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曾以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来源。汉代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阴阳”为其属性,以“性待教而为善”为目的,提出了著名的“性三品”说。这是董仲舒第一次总结先秦以来的人性论思想,并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性三品”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性待教而为善”思想也与当今的“教育性教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在吸取先秦诸家人性论的基础上,将阴阳学说纳入人性论体系之中,并明确地提出性情二元、性分三等的理论,从"天人"的角度肯定了"圣人之性"的神圣性,"中民之性"的待教性,以及"斗筲之性"的不可名性,为皇权教化提供了合理的统治依据,从而开创了以阴阳之气论人性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对人性三个等级的划分旨在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以使封建统治长远延续。“性三品”说对于维护当时的封建统治及其等级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需要一定程度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董仲舒“性三品”人性论所倡导的秩序观念和对于人伦秩序的规定,对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春秋繁露》全面、系统阐发了董仲舒的宇宙观和政治哲学、伦理思想等等,现今我们要探究董仲舒儒家“通经政用”思想当从解读《春秋繁露》思想着手.从个人修身、家庭伦理、社会道德和国家行政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春秋繁露》通经政用思想不失为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在个人修身维度,董仲舒创造了“人副天数”说,并对先秦儒家的人性论进行了扬弃和发展;在家庭伦理维度,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家庭伦理思想最终表现在长幼、夫妻、手足关系上;在社会道德维度,董仲舒的社会道德体系一言以蔽之就是“三纲五常”;在国家行政维度,董仲舒大力宣扬“天人感应”说并鼓吹君权神授.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和他的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性未善”和“待教而为善”的强调,董仲舒实际强调的是王者的责任,政治的使命是成民之性。“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可以看出在董仲舒看来王者或者说政治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成民之性,舍此政治没有其它的目标和任务,王者或政治脱离了此目标和任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和他的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性未善"和"待教而为善"的强调,董仲舒实际强调的是王者的责任,政治的使命是成民之性。"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可以看出在董仲舒看来王者或者说政治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成民之性,舍此政治没有其它的目标和任务,王者或政治脱离了此目标和任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的人性论有其内在的理论结构,他的人性论是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渗透到社会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他的“性三品”“性情说”等人性论思想无疑在儒学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人性论不单单是一种思想,更是在汉代大一统背景下为政治而服务的理论工具,是儒家思想重新被重视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9.
性善论是儒学的重要观念。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古圣先贤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到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荀子性恶到董仲舒性三品,从朱子“性即理”到阳明“心即理”,儒家人性论的辩争,基本上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史。性善与人性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人性论问题来说很重要,这反映了儒家先贤的思路架构。儒学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凸显了中国哲学的特质:求善——一脉相传的仁义之道和关注内在道德性的生命学问。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近思录》以《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为结构基础,内容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对《大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扩展,体现出宋代理学教育的理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二分的人性论构成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石。“仁”“义”“诚”等道德概念贯穿《近思录》全书,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教育语汇;与此同时,《近思录》对齐家之道、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治国平天下之道等问题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体现出“大教育”的视野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并深刻改变了此后的中国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人性论一直被古今贤哲争论不休,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董仲舒的人性论,但往往会受主流观点的影响顾此失彼。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董仲舒对"性"字正名时主张其具有广泛无差别的特性,与性分三品之间的矛盾。由于理论建设的不足,导致在推行政教的过程中存在紧张关系。因此,要想准确把握董仲舒的人性论必须从两个角度入手,其一可以从教化入手,人被赋予善恶两种特质是教化得以施行的依据;其二从现实的政治理想入手,儒家思想中任德而不任刑的主张需要在宇宙框架中找到依据。文章以"性"字辨析为出发点,试图厘清董仲舒人性论在现实政教中的理论不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了日本儒学家荻生徂徕与中国哲学家韩愈的人性论思想,在指出徂徕的“性不可变化说”直接渊源于韩愈的“性三品说”的同时,也展现了徂徕人性论思想的丰富性与不足之处。从而使读者了解韩愈人性论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切实加强师专学生的德育工作铁岭师范专科学校孟昭良一、重德育是古今中外的普遍现象古代教育家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①古代教育家董仲舒也说过:“以教化为大务。”②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认为:“传授点...  相似文献   

16.
荀子从“人能群”“人之生,不能无群”社会学思想和“性恶论”的人性论观点出发,认识到了传播的活动的不可或缺性。荀子认为传播的“不教无以理民性”“神莫大于化道”的巨大的教化作用,同时也认识到了传播的负面效果,因此他的“隆礼重法”也被应用到传播活动中,主张对传播活动进行伦理规范和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推崇儒学”“重视教化”。董仲舒于《贤良对策》中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可见其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及推重程度。董子强调仁义之道,主张重德轻刑。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教化,与其所持之人性论密切相关。董仲舒在《贤良对策》的三策中,针对教化或作原则性概述,或提出具体的主张。董仲舒崇儒重教极具现代意义。儒家思想切于民用;为富而后教在今日尤宜重视;为改革选吏制度、不与民争利之主张仍富有现代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灭君死之,正也”最早见于《公羊传》,董仲舒对其进行了重新建构。与《公羊传》“君获”而“绝之”的阐释不同,董仲舒认为,“君获”等同于“国灭”,“佚获”较“君获”罪更甚之,“国灭”则君应死之。《公羊传》对逢丑父代君而斮本无褒贬,意在批评齐顷公“佚获”,董仲舒则以齐顷公无耻和纪侯死国阐发“贤死义”之义理,且将其纳入经权讨论,认为只有臣子在危亡之际可行权,国君则不能。董仲舒将纪季在纪国灭亡之际以酅入于齐的行为,解读为纪侯命其弟所为,纪侯的存社稷是以纪季代为行权实现的,变《公羊传》的“贤纪季”为“贤纪侯”。董仲舒“国灭君死”说虽与《公羊传》有所差异,但其与公羊义理一脉相承,因而可以说是对公羊义理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是我国十七世纪唯物论者和反对理学的思想家,他在清初反理学思潮中,旗帜鲜明,讨论彻底。其人性论思想直指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反对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反对静敬的心性修养,在批判程朱理学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20.
学界关于荀子人性论的研究,当前多集中于性朴还是性恶的区分上,其实首先厘清"朴"字的含义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当代一些性朴论者常有意无意将"朴"混同于"璞",因此有必要作一区分。朴与璞是不同的,玉在璞中,寓意人性中本有善质;朴为雕饰之前木头的原初状态,寓意人性需经礼义的修饰而变善。前者之善来自于内在的善质,是孟子、董仲舒人性论的思路,可称为性璞论。而后者之善来自于外在的礼义,才是荀子人性论的模式,可称为性朴论。性朴即性恶,因为朴作为一种有待改进的原初状态,本身即含有粗恶、恶劣的意思。这两种人性论模式体现了孟学和荀学的本质区别,并对儒家思想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