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于内线的队员背对或侧球篮接球、与外线持球队员做传切突破配合的进攻方法叫做策应。交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攻队员相向移动,互相掩护换位摆脱防守,造成进攻机会的一种配合方法。 在自己的队中有一个活动面积较大的中锋和两个外线选手时可多采用 策应、交叉配合来获取进攻机 会。 4号在弧顶持球,队友6号 中锋先向内压造成欲转身接球 的假象,之后迅速上提至罚球 弧左侧,背对球篮接4号传 球,此时6号的防守者必定会 被甩在6号身后。为摆脱防 守,4号、5号在6号接球的同 时,相向跑动至6号身前,利 用6号的掩护和相互位置的…  相似文献   

2.
<正>当代竞技篮球策应配合是指进攻队员背对或侧对篮筐接球,以其为枢纽,与同伴形成的一种里应外合的配合方法。策应配合中"策"队员的各种传球方式与"应"队员空切、绕切等多种摆脱方式相结合,将内外线球员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进攻机会,形成整体进攻,达到里应外合、控制比赛节奏的目的。"三人篮球"攻守转换、内外线争夺使得比赛更加激烈,策应配合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其内容包含以下3种:外线队员的绕切形成的中远投进攻机会;高位策  相似文献   

3.
基础配合     
配合是指2~3名队员在局部范围内,为了统一的目的而进行的协调行动的组织形式。一、基础配合的分类 基础配合分进攻和防守两大类。 进攻基础配合包括:掩护、传切、策应、突分四种方法。 防守基础配合包括:挤过、穿过、绕过、换人、关门、夹击和补防七种方法。其中前四种是用来破坏掩护配合的。二、基础配合分析(一)进攻基础配合分析 进攻基础配合包括传切、掩护、策应和突破分球(突分)四种方法。这四种配合方法组成了篮球比赛中千变万化的进攻战术。  相似文献   

4.
篮球进攻的基本配合有四种,即策应、掩护、空切、切分。我们认为:按照篮球运动攻守对抗的规律,在篮球阵地进攻战术系统中,对这四种基本配合不应等量齐观。策应和掩护应是战术结构中的主体性配合,是组成具体战术的主要成份;空切、切分只能作为战术结构中的机动性配合,仅是组成具体战术的次要成份。如果教练员在组织本队的具体战术时,缺少某种主体性配合,或选用的主体性配合的组织形式过于简单,或把配合的主次成份倒置,就会直接影响球队技战术的发展,阻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篮球进攻基础配合分类概念及其临场表现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论科学工具并结合竞技篮球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采取理论分析和内容效度检验法重构进攻基础配合分类概念及其临场表现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统筹安排后新的进攻基础配合分类概念能够做到整体与局部视角相兼顾。(2)进攻基础配合相互间联系可概括为"链组合"与"变排列",而在临场比赛中这两种系统联系同时并存,复合性进攻思路将创造性地导致防守顾此失彼。(3)本文根据新的进攻基础配合分类概念建构了11个临场表现指标,即有球掩护之实挡、实挡变为■传切、实挡变为■虚档、无球掩护之实掩护、实掩护变为■传切、实掩护变为■虚掩护、传切、突分、策应、策应变为■突破/分、策应变为■传切,内容效度检验结果表明,上述指标可以作为统一观测口径下的临场统计与分析参数。  相似文献   

6.
1、策应传球的概念 中锋策应传球技术是指进攻时以中锋队员为枢纽,通过传、接球,把左右和内外的其他队员连接起来,组成一定的战术配合的组合进攻战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攻击性和整体化防守形成的全方位立体对抗趋势出发,对近、中、远三个区域及内、外线进攻层次作了分析和标定。由此论证了外策应区的重点、罚球端区外策应功能、配合技术要求及其运用时机等,提出建立外策应区战术体系的新概念,并对该体系的战术价值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三人制”篮球赛具有场上队员少、场地面积小、攻守转换快的特点,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传切、突分、掩护、策应)是主要的进攻战术配合形式,而合理的进攻移动又是实施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对“三人制”比赛中进攻移动规律的分析,使运动员明确不同进攻移  相似文献   

9.
1.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重复练习法和分组轮换练习法,学习掩护配合与策应配合进攻战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0.
一、配合的三种发动方式:①传切,②纵切插角,③单双掩护。二、配合的基本结构成分:①传切,②策应,③掩护,④切分。三、三种配合路线 1、传切发动的配合(图1): 几个进攻机会和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 “1—3—1”队形移动进攻法的教学与训练移动进攻法是五人有组织有目的地配合行动,五人不停顿的移动、传球、空切、策应、推护、队员轮转换位,内外交换,在移动中创造攻击机会的一种既有固定移动路线,又无固定移动路线、灵活机动多变的战术。“1—3—1”队形移动进攻法是移动进攻法中的一种队形,双中锋上下站位进攻。80年代的篮球运动,由于攻击性防守技战术的发展和运动员身体素质及个人技术不断提高,进攻战术围绕中锋固定战术配合少  相似文献   

