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官修史书是我国古代史学和社会政治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在唐朝以前私家修史比较多,大规模的官修史书开始于唐朝,大量的唐代官方编修的史书也为后代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一方面,唐朝官修史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政府设立史馆,选拔优秀的史官并且给他们丰厚的俸禄,使得唐朝的官方修史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官修史书也是弊端丛生,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论述到官修史书使得史书的编纂程式化,导致了正史的编写千篇一律,效率低下,史实失真,同时也限制私家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也是唐初官修五史中颇具特色的一部。为此,研究《周书》的史料来源及特点,有助于了解官修正史制度对中国史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即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周书》再略作探索。  相似文献   

3.
初唐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因为唐初对前代修史政策作了调整,强调“以史为鉴”的辅治特色;确立史馆修史制度,突出正史地位;此外,佛教对唐初史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源起于三代,发达于秦汉以后,它与“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古代官修史系列,共同构成了有别于世界其他类型史学的独特文化情趣,研究它的起源、运作方式和对史学发展的实际影响,是把握中国传统史学特征和治史理念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吴缜撰《新唐书纠谬》,稽评《新唐书》修撰“八失”,深中官修正史之病;剖析其舛驳脱谬之故,足为后代修史者引以为训;提倡“史出一家之言”,乃是有识史家的呼声。  相似文献   

6.
“文胜质则史”、“《诗》亡而后《春秋》作”.文史同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与成果,其间因缘割舍难尽。中国史学之发达、重史崇史观念之浓重世所罕匹,史学堪称中国古典文明的渊薮与结晶。文化精英在长期大量纪传体历史编撰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史传传统深受文学濡养,同时又对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嘉惠良多。薪尽火传,富含文学性的前四史及六朝正史虽为刘知几《史通》诋斥摧抑.并造成后世正史文学意味的剧衰,其叙事写人艺术却在唐人传奇小说中延伸发展。对史传传统实现创造性转化正是唐人传奇小说号为“一代之奇”、“特绝之作”,从而宣告了中国古典小说文体独立。成败两由之,文史因缘洵为解读中国小说史的总枢机与大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它既古老,又年青,因为它总能不断地闪耀出时代的光彩.中国史学从其发端到如今,两千余年的风雨历程造就了它坚韧的性格:越是社会出现大动荡,大转折,史学就越发显示出勃勃生机,从而自身得到不断更新.例如:我国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全国性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政治上,政权更迭、风云变幻;文化思想上,民族间的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吸收、交融,学无独尊.此时的社会显得混乱无绪.然而史学却如梁启超所说,“两晋六朝百学芜秽,而治史独盛”.的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史学第一次大繁荣时期,修史制度有了较大的改进,史书体裁与体例有了发展,史学著作的数量增加,史学流派开始出现.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史学在此时获得了独立地位.这一重大改变反映在群书分类上,就是史学从《汉书·艺文志》视其为经学附庸被划分在“春秋家”类而变为到东晋时按四部分类法占居群书之第二位,迈出了史学发展中的关键一步.这一改变对后世史学影响极大,不仅促使史学观念的改变,也使统治者更加重视史学,使其摆脱了经学对它的束缚,独立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唐代大规模的史馆修史,刘知几《史通》的问世,无不是此时历史观念的影响所至.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官修史书,是指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官修史书由于史料充足、史家史学修养较高,一般被认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是作为官修史书,它必定有宣传的功能,必然会受到当政者的左右,当政者基于个人需要,必定只记录下那些有利于他统治的部分,而其他的可能就只是一笔带过或只言片语,甚至隐瞒和伪造不利于自己统治的部分,这就容易把后人引入歧途,对历史产生一种误解。因此,学生在阅读官修史书时,  相似文献   

9.
史官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明一代的史官制度沿汉、唐之旧,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明代无专门的修史机构,而是以翰林院兼修史之职。翰林院下设史官负责具体的修史工作。明代重视史官的建置,早在开国前已有了史官的设置,为选拔史官还建立了相关的选举制度,其中以科举最盛。明代史官职责广泛,除了负责修史之外,往往还协助处理其他政务,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总结以往治史经验,提出修史人才标准、修史原则和史学评论等几方面,论述了刘知几对史学的贡献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萨林斯的论文集《历史之岛》从不同的文化秩序中理解独特的历史实践。从结构与历史的辩证思考中,阐释了地方社会的宇宙观、本体论对于历史实践过程中不同关系的建构。在文化系统中,不同的事件产生不同的意义,从而强化或者改变不同关系的范式,使其稳定或者转型。历史来自结构,又修正结构,结构与历史并存于一种不可分割的牢固整合中。  相似文献   

12.
一百多年来,各种版本、体例的《中国文学史》相关著作已有一千多部,但总体质量却不容乐观。文学与文化历来就是水乳交融的,文化是文学的根,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自然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所以如果削弱、忽视甚至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要想真正读懂中国古代文学那是不可想象的,而这正是目前大多数《中国文学史》著作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13.
吴秀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对近年现当代文学史编写过度突出"思想"的现象有所纠偏。全书从"历史的文学"(史料)入,从"文学的历史"(生命)出,以动态、开放、多元、包容的理念和丰富的史料,构造出充满原生趣味和现场感的文学史。书名虽曰"写真",然全书贯穿的对话、史论互证的特点,依稀可辨出其中淋漓的生气。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中学历史课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文革"之前,历史课程受政治风向的影响很大,呈现出起伏不定的发展态势。"文革"结束后,历史课程逐渐恢复并走向改革之路,历史课程改革不断地推向新的阶段,课程体系不断地调整,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审视,主要表现是:对中国近现史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评判;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作了历史定位。在“大历史观”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线是“中国的长期革命”,它与唐德刚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有相通这处,具有积极意义。黄仁宇还主张以财政税收作切入点,重修中国近代史,并提出四项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重新摆上文艺学议事日程。作为分支学科的文艺社会学再度获得学术界的青睐,并引发广泛的讨论。以实践性见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为重构当代文艺社会学科学体系提供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16卷本《苏州通史》的出版,堪称当今苏州历史文化界的盛事,对于进一步发掘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这部卷帙浩繁的通史性著作,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方法创新突出时代特征,以厚重史料为撰写依据,成为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经典之作。《苏州通史》的出版将为苏州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发挥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对于苏州市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危机催生了社会学取向的课程史研究.到90年代,为应对美国教育日益突出的文化紧张,课程史研究适时从“社会”转向“文化”.这一转向不仅促成了课程文化史的兴起,而且为学校实践空间日益萎缩的美国课程学者创造了新的实践空间与方式,这便是将课程理论直接看成是实践,同时转入广域的文化社会领域,通过对美国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展开福柯式的历史揭示,使课程理论成为文化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20.
安作璋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史学家,其论著曾受到史学大师郭沫若先生的赞赏,被日本学界誉为"秦汉史之大家"。从20世纪80年代始,安先生践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治史思想,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中国通史、地方通史、文化通史、文献学等领域,建树颇丰,独步学林,至今已成为一代史学大家。通过阅读安先生的论著,与安先生面对面访谈,努力探寻他在史学多个领域独辟蹊径,不断前行的内因和规律,希望能够给读者以启迪。同时还邀请陈乃华、张仁玺、高志文三位教授撰写了三篇专题研究论文,与访谈录一同发表,以鄕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