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教材介绍】《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治,结果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文章简短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相似文献   

2.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有趣又有意义的寓言故事:一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着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违背规律。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领悟道理之外,  相似文献   

3.
《我要的是葫芦》学法指导设计陈兰华(赣州市红旗二校)一、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事物之间互相有联系,要全面地认识、分析事物,...  相似文献   

4.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通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顾  相似文献   

5.
语文第三册8课《我要的是葫芦》写一个人种下葫芦以后只要葫芦不治蚜虫,最后葫芦黄落的故事。课文用饶有趣味的情节,让学生在感受那个人愚蠢可笑的形象中,逐步明悟世间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哲理,获得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认识能力。课文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要抓住二、三两句,让学生理解叶茂才能果丰的道理,为下文作铺垫。接着,可  相似文献   

6.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的小故事。文章的重点内容是:“叶子上的虫子还要治?我要的是葫芦。”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到底“叶子上有虫子”跟“我要的是葫芦”有什么关系。为帮助学生弄清其中的道理,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我做了如下的设计。一、引入课题师:(上课以后,首先出示一幅画着葫芦的投影片)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结的这些小葫芦可爱不可爱?种葫芦的人秋天能摘到葫芦吗?(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运用这种讨论方式,把学生引入课题。)二、引导学生读懂课文1.学习生字…  相似文献   

7.
首尾对比突破重点──《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谈浙江特级教师纪育华《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那个人十分喜爱小葫芦、小葫芦刚长出来,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叶子上出了虫,他不以为然,一心只希望小葫芦快长,“长得赛过大南瓜”,邻居劝他治虫,他...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 ,它以清晰的四幅画面 ,朴实的四段文字 ,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 ,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只盯着葫芦 ,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 ,结果葫芦都落了”这样一个故事。教学中 ,我们借助图、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 ,进行教学设计。一、运用比较 ,指导看图 ,着力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看图学文 ,从图入手。《我要的是葫芦》是多幅图 ,指导学生看图时首先按顺序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 ,看一看四幅图中的物和人分别怎样 ,想一想画面连起来讲了什么内容。在初步感知了图意的基础上 ,又重点让学…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小语三册第八课《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记叙了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想要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也不管,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葫芦一个个落掉。课文故事简短,内容也易理解,但寓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学生很难领会的。根据教材的特点、难点和词、句训练的重点,为教好本课,提出如下建议: (一)课前指导观察,保证学生在学文时思维的流畅性。课前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的叶子是制造植物果实生长所需养料的重要器官,为  相似文献   

10.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讲述的是一个人种葫芦,但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间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结不好。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所以他们本身对于叶子和果实之间的联系不甚了解。因此,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什么地方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中,可采用步步渗透、层层推进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得到升华。一、揭题渗透,做好铺垫上课初始,教师板书课题,指读后,理解“葫芦”一词,用实物法使学生明确“葫芦”一词在…  相似文献   

11.
从前,有一个人种了几棵葫芦。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给葫芦浇水、松土、施肥……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相似文献   

12.
滑俊芳 《山东教育》2000,(25):27-27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图画和课文的意思是,从前有个人种葫芦,只盯着葫芦,不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道理,即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只顾一点,不管其他,事情是办不好的。因此,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好教材。为了教好学好这篇课文,现对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教学重点   根据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这篇课文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  相似文献   

13.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三册教材中一篇知识性的寓意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只关心藤上的小葫芦,叶子生了蚜虫也不管不治,最后小葫芦一个个掉落的故事。故事通过讲绿叶、蚜虫、葫芦三者之间的关系,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事物之间有联系。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这样一篇有一定理解难度的课文,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才能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呢?甘肃省兰州市东郊小学许晓慧老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特点,在板书设计上做文章、想办法,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情趣盎然,富有生机,给课堂…  相似文献   

14.
《我要的是葫芦》(第三册)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该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空间,对课文最后部分作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要的是葫芦》(第三册)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该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空间,对课文最后部分作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义教材(3册)的一篇看图学文.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把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使学生的观察、思维、理解、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为此,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去构思.一、以引形题,激发情趣.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教师可抓住这一特征,用硬纸板做6个绿色的小葫芦,写上课题,成为我要的是葫芦然后逐一出示.并请学生读题思考:谁要的是葫芦?结果怎样?  相似文献   

17.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共有4幅图和4段文字 ,每一幅图上都出现种葫芦的人和他种的葫芦。教学时 ,图文结合 ,进行语言文字的具体训练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字的丰富表现力。一、看图导文 ,激发兴趣在新课开始时 ,抓住第四幅图中的那个人种葫芦的结果的情节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启发谈话 :同学们 ,秋天到了 ,人们高高兴兴地在地里收着葫芦 ,而有一个人看着小葫芦非常难过 ,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接着出示挂图 ,学生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就会跃跃欲试 ,兴趣大增 ,主动地投入学习…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实物激趣鼓励发问出示实物“葫芦”。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这是什么?(板书:葫芦)引导小朋友读好“葫芦”一词。(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关于它的课文。(把课题板书完整)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把小朋友们的问题归纳疏理成:“我”是指“谁”?他要的葫芦得到没有?)(课始以实物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通过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疏…  相似文献   

19.
《我要的是葫芦》(“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三册)的生字词教学,可作如下安排.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首先向学生出示剪贴画——葫芦,让学生认识葫芦是什么,同时板书:hú葫lú芦.然后揭示课题.要求学生带着“这里的‘我’指谁”、“他得到了葫芦没有”、“为什么”三个问题,轻声朗读课文,并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句子想想意思.读后检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个故事,讲一个古人在院子里种了不少葫芦,他每天都要美美地看看挂在藤上的渐渐长大的葫芦。至于葫芦藤长得怎样他不管,葫芦叶爬满虫子他不治。邻居提醒他,他却说:“我要的是葫芦!”用这个故事来反思我们的教育现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老师只想要葫芦。譬如讲3 4,老师问学生:送3个苹果给爸爸,送4个苹果给妈妈,一共送了多少个苹果?孩子们一定能高声回答:7个。要孩子们照此想下去,他们会想到深邃的星空、广袤的原野……许多动人的故事,许多美妙的情境都会被他们那充满活力的头脑神奇地想像出来。可我们的老师却偏偏要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