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新玲 《新闻知识》2012,(3):109-110
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揭露了老牌报纸《世界新闻报》曾经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以致扰乱警方破案。由此,"窃听丑闻"爆发。《世界新闻报》多名相关人  相似文献   

2.
核心提示:2011年7月,英国《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爆发。15日,新闻国际公司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宣布辞职,并于17日被英国警方逮捕。与此同时,新闻集团总裁兼行政总裁默多克及其儿子也改变主意,同意出席19日的英国议会听证会,就窃听事件接受质询。继16日在英国各大报纸发表道歉信后,17日默多克再次在英国报纸上发动广...  相似文献   

3.
孙健 《声屏世界》2011,(10):14-15
2011年7月.有着168年历史的老牌星期天报纸《世界新闻报》再次陷入窃听丑闻。这一次该报被曝为了获取新闻线索对被绑架女孩的手机进行窃听而影响了警方的侦破工作。这一事件像一颗重磅炸弹一般激起了公愤,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世界新闻报》的关张,7月10日出版的《世界新闻报》是这份报纸所发行的最后一期。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媒体越界出轨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思索新闻自由的边界问题,新闻自由的边界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如何对媒体的越界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4.
英国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窃听电话又出大丑闻.警方发现这家报纸曾雇人侵入一名遭杀害女孩手机的语音信箱.并删除部分信息,妨碍警方对女孩失踪案的调查。不仅如此.还有消息爆出该报在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惊天爆炸案后,为取得猛料竟窃听爆炸遇难者亲属电话。《世界新闻报》的老板为传媒大亨默多克.该报曾以打探消息不择手段著称。  相似文献   

5.
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麾下的英国老牌报纸《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被迫停刊。随后,引发对其他传媒同类问题的追究,默多克本人面临"滑铁卢"。然而,对此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中,我国一些媒体或避开关键问题,大谈邓文迪保护老公那一巴掌多么精彩,或采用诸如"窃听门暴露西方国家新闻观的虚伪本质"、"西方新闻自由严重扭曲事实”等传统批判话语说事。  相似文献   

6.
传媒大亨默多克麾下的英国老牌小报《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被迫于2011年7月10日关张歇业。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媒体遭遇新闻官司而受到处罚的事例并不鲜见,但这次却有些不同。7月5日,英国的严肃报纸《卫报》记者尼克·戴维斯爆料:《世界新  相似文献   

7.
传媒大佬鲁珀特?默多克和他的新闻集团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因为"窃听门"事件的不断升级,7月10日,英国销量最大的老牌周报《世界新闻报》在运行了168年之后,黯然停刊。但丢卒保车带来的平静仅仅只维持了一天,11日,英国媒体爆出,新闻集团旗下更多的报纸涉嫌窃听电话和盗取个人信息,包括一向以严肃报道著称的《星期日泰晤士报》。  相似文献   

8.
2011年7月4日,由于窃听丑闻被揭发,英国《世界新闻报》于7月10日出版了最后一期,终结了长达168年的历史。随后,包括一向以严肃报道著称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镜报》等报纸也相继被披露"普遍"存在窃听电话现象。为了应对窃听丑闻,2012年6月28日,新闻集团分拆为出版与娱乐两家上市公司,默多克也于7月份退出了旗下数家子公司的董事会。  相似文献   

9.
一、从窃听丑闻说起,谁是压垮《世界新闻报》的最后一根稻草7月初,《世界新闻报》2002年侵入13岁被绑架女孩米莉·道勒手机留言信箱一事曝光.随后,《世界新闻报》多年的窃听行为大量曝光,受害人可能达到4000多位.这,显然引发了众怒,《世界新闻报》一时间便失去了立足之地,7月10日,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停刊.事情还没完.7月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前新闻主管安迪·库尔森因窃听丑闻被捕,库尔森曾任《世界新闻报》主编,同日,卡梅伦召开记者发布会,辩称当年雇佣库尔森“没有错误”.  相似文献   

10.
吴竞韡 《新闻窗》2011,(6):27-29
现实生活中的隐私泄露事件 1.默多克"窃听门事件"2011年7月,默多克旗下的知名小报《世界新闻报》被曝曾在2003年窃听时年13岁的失踪女孩米莉?道勒的手机语音信箱,并删除了其中一些留言。这种行为误导了警方的判断与侦破工作,以为当时已经死亡的米莉?道勒尚在人世。同时激起了英国民众对于《世界新闻报》窃听普通民众行为的愤怒情绪。  相似文献   

