮丽、传神”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尤其是民族声乐,不仅代表了我国的民族之声,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学校都开设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但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都存在缺陷,不但不利于学生培养学习民族声乐的积极性,也不能帮助学生完整的了解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原则,并详细分析了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邓兰 《中小学电教》2008,(12):78-78
<正>从广义上讲,民族声乐是指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具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在内的艺术范畴。但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声乐并不包括戏曲和曲艺,它是指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较强的创作歌曲以及在我们民族素材基础上借鉴西洋创作手法发展起来的民族歌剧。为了使民族声乐演唱在各方面更加完善,除了继承原有的技术技巧、风格特征,我们逐步借鉴了美声唱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经过几代音乐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歌唱体系,但目前声乐领域出现的"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现象,需要我们回归过去,放眼国际.本文将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和中国传统戏曲声乐艺术、西方声乐艺术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此来探索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的方式,进而完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演唱艺术精髓,在此基础上借鉴并汲取西方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形成了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的新民族歌唱艺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注定是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大胆的出现与民间唱法融合的现象,音乐家打破音乐风格的界限各取所长,将不同风格的曲调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使其相互交织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7.
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8.
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多民族以及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下形成的艺术风格,是区别于其他声乐艺术的显著特征,也是民族声乐能够长存于历史艺术舞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欲通过分析研究戏曲演唱和民族声乐演唱,吸取戏曲艺术中的精髓和借鉴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始终立于经久不衰的历史地位、保持民族特色的成功经验,以发扬我国的民族声乐应有的风格和特点。使民族声乐在与美声、流行唱法等各种声乐表现艺术的共同发展道路上利于不败之地,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罗娟 《华章》2013,(13)
伴随时代的进步,世界音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也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声乐界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学习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一些发声方法之后,为了突出强调中国民族声乐的民族特色和风格特点,有些声乐领域的前辈关注到了“京剧”,看到了京剧与民族声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试从气息、发声、共鸣、咬字、润腔等方面,通过对比张派青衣与民族女高音的异同,来看京剧与民族声乐的相互融合与借鉴,以及这种融合对两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声乐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传统的民族声乐主要有:民间歌曲、曲艺说唱、传统戏曲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借鉴西方文化理念以及传承传统的民族声乐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