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内在慈善思想与外在慈善事业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是推动其在世俗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佛教慈善是佛教良性世俗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佛教联接神圣与世俗的桥梁纽带,还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途径。佛教慈善可分为内在性、外在性和超在性三种类型,三者密切联系、互动循环而构成有机整体,区别于世俗社会的慈善内容。文章以此为概念范畴,按时间脉络,探讨佛教慈善的历史发展、现实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佛教内在慈善思想与外在慈善事业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是推动其在世俗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佛教慈善是佛教良性世俗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佛教联接神圣与世俗的桥梁纽带,还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途径。佛教慈善可分为内在性、外在性和超在性三种类型,三者密切联系、互动循环而构成有机整体,区别于世俗社会的慈善内容。文章以此为概念范畴,按时间脉络,探讨佛教慈善的历史发展、现实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敦煌雕版佛画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年代最早的中国版画.中国古代雕版佛画,是被因宗教民间信仰所选择和适应文化生活之需要,以一种方便传播、适合群众从事简化佛事活动的宗教器物形式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以其生动、简便的可视形象方式增强了佛教教义更为广泛的宣播,而且对后世的版画及年画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原动力作用,在与亚洲、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中甚至影响到日本版画及西方近代美术,在美术发展史上有着不朽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5.
闽南佛教建筑装饰艺术明显地带有地域文化的特点,即世俗气息重,喜乐色彩强,而淡化了宗教本来应该体现的神圣意味和佛教所崇尚的清静感.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地域文化发展的局限性;二是儒、道、释三家的合流,让闽南佛教寺庙的祭拜物和装饰物件丰富和热闹起来;三是闽南乡民重视现世、讲究实际、淳朴直率的性格所致;四是自然环境激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羌族释比信仰有其内在的思想体系,这种体系尽管不如佛教、道教成熟而系统性强,但是不能否认其内在的系统性存在.法器作为宗教法事中必需的器物,是体现宗教内在思想性的重要物品.通过对羌族释比法器的种类和用途分析,可以进一步讨论羌族释比信仰思想与法器之间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尊神重鬼"是商代神权统治的重要特点,也是商代统治者借以维护统治的思想纽带,同时又影响到了文化艺术的创作.商代青铜器中的方形器物造型与商人在祭祀鬼神时所追求的庄严、神圣气氛相适应,仿生动物造型可能是图腾神的孑遗,或者是祭祀牺牲,以及出于祭祀功能的器物造型组合等,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崇神思想.商代青铜器中的纹样装饰、雕塑性装饰和铭文,其首要目的都是为祭祀神灵祖先服务的,体现了神秘、诡异的风格特征,这同样是商代崇神思想的物化体现.  相似文献   

8.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智慧的结晶,在历史上佛教就曾多次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法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佛教戒律的神圣性、慈悲思想和僧制世俗化问题都与当今的法治建设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杨文会、欧阳渐为代表的在家佛教徒将现代教育的知识取向、学校制度和价值观念引入佛教,重新定义了佛教传承的内容、形式和主体,改变了中国佛教中神圣、知识与权力的结合方式。他们不仅有意识地为居士争取全权的宗教地位,而且形成了机制独立、师承有序的信念团体。这一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具有真正独立于僧伽佛教的自主性的中国现代居士佛教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在印度宗教语境下,达摩的涵义为"事物存在、运行的法则",对于婆罗门教(印度教)而言就是种姓伦理规范,对于佛教而言就是"法";而对于泰国国王而言达摩就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普密蓬国王无论是在宗教信仰方面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始终如一地践行自己的达摩,赢得了泰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既被民众当作慈祥的父亲,也被当作神圣的佛陀。  相似文献   

11.
对佛教和西方哲学有我—无我观念的比较是当前比较心灵哲学的热点和重点.佛教关于“自我”的思想中既包括具有解构主义色彩的无我的方面,同时又包括具有辩证色彩的有我的方面.作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分化的产物,比较心灵哲学用心灵哲学的名相概念解读和重构佛教的有我—无我观念.在比较视野下对有我—无我问题的研究发现:在佛教和西方心灵哲学中,自我被给予了大致相同的现象描述,而对被描述的这种自我的实在性,它们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予以否定.因此,西方心灵哲学和佛教在自我问题上殊途同归,都坚持主张“无我”,认为“自我”仅仅是人们的构造和幻象.  相似文献   

