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船山不但是杰出的思想家,而且是卓越的爱国诗人,他写了大量的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和词。这一点,目前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就此进行一些论述。船山先生所写的诗词,有的已经散失,尚存的,诗集主要有《忆得》、《五十自定稿》、《六十自定稿》、《七十自定稿》、《柳岸吟》等,词有《潇湘怨词》、《船  相似文献   

2.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一.诗意起航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  相似文献   

3.
我在教学陈然烈士所写的《我的“自白”书》这首悲壮的诗歌时,是以充满诗意的方式来作总结的。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陈然同志是在敌人威逼他写自白书,也就是要他投降时写下这首诗的,陈然同志写的这首诗实际上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宣判书。学完这首诗,我们能不能也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感受? 生:陈然同志,您所写的“这就是我——  相似文献   

4.
中国最高产诗人是谁?也许人们不愿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中国最高产的诗人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一生所写的诗,共有42550余首。作为中国最高产的诗人,乾隆的诗有很多是在承德作的,几乎承德的每一胜景,都有过他的诗作。时至今日,漫步在山在和外八庙,在碑上、匾上...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描写儿童的古诗。诗中的儿童有的机灵,有的纯朴,有的调皮,有的天真,有的专注,有的勤劳……他们个个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机灵的"牧童"。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所见》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仅仅二十个字就塑造了一个机灵的牧童形象:他骑在牛背上,唱着欢快的牧歌,兴趣盎然而归。可是,引吭高歌的牧童,为何忽然间轻轻地跳下来,悄悄地站立在路旁?啊!原来是想逮住那正在鸣叫的知了。这是个多么天真烂漫、机灵敏捷的牧童啊!  相似文献   

6.
乾隆一生作有44000多首诗,其内容包罗广泛,其中悼亡诗是乾隆御制诗中最具感情、最具艺术特色的诗歌之一.在众多后妃中,乾隆只为三位后妃写过挽诗,慧贤皇贵妃即其一.在乾隆的感情世界中,慧贤皇贵妃或许是他最深爱的女子之一,由于她的早逝,令乾隆的心口从此有了个缺,这是乾隆在爱情生活中第一次遭受挫折、痛苦.但由于他的特殊身份,故唯有借诗以抒发他的痛苦、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7.
薛涛所写的《离诗》,是《五离诗》,而非《十离诗》。写《离诗》的原因是得罪了韦皋,而非得罪元稹。  相似文献   

8.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少年白居易初入长安登乐游原时所写的一首送别诗,这首简约而朴素的成名作抒发了他对生命的感慨,表达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志在兼济"的处世思想。  相似文献   

9.
崔护,字殷功,博陵人。唐代诗人,他的一生所写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却有一首流传最广,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好诗,也正是这首诗为他赢得了不朽的诗名。这首诗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题都城南庄》:  相似文献   

10.
冯敏昌《别内人》诗是其与共度蜜月的妻子潘氏道别时所写的诗,情怀谴倦,言真意切,撼人心弦。此诗起承转合自然,感情真挚深沉。另一首七律《展拜屯鹤村祖茔晚归——星月皎然中途有作》是诗人展拜祖茔及其归来时愉悦心情的展现。此诗自然流畅,叙事、议论、写景、抒情都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空灵而蕴藉,深浅交辉。  相似文献   