11.
7月10日,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世界新闻报》在一片责难声中黯然谢幕。一起窃听事件引发全球关注干夫所指,一份百岁畅销老报无奈关停成为历史,一个庞大的新闻帝国因此股价下跌扩张受阻.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经济、道德与新闻规则?透过纷陈的新闻迷雾,研究“窃听门”背后的报业发展与舆论斗争规律,可以为我军加强和改进媒体及舆论作战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散播丑闻起家,又因深陷丑闻而猝死,《世界新闻报》用一场窃听风暴,了断了自己168岁的性命。但是说完那一句谢谢,再见之后,却依旧没有让窃听丑闻走到终点。8月18日,英国警方以涉嫌密谋窃听的罪名逮捕了原《世界新闻报》驻美国好莱坞记者詹姆斯·德斯伯勒,  相似文献   

13.
陈涵  罗梦  李华 《新闻知识》2012,(2):49-50,45
《世界新闻报》的“窃听门”事件轰动全球,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舆论监督,即“揭丑”是“窃听”的目的之一.不止《世界新闻报》如此,许多传媒在信息资源争夺愈加激烈的今天,为获得阅读率和收视率,践踏新闻职业道德.本文着重研究“窃听门”事件给传媒舆论监督的启示,并对传媒舆论监督的未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2011年7月10日,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世界新闻报》因连续爆出"窃听丑闻",激起公愤,最终停刊,结束了其168年的历史。此事虽过去了两年多,但我国媒体并未从中深刻反省隐性采访的运用尺度,更鞭策新闻从业人员要对"暗访"进行制度化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英国《世界新闻报》涉嫌非法窃听事件的图片报道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图片报道如何体现画外之音、表现编辑情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7月10日,有着168年历史、280余万份发行量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因陷入窃听丑闻而被迫关门。英国媒体披露,《世界新闻报》不仅窃听电话,而且截收电子邮件,窃听对象约4000人,包括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伊拉克战争阵亡士兵家属,以及英国各界名流及王室成员。窃听丑闻不仅葬送了这家拥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小报,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7.
“窃听风暴”愈演愈烈,新闻集团面临拆分。发端于《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已然演变成一场关于新闻自由、道德约束和政府监管的世界性激辩  相似文献   

18.
陈力峰  李光正 《今传媒》2011,(10):52-53
2011年7月10日,英语国家发行量最大的百年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被迫停刊,其长达168年的历史画上句号。《世界新闻报》停刊,不是因为经营不善,不是因为网络挤压,而是因为坠入"窃听丑闻"泥潭。《世界新闻报》疯狂的窃听行径,不仅违反报业的自律守则,而且明显违反法律和侵犯人权。它为了疯狂追求刺激性新闻而不断突破法律和道德约束,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这起"窃听门"事件,同样使我国的都市类媒体陷入反思:新闻媒体如何把持道德和法律底线?受众巨大的都市类媒体如何构建自身公信力?本文认为,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媒体正在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清媒体的特有属性,坚守我们应承担的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自觉摒弃、抵制低俗之风,切实维护媒体公信力,弘扬真善美,以真情实感吸引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9.
张天赦 《传媒》2011,(9):62-63
2011年7月10日,"传媒帝国"新闻集团旗下的一张百年老报《世界新闻报》出版题为"谢谢,再见"的告别版,结束了其168年的漫长历史,一时间震动海内外。在此之前,该报具有辉煌的历史:它是英国销量最高的小报之一,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它多次获得英国最具含金量的新闻奖"英国新闻奖"的诸多奖项。同时,它独特的生存法则和采编、经营理念也一直饱受争议。最终,由于"窃听门"事件它将自己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沼,从而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20.
从世界新闻史的角度看中国目前的都市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报是通俗报纸面向城市居民的一种形式。正如毛泽东说过的“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但是理解了的东西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它”。只有从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观察当今国内都市报蓬勃兴起的原因和前景。 一、世界通俗报纸的发展历程   一般来说,西方报纸源于《威尼斯公报》,它是工商业和贸易发展的产物,这表明报纸的原生态是商业性的。然而报纸真正繁荣起来是在 19世纪的美国,前 30年是政党报纸时期。当时政党报纸对个人的攻击,受害最烈者莫过于第三任美国总统杰斐逊。联邦派机关报在 180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