12.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佛教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白话短篇小说中,因果轮回、业报宿命的佛教意识深深浸淫于每个角落.新发现的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型世言》充分反映出这一点.佛教观念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成为劝惩的得力武器,甚至被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如此,佛教仍被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儒、道、佛三教杂揉,在《型世言》中达到难解难分的地步.同时,泛神论的多神信仰也与三教一道,共同施行劝善惩恶功能,以达到中国式真、善、美的伦理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一切的行为都是神圣虔诚的宗教行为,也都是重新认识把握佛教精神的必要过程。造像的过程是藏传佛教修行者人生价值的反映,体现了藏传佛教修行者的根本追求,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感,因此在造像的过程中,造像者自然而然就会把身心沉浸于神圣超然的情感之中,从而获得超凡脱俗的精神升华,每一尊神灵造像就成为他们心理的需要和情感寄托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羌族释比是羌族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其身份因其能够沟通鬼神并解决神、人、鬼之同的问题而神圣。法器是释比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辅助用具,广义的法器包括了具有特殊作用的服饰及其手持物。本文通过对羌族释比的法器与佛教法器进行比较研究,考释羌族释比法器的来源及其在发展过程中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庞慧 《文教资料》2009,(5):60-61
本文通过对藏吉祥八宝图引出对藏传佛教艺术的特点分析研究.藏传佛教艺术体现出藏族文化独有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一个民族的深远历史与厚重的文明及其独特的情感气质都丰富地展现其中.整体的图形和独立的部分都有这各自不同的寓意和内涵.佛教的吉祥八宝作为藏族吉祥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它是反映藏族吉祥文化的一面宝镜,是佛教传入藏区以来藏族人接受佛教文化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有着深奥的宗教文化意义,而且全面深入到了藏族的民俗文化中,从藏族的建筑、装饰到文学、谚语,吉祥八宝无处不在,可以说它是藏民族吉祥理念的神圣图腾.  相似文献   

16.
在清政府举办洋务运动过程中,大量的西方文化被吸收进来.其中包括西方的器物、技术、科学知识和企业制度.在日本明治政府举办维新事业的过程中,大量的西方文化也为日本所吸收,其中包括西方的器物、技术、科学知识及宪政、教育、军事等各项制度.中日两国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期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也都有不彻底的特点,但相比而言,日本的吸收比中国要更加深入和全面一些.  相似文献   

17.
道具一词原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修行者用的衣物器具。后来便用来指称演剧或摄制电影时表演用的器物。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道具可理解为  相似文献   

18.
在原始社会,雕塑没有从实用艺术中独立出来,而是对物质产品本身加以美化,以反映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器物不但有实用性,还有文化意义.如在原始社会的陶塑艺术品中.有的摹拟动物的形体,直接将器物塑成一个动物的形象,有时动物浮雕是作为器物的附件,有时在一个器物的盖或口沿部塑出一个人头.下面介绍的这件器物就是在瓶口塑出一个人头形的彩陶瓶.  相似文献   

19.
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代表,杰克·凯鲁亚克身上有诸多垮掉行为。从本质上而言,它们与凯鲁亚克的佛教信仰之间存在矛盾。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达摩流浪者》中,凯鲁亚克依据佛教的部分内容对自己的两种垮掉行为(酗酒和纵欲)进行了辩护。这种辩护产生了两方面的不良后果:加深了凯鲁亚克的垮掉程度;削弱了凯鲁亚克心目中佛教的神圣性,从而为他的信仰转变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七月荷语     
文瑞 《华章》2011,(11):19-19
荷抑或莲,佛人尊为神圣之物,至少是美好与神圣的象征与指引。比如,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座下的物即为莲花,莲花怒放,祥云缭绕,鼓舞人心向善。因此,在佛教圣地,每每有莲池,供养着一方幽然,散淡着几丝高洁,氤氲着淡淡禅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