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鲁迅反封建思想的形成源于他儿时的经历。其青年时代的“剪辫子”经历又使其与“头发、辫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辫子”看作封建文化的象征,从而给他少年时形成的反封建思想之萌芽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此,他的反封建思想与他的“辫子”情结影响了他一生的生活与创作。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经济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他的“大经济”思想的形成,到军事经济思想的形成,再到以“商战”为纲领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思路的形成的发展过程,探讨了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商鞅的法律思想是其变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突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迎合了秦国统治者富国强兵的愿望,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冲破奴隶制羁绊的政治要求,尤其是他的“重罚”思想,对当时推行新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其区别于其他法家学派的特色。文章探讨了商鞅法律思想的内涵、历史根源及其对我们现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非常重视国防建设的战略地位,在建国初期就提出了“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的方针,确定了国防建设要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并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他的国防思想具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国防建设是为了保护人民利益;国防建设要动员、依靠全国人民,这些观点正是毛泽东以民为本的国防思想的体现。在新的形势下,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国防思想,对高校国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纵观邓小平理论,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但在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中,却处处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光辉。  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多次使用“素质”这个词。1977年,他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谈到国防现代化时,先后六次谈到“素质”,要求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从而提高军队素质;1985年,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劳动者素质”[2]、“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3]决定国力强弱和经济发展后劲;1986年,谈到加强法制教育时,他两次提到“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4]。他有时还用“素养”来代替“素质”。1978年在全国教育…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解读.从人学的视角来看,邓小平在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以“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是准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以人为本”人学思想.研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苏轼"应物无累"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党争交织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苏轼沉浮无定的经历成为他应物思想形成的先决条件。但苏轼的“应物”思想注入了灵动圆通的思维方式和轻视忧患的旷达之气.显示出其精神“达”而非“刚”的一面。旷达超脱的气质,积极进取的姿态,开创出了阔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是我国的文艺全才。他早年就熔铸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的“超然于物外”的思想。贬谪惠州后,虽然受经济、个人情感和政敌攻击的三重重压,但他创造性地运用佛家思想,提出“无思”“无待”的思想,用于战胜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并为惠州百姓做了好些好事,使他晚年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了“自觉白度”和“觉他度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丁宝桢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出发点的人才思想有其形成的思想和社会根源。他选才的标准是“才德”和“才才”。其人才思想对儒学观念有所突破,对今天改革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中西合璧的《人类公理》到“三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为“大同”思想。其思想实质是通过改良主义的方式反对封建专制,反对人民革命,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空想。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是民国时期学贯中西的著名教育家。他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吸收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援引西方教育实践的先进理念,从国家独立、社会改良和振兴学术研究的目的出发,架构了"人格独立"的教育思想,并贯彻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从剖析"人格独立"思想的实质入手,探求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认识根源,梳理西方文化尤其是德国教育实践和法国大革命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透射蔡元培教育救国思想和开展思想启蒙的理念,对于今天教育教学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却成为近代文化的重要开拓者,在某种程度上受赐于传统的礼学思想。他吸纳了先秦至清初礼学思想的素养,认为“礼”不等同于礼节仪式,而是修齐治平的根本,万事万物的归结。“其学问宗旨以礼为归”,认为礼学经典是经世之学,以及立身处世和修身养性的必读书,并将其作为融通汉、宋两家的途径。他继承了礼以“时”为大的思想,主张因时变通,从而能够进行不同于传统的某些改革。但又不赞成“轻徇俗好”,仍坚持传统礼制的基本精神,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从而限制了变革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礼”所蕴含的“不泥古制”的变易精神,为传统文明转向新的文明提供了一条渠道。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及其相类似的传统士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近代文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是民国时期学贯中西的著名教育家。他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吸收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援引西方教育实践的先进理念,从国家独立、社会改良和振兴学术研究的目的出发,架构了“人格独立”的教育思想,并贯彻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从剖析“人格独立”思想的实质入手,探求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认识根源,梳理西方文化尤其是德国教育实践和法国大革命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透射蔡元培教育救国思想和开展思想启蒙的理念,对于今天教育教学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百熙是晚清第三任管学大臣,也是任职时间最长,建树最多,遭受诽谤与争议最大的中央教育行政长官。他倾其全力恢复和发展京师大学堂,主持制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实施了新学制--癸卵学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优秀的词人之一,也是清代有见解有实绩的编辑家之一。他编辑出版了《通志堂经解》、《今词初集》等丛书和专集。纳兰性德编辑思想的特点,其一是敢于以个人的微薄之力,编辑出版大型学术研究丛书,把一项需要众多经学专家完成的繁难的文化学术工程预想变成了现实。其二是他明确地提出了“吾人选书,不必务博,专取精诣杰出之彦,尽其所长,使其精神风致涌现于楮墨之间”的编辑原则,并以很高的艺术鉴赏力实践了这个原则。他的编辑出版活动有着切实而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自觉地为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思想统治基础服务,热忱地为发展文化学术事业和文学艺术事业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袁枚是有清一代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他的思想基础。袁枚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既尊孔又“进退六经”,持有一种怀疑态度;对庄子的思想却一直情有独钟,一生都“爱而颂之”,而且袁枚一生的思想言行与庄子的人生哲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谭献是清代常州词派的词学大家。他主要继承张惠言、周济的词学观念,并折衷调和浙西词派的词学思想,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主张。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作为清末重臣。为使中国在主权和利权上免爱外国侵掠。在对外战争中坚决主战,并大办实业,在各方面进行改革.希望让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虽然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清朝统治者的利益.但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他的一生充满了爱国激情.同时也显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9.
王韬军事改革思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韬是晚清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改革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军事改革思想涵括了兵制、军队建设、军事人才的培养、海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王稼祥早年思想曾经过较深刻的转变。他抛弃读书为谋生的观念,转而寻找真理;他摆脱封建婚姻的桎梏,投身革命;从追求进步的少年转变成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他早年思想发展的特点:一是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二是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三是其思想中也存在一定的空泛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