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南开大学现有23个专业学院。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全部12个门类,是一所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3(11):F0002-F0002,I0001
南开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南开大学在多年的发展中,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勇于开拓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4(3):I0001-I0002
南开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南开大学在多年的发展中,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勇于开拓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3(7):F0002-F0002,I0001,I0002
南开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南开大学在多年的发展中,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勇于开拓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5.
南开大学     
《中国研究生》2005,(3):F002-F002,30-33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 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5):F0003-F0003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及艺术等多种学科。1919年,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和张伯苓怀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弘愿创立南开大学,成为中国现代私立大学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曾经培育出包括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数学大师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戏剧大师曹禺、地质学家刘东生等在内的大批杰出  相似文献   

7.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相似文献   

8.
试论综合性大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性大学是指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基础学科较为丰厚,学科之间有效均衡和内在融合。以综合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我国综合性大学的成长模式有自我生长型、合并重组型和混合生长型。综合性大学在“量”上具有规模大、学科全、经费投入高、图书藏量大和多校区多等特点,在“质”上具有整体上的融合性、学科上的综合性、科研上的突显性、功能上的多样性和管理上的复杂性等特征;综合性大学将主要呈现整体优化与优势先行,层次化发展、多样化管理的趋势,同时突显教育综合化、国际化以及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成人教育》2006,(3):F0002-F0002
郑州大学是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而形成的一所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相似文献   

10.
《教师博览》2010,(6):F0003-F0003
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唯一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的国家重点建设“211工程”综合性大学和江西省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南昌大学于2003年整合全校教育学科师资,并大力引进国内外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博士,成立了教育学系。  相似文献   

11.
《高等理科教育》2014,(3):F0002-F0002
安徽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87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在校本科生20499人。  相似文献   

12.
重庆交通大学创办于1951年,是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覆盖工、管、理、经、文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校科技》2017,(Z2):48-49
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学科专业在国内已较为普遍,但艺术科研始终在综合性大学科研中处于非主流地位。2012年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后,艺术科研对其自身在综合性大学科研中的定位、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目前,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科研和非艺术门类的科研采用同质化的管理方式,艺术学科自下而上的科研评价需求难以融入高校科研总体管理体系之中。究其原因:第一,综合性高校对科研管理艺术科研的属性认识不足,重量化、重形式,轻质量、轻内容的倾向较为明显。第二,艺术科研尚未建立可考核的符合综合性高校科研管理要求的评价体系。因此,一方面,艺术学科门类应从科研规律思考评价体系的建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应根据艺术学科门类的科研创作规律来制定促其发展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重庆大学     
《中国高校招生》2006,(2):120-120
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拥有研究生院,7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经、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工科优势明显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相似文献   

15.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目前是一所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学校是首批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被列入国家财政立项资助的“211工程”和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地方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相似文献   

16.
南开大学由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创建于1919年,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现在的南开大学已经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的国内一流高等学府。在信息网络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南开人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实现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迫切要求。为此,南开大学早在1994年10月就开始自筹资金进行校园计算机网络(NKNET)的建设,先后与多个因特网ISP实现连  相似文献   

17.
《招生考试通讯》2011,(7):I0003-I0003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科门类校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相似文献   

18.
《神州学人》2011,(7):F0004-F0004
西安交通大学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国立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1956年学校主体内迁古都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校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大学和首批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相似文献   

19.
重建一批学科门类更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是我国实施建设高水平的世界知名的现代大学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大学之道”理念的回归与创新,而准确把握学校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是新综合性大学文科发展战略的基本策略,本文在分析当前新综合性大学文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观念和政策问题的基础上,试提出以欧陆文化的研究交流与城市科学的综合研究为突破口的同济大学文科跨越式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神州学人》2011,(6):F0004-F0004
西安交通大学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国立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1956年学校主体内迁古都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校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大学和首批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