11.
程晋芳是清乾隆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他是著名经学家程廷祚的族孙,晚年又师从经学大师戴震、朱筠游,因而所得颇深。他治经功力深厚,于《易》、《书》、《诗》、《礼》皆有撰述。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其经学著述大都亡佚。但我们可以从其为自己的经学著作所作的自序中窥见其主要经学思想,其许多观点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2.
说明郑燮,字克柔,一字理庵,号板桥,清扬州府兴化县人。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康熙时中秀才,雍正时中举人,乾隆时中进士。做过范县、朝城、潍县令。以诗、书、画三绝驰名,是“扬州八怪”之一。今年是郑板桥诞生290周年,笔者整理了他的三种作品,拟陆续发表,以示纪念。(一)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廿四首》(墨迹)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印的《郑板桥集·补遗》,载《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曾见过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廿四首》(墨迹),从作者跋语看出,这廿四首竹枝词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书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稿本。这廿四首竹枝词,有的是四十首中所看到的。两种竹枝词文字歧异不少,排列次序也不尽相同。《板桥词钞·自序》云:“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无伤也”。将廿四首与四十首两种竹枝词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郑板桥改诗的“一片苦心”。(二)日本藏《郑板桥手批余稿》所谓“手批余稿”,即判词。是将郑板桥做县令时审案所写的判词条,黏贴成册。中国历史博物馆、李一氓先生等均收藏郑板桥判词册,已发表。《郑板桥手批余稿》载于日本杂志,中国不易见到,有机会时当予以发表。(三)郑板桥楹联五十二副《郑板桥集·补遗》不载楹联。我和友人从墨迹、拓片、照片、影印本以及书籍记载、口头传说等方面,收集到郑板桥楹联五十二副。这些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板桥的生活、思想、交游等情况,不能认为“研究价值不大”。现先发表此篇。1983年,卞孝萱于北京。  相似文献   

13.
冯敏昌《别内人》诗是其与共度蜜月的妻子潘氏道别时所写的诗,情怀谴倦,言真意切,撼人心弦。此诗起承转合自然,感情真挚深沉。另一首七律《展拜屯鹤村祖茔晚归——星月皎然中途有作》是诗人展拜祖茔及其归来时愉悦心情的展现。此诗自然流畅,叙事、议论、写景、抒情都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空灵而蕴藉,深浅交辉。  相似文献   

14.
明清竹枝词与地方志关系密切。竹枝词或多引地方志作注,以增强竹枝词存史作用;或在注中补充、记述史实,以补地方志之不足。清乾隆时期余上泗亲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作成《蛮峒竹枝词》100首,其诗注部分保存的大量一手史料补充了清代贵州许多地方志史料的不足,成为史学研究者做以诗证史研究时的重要参考材料。然经考辨发现《蛮峒竹枝词》中有39首吟咏乾隆时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服饰文化、婚丧嫁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竹枝词诗注是其引用《炎徼纪闻》《黔记》《黔书》《贵州通志》等地方志作成,是为二手史料。兹特考辨其诗注所引地方志出处,以为后人研究提供史料参考,即利用此部分诗注作历史研究时应谨慎对待,将之与一手史料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5.
回文诗据历史记载起源于晋代,但直到清代的李存孝才对文回文诗有较为深刻的探讨和研究,他在《回文类聚序》中说:“回文诗自苏伯玉妻作《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这里讲苏伯玉妻所写的《盘中诗》是说:“伯玉被使在蜀,久而不归;其妻居长安,思念之,因作此诗。”可是这首诗却不能完全颠倒过来读,只能说是‘肇端’。  相似文献   

16.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朋友汪伦离别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教学此诗时,我紧紧抓住诗中所蕴含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填充诗的空白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是闻名中外的大师级人物,是集诗人、作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全才”。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村居即景》是十二岁的郭沫若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他生平的第一首诗作。  相似文献   

18.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1年定居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时所写。在蜀国的头两年,杜甫有过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因此心情也比较舒展愉快。他写了一些蜀中的风土人情和山水风景诗,展示了杜甫的五律的另一面。这类的诗有:《田舍》《西郊》《江亭》《春夜喜雨》等。《春夜喜雨》表面上看是一首咏物、写景诗,其实更是一首抒情诗。它不同于杜甫的其他诗作,充满了沉郁顿挫之情。读杜诗无论是个人遭际,还是家庭离乱;无论是游山览胜,还是咏史怀…  相似文献   

19.
清朝“字狱”是我国封建时代思想专制统治发展的鼎峰时期。乾隆朝末期发生的《一柱楼》诗案,使得当时与乾隆帝以“诗友”相称的沈德潜亦未能幸免,但沈德潜在“字”上的遭灾并非只是受到《一柱楼》诗案的牵连,而是由于他所选辑的《国朝诗别裁集》已不符合当时统治政策的变化,所以沈德潜身陷“网”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一柱楼》诗案加重了对他的惩罚。  相似文献   

20.
《登高》是杜甫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时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抒写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抒写自己的抑郁,表现人民的疾苦。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围忧民的博大胸怀,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