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骆传伟 《海外英语》2013,(5X):179-181
《红楼梦》中的姓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命运、表达作品主题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相关译文,考察人名翻译策略与姓名文化传递得失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霍译本对人名翻译采取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比杨译本单纯采用音译的人名翻译方式更有利于姓名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常见现象,亦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之一。本文试从语用模糊角度对《红楼梦》中大量的模糊语言及杨、霍译本的相应译文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两种译文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人物艺术魅力方面与源语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古典名著之一,英译本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片段翻译,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全译本,而以“杨译本”、“霍译本”最为完整和详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一些翻译微观问题的对比和探讨,展现《红楼梦》翻译之难,激发后人在学习鉴赏的同时,勇于挑战困难,推出更多更精彩的复译本,使《红楼梦》的翻译不断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5.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在翻译界最负盛名,这两个译本迥异的翻译风格常常被用来对比研究。杨宪益的《葬花吟》译本注重诗歌意境与风格的重现,霍译本则倾向于音韵美与形式美的彰显。本文试图通过对红诗《葬花吟》杨、霍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透视两位译家的翻译风格,进而让不同国别的读者能更好的通过对《葬花吟》这样两种风格译文的了解更进一步把握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5,(5):105-109
《红楼梦》讽喻诗以其多重语义特征和辛辣的反讽意味构成《红楼梦》诗词重要的艺术特色。莱辛的美学原则为我们解读杨、戴和霍译本提供了新的美学视角。变异原则是指文艺作品对原型对象摹写时有意寻求偏差和不同以造成更佳的审美感受力。近似原则是指文艺作品描摹物体或动作时寻求近似的审美体验和美学效果。它包括两个子原则:不臵顶和小中见大。薛宝钗的《螃蟹咏》是《红楼梦》讽喻诗中的杰作,二个译本翻译风格不同。杨、戴译本趋于平实,霍译本趋于工巧。但是在语篇层面上,霍克斯的译本则更胜一筹,忠实再现了原文的多重讽喻意味和风格。  相似文献   

7.
代红 《英语广场》2017,(4):38-40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对外译介中,产生了霍克思和杨宪益两个风格迥异的英文全译本。"陪笑"一词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用以刻画人物形象,而霍译和杨译的翻译策略不尽相同。本文以霍、杨译本中凤姐"陪笑"的英译为对象,分析英汉语言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对等,进一步明确指出不对等源于语言形式化、译者因素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关于《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对霍译本的研究已较多,而对杨译本基本是一笔带过.实际上,关于威妥玛音译系统,许多学人一直似懂非懂.由于姓名文化的重要性,加上《红楼梦》作品的经典性,有必要对《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再次进行研究,对威妥玛式拼音系统进行探源,以期对当代汉语姓名英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晓  钟再强 《英语广场》2021,(11):21-23
《红楼梦》中“情小妹”尤三姐的前后形象转变比较戏剧化。在《红楼梦》的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该人物形象的完整程度有所不同。本文根据原文故事情节,将尤三姐这一人物形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每个阶段该人物话语的英译进行不同译本间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相比于杨宪益译本,霍克斯译本更好地再现了尤三姐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评析《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所用的翻译策略时,译界早有定论,即杨译本重异化的翻译策略,霍译本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然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翻译目的。如此一来,通过分析这两个原因,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视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这也证明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分析《红楼梦》不同英译版本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处理,对中华传统文化外译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已建成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对象,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简称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英译本(简称霍译本)中围棋用语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两位译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翻译的处理策略。本文研究发现,霍译本与杨译本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创造性叛逆,均站在译介受众的角度,采用了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西不同文化背景赋予了“门”独特的涵义。《红楼梦》的两个译本中“门”的内涵、联想和搭配意义得到充分体现,译者杨与霍对此三种含义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各有得失。由此可见准确理解把握和传达各种意义尤其是文化涵义对翻译和英语教学至关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1]中的植物数量、种类之多,并被赋予深层次的含义,也暗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增加了植物名英译的难度。文章选取《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五种植物名,分析各自暗含的意象,对比霍译本和杨译本对其名的英译文异同之处,在生态翻译学“三维”理论[2]视域下探讨了各自翻译方法的得当与否,以期对《红楼梦》中植物名的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一国人名是一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人名负载着凝重的汉语言文化信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英译的一大难点。《红楼梦》人物阵容浩瀚,人名的英译给译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对杨、霍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两个译本在对人名因素的处理上,有很大区别:杨译本主要采用异化原则,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传递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而霍译本主要采取归化原则,目的是让译本更容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红楼梦》中数字成语的考察基础上,较为深入地分析、比较了杨、霍英译本中数字成语的翻译译例.分析发现,杨、霍译本中对数字成语主要采取意译法和直译法,直译法译例中还可分为完全直译和部分直译等.对数字成语的翻译方法的考察从另一角度佐证了两位译者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使用倾向.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使用了大量的笑来塑造人物形象,不仅推动了故事发展,也反射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乔译、邦译、霍译和杨译四个《红楼梦》英译本历时百年,对笑的翻译各有特色,体现了译本的特色是由译者所处时代赋予的。  相似文献   

18.
周艳芳 《海外英语》2013,(19):168-170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之一,其中拟声词的运用尤为突出。此研究从语言象似性理论入手,对《红楼梦》中的拟声词在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从语音象似性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象似性增添了新的内涵,也为象似性与文学翻译的研究探讨提供了新视角,希望能为汉英翻译教学与实践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带来一些新启发。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被红学家们称作一部"文化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杨译本和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启示。译者应具备跨文化的敏感性(Intercultural Awareness),以达到两种文化互相交流和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翻译文化观即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其中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具体层面。文章简要讨论了微观层面的异化和归化,即对于具有鲜明独特文化内涵词语的翻译问题: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连续体,有着无比复杂的多种具体译法。仅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便可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