12.
篮球比赛中,依据离篮圈的距离,攻防区域的远、中、近之分,攻防范围可以分为内线和外线。外线则泛指限制区以外的区域,内线是指篮下限制区内的范围。内线进攻包括:中锋在篮下的攻击及其组织配合、外线队员突破至篮下攻击、外线队员利用中锋的策应攻击、外线队员穿插到篮下攻击、二次进攻等。外线进攻主要指个人或通过配合后的中、远距离投篮攻击。内线优势表现为内线的攻、守能力强和篮板球的控制能力强;外线优势表现为准确的中、远距离投筛和外线的运动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3.
训练少年儿童篮球运动员要先打好基础,在快速移动中训练技、战术、培养意识。动的技术、动的意识,是战术配合训练的基础。进攻与防守的战术基础配合,又是组成全队战术的基础。因而全队战术任务,是靠二、三人组成的简单战术配合去完成。二、三人的简单战术配合,就是战术基础。一、进攻战术:是根据本队特点,由二、三人简单的战术配合所组成。而这样或那样一些简单战术配合,是构成全队进攻打法的战术配合基础。它大体包括传切配合、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策应配合等。通过这些战术配合基础的反复训练,切实抓好战术配合基础训练,同时也应抓  相似文献   

14.
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趋势表明、熟练运用战术已成为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对运动员的技、战术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篮球运动进攻战术是由哪些战术形式组成的。一般的认为是由快攻和逐步进攻(或阵地进攻)两大类。初期这两类战术是孤立的使用,在实际比赛中当快攻受阻后就转为前半场的阵地进攻。从现代篮球运动的开展来看进攻战术是由快攻,抢攻,固定配合和机动配合等几种形式组成。  相似文献   

15.
CBA与NBA篮球运动员防守能力比较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中国 2 0 0 1年 CBA决赛与 2 0 0 1年 NBA篮球决赛各 16场、6 4队的运动员比赛中的防守情况进行对比与研究。结果表明 :NBA篮球运动员在阵地进攻中补防、协防、盖帽的能力与意识比 CBA运动员强 ;CBA与 NBA篮球运动员在阵地进攻中 ,防守个人进攻、防守基础配合和防守策应配合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提高中国男篮进攻紧逼防守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当代竞技篮球注重综合多变攻击性防守的发展趋势,针对中国队近年来在世界大赛上进攻全场紧逼防守乏术的现状,分析了中国队惧怕全场紧逼防守的原因.并结合中国队当前的阵容结构,提出了今后进攻全场紧逼防守的策略:提高队员和教练员的重视程度,加强快攻战术的运用,利用掩护、策应和空切连续配合,中锋中场策应结合后卫快速移动,训练与实战相结合,赛制改革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男篮与对手在第15届世锦赛阵地配合进攻中配合形式运用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男篮在配合形式运用上,以内线为主的策应配合及围绕内线进行的间断形式配合较多,以外线见长的传切、突分配合较少,暴露出“内外结合”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第十五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与赛队六场比赛三分球的进攻进行分析,发现:1)命中率低于对手,尤其是通过战术配合的三分球;2)中国队和赛队在30-60度区域的投篮命中率最高;3)中国队在快攻中的三分球出手次数大大低于对手;4)中国队选择三分进攻的时机不是很合理,个人进攻能力不如对手。本文建议今后中国队增加战术配合的三分出手次数,尤其是策应配合和掩护配合;提高个人的三分进攻能力,增加快攻中的三分出手次数。  相似文献   

19.
采用录像观察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队外线队员在每场参与进攻次数、快攻、二次进攻、传切、掩护等进攻方法比率、个人进攻和参与配合的成功率、个人进攻与防守能力、参与全队防守战术的质量、抢篮板球等方面与对手存在较大差距;仅在助攻、策应、突分比率、助攻的成功率等方面比对手高,但场均15次失误却远远高于对手。  相似文献   

20.
活点进攻“活”在何处活点进攻是相对定点进攻而言,所谓活点进攻,就是进攻一方的队员充分发挥其智能、体能与技能,在一定的立体空间组织快变进攻,以突破对方集体栏网或强栏网的一种配合方法。其基本配合形式有:击球过网点的活,二传分配球的活和传,扣队员职责分工的活三种。一、击球过网点的活即进攻队员运用跑动换位、相至掩护的方法,造成对方拦网队员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位置上对过网点的不适应,达到突破对方拦网的配合形式。 (一)配合方法示例: 1.四号位队员内切跑动打近体快或短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