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卉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9):115-119
师生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成熟,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在师生关系上,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与现代主义不同的师生观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师生观,从主体间性的地位观出发,突出强调教育中学生的创造性和差异性、强调师生问的尊重与平等,提倡对话和反对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2.
师生沟通中冲突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世界是师生的真情世界,教育的全部理念都包含在师生关系之中.正是师生关系的存在,更凸显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资源等沟通活动的重要.但现实中师生在沟通过程中常出现冲突.我们从分析其成因入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对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文章立足于和谐师生关系、以学生成才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师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从高校教学的特点与性质、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建立新的教育观念等方面对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关系、师生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高校英语教学中,新型英语教学模式对于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也不可不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重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课堂师生关系的重构强调新的教育理念、情感关怀、健全人格培养、师生网络交流、立体交往渠道和师生处理信息能力.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新时代呼唤师生关系突破传统,实现重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新模式——"师生共同体".当前,校园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生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不民主依然存在;便捷的网络社交方式降低了师生面对面交往意愿;师生间不和谐现象有增无减;师生共同学习成长意识淡薄.建构"师生共同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减少网络依赖,促进师生交往;教师持续改善,促进师生和谐;密切师生沟通交流,实现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强调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载体,是推行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从整体上看,师生关系的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师生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积极的情感关系难以建立,使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师生权利和义务关系方面,学生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教师或是为学生筹划、包揽一切,或是体罚、讽刺学生,都忽视了学生是具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的特征,都不是恰当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致力建设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以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优化师生情感,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成长起来的教师,要努力给孩子们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让他们快乐、和谐地学习生活.本文从教师、学生和师生关系三个角度探讨了如何互动,展示了互动如何让师生更精彩.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推动教育工作的前提与内驱力.高中师生和谐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不仅要反映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而且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并遵循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其评价指标体系应由环境、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四类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学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过程的改革与发展。在网络环境中,虚拟社区技术、视频点播系统、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广泛应用,使师生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和谐师生关系”作为网络社会中师生关系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根本出发点,师生社会关系、师生教学关系和师生心理关系都在传统师生关系基础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和谐师生关系促进策略是内化尊重教育理念、营建和谐教育文化、体验和谐网络课堂、寻求师生共同发展、坚持过程评价。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是值得重视的教育力量。高品质的师生关系以和谐为总体特征,以师生之间较充分的沟通和了解为前提,以学生尊重和信从教师为表征。师生关系隔膜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存在问题。师生关系的改善,要求以全^理念纠正知识化教育的偏失,以综合素质测评淡化分数较量,加大班级规模控制,提高师生交往频率,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共同...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到社会文化传播方式、高校师资不足、社会不良风气、高校规章制度缺陷、教师“育人”理念偏差及学生自身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够和谐的现象。要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必须更新师生关系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拓展师生交往的渠道。  相似文献   

12.
高度信息化社会带来信息对称环境.而信息对称环境的产生,必将冲击传统教师权威,给师生关系带来巨大挑战.在信息对称环境下,分别以教师和学生对师生关系的主观体验为切入点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当前初中师生关系面临师生地位不够平等.师生交往不够民主、师生心理距离较远等问题.为此,师生必须共同努力,让教育向着师生自主共生发展的方向前进.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构建高校和谐师生人际关系是时代赋予高校社会使命的重要组成,也是高校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在这一时代诉求下,高校教师要针对师生关系日渐疏远的趋势,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利用课堂建立师生的信任平台,以真诚关爱拓展大学生课外的人际指导以及凭借网络强化民主、和谐、融通的师生关系,从而优化师生人际关系,促进教育和谐乃至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河南省7所高校1600名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师生关系总体上比较满意,但也存在师生交流地位不平等、教师素质认可度较低、师生缺少价值契合点、师生关系趋于功利化、师生沟通距离在拉大等问题。师生双方地位、教师素质、价值取向、信任关系和沟通交流是影响高校师生关系满意度的基本因素,基于此,创新地构建了"双核心-五因素"模式高校师生关系,并提出了提升高校师生关系满意度的可行对策:树立师生"双主体"高教观;德法并施,力促师生民主平等;提倡大爱,营造互信互爱文化;科学评价,重构高教价值理念;培育师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拓宽平台,增进师生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5.
编前按: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期以“师生心理距离现状探究“和“如何构建共享师生关系“两篇文章来抛砖引玉,与读者同思索,共探讨.   师生心理距离作为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对师生心理距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师生之间进一步增进了解,加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师生心理距离是一个很难把握又趋于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教科书在变、教师的理念在变、学生的观念在变,师生交往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非常躁动和诡秘.这样,师生心理距离逐渐成为教育教学中应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郭利 《考试周刊》2008,(4):216-217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利于校园人文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为我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理念.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等有关理论出发,并结合自己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对构建和谐师生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7.
理解型师生关系,是指师生能够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交往关系.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对于师生的生命意义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师生的心理健康和学生民主平等意识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师的个人品质和教学品质是影响理解型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因素.师生双方的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以及平等相处与相互关怀,是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日趋功利化的高校在师生关系存在着诸如教师公正性缺失、师德滑坡,重教书轻育人、师生感情淡漠,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流于形式,学费逐年攀升、服务无改善等问题.观照后现代主义的反唯理性、反基础观、反中心思想,以及重视差异性、多元性、宽容性、随机性的理念,高校应当建成合作、对话、民主、平等的高校师生关系,促成师生间相互尊重的、情感约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绪伟 《现代教育》2003,(22):21-2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推进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也是新课程实施、推进的前提和条件。运用新课程理念建构起新型师生关系,对师生角色进行正确定位,既是每位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认知理论,在许多方面与新课程理念是一致的。本文拟从建构主义师生观角度探求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邱秀芳 《教育探索》2012,(1):127-128
师生关系是高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核心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关键,对于高校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对于教师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热爱学生,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二要重视师生道德修养,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三要创设民主的校园环境,加强师生对话;四要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创新高校评估体系,建立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制度机制;五要把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结合起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