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别人发现一个命题并加以论证,与你光去验证别人给出的结论,这两者认知结构是不完全相同的。后者缺乏一个探索发现问题的锻炼,而这个锻炼却是认知的核心。我国数学教学长期偏重于“问题解决”的模式,淡化了中间过程“提出问题”的培养,导致我国学生习惯于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中国教育的缺憾。为了改变目前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现状,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经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可,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片面理解和流于形式的弊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看见”和“发问”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指,在错综复杂的数学情境或生活情境中,用数学的眼光进行分析,并且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困惑,形成自己的质疑。提出问题是指,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提炼,将内部语言外部化,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形成清晰、有条理的数学表述。  相似文献   

3.
杜紫红 《福建教育》2023,(27):59-60
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洞察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可在“知识发生处”“深化理解时”“回顾反思中”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4.
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发现问题能力方面,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落差.本文剖析了生活中发现问题的实例,将探索得到的启迪迁移到数学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发现问题能力,并对于数学教学中“问题”“发现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一、“提出问题”对学习数学的意义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要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 ,要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学会“提出问题” ,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或者说它的教育价值 ,正愈来愈引起广大师生和专家的重视。首先“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其次 ,“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好奇心 …  相似文献   

6.
要想让数学建模素养真正落地,教师必须研究数学知识是如何发生的,必须思考在学习某一具体数学知识的时候,有哪些关键环节和关键要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就是一个关键要素,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就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也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研究发现,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能在问题情境中萌芽,数学建模能力能在问题解决中培养,数学建模素养能在问题反思中形成.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学习活动,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而“提山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并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7年春天,上海春季高考给数学考试带来一股春风,数学测试从“八股文”式的测试风格中走出来,数学命题不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数学判断与计算,而是给考生更多的思考,更加开放地施展才华的机会,你能提出一个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吗?———逆向问题.题求出一个数学问题的正确结论后,将其作为条件之一,提出与原来问题有关的新问题,我们把它称为原来问题的一个“逆向”问题.例如,原来问题是“若正四棱锥底面边长为4,侧棱长为3,求该正四棱锥的体积”.求出体积163后,它的一个“逆向”问题可以是“若正四棱锥底面边长为4,体积为136,求侧棱长”;也可以是…  相似文献   

9.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以多种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是数学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本文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圆锥曲线”一课为例,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问题探究中发现数学,在数学交流和探究思考中内化知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汪纯中 《上海教育》2001,(12):35-36
问题解决是:一个目的、一个过程、一种能力、一种教学模式一、备受青睐的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的这一句名言已被数学科学的自身发展所一再证明。至今为止,解决数学问题一直是激励数学家推进数学发展的一种原动力。在学校数学教育中,问题解决的重要性也一直为人们所关心。我国古代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就是以解决一个个问题作为主线来贯穿全书而名垂于世。在国外,著名的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波利亚(Polya,G.)在1944年曾提出过著名的“怎样解题”表。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数学指导委员会  相似文献   

12.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从教学内部或外部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标准》明确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为此,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分析、探索、解决问  相似文献   

13.
秦晓旭 《宁夏教育》2012,(10):30-30
数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猜想和进行验证的过程,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善于思考习惯得到有效培养的过程。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现就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知识的增长》一文中提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其实,数学更是如此.“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为了处理好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需创设一系列问题,形成一个螺旋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现行数学课程标准均强调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无疑是有效途径之一.对较抽象的“函数”这一初中数学代表性的内容进行研究,旨在通过个案研究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选择、设计、实施等过程,达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而提出数学问题能力又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四能”的要求之一.首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为期半学期的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选定具体建模活动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提出数学问题以解决该建模问题;最后,学生分组自选建模题目,课后解决该问题并展示其研究成果,从打分结果和提出问题个数发现分数与提出数学问题个数成正比,说明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对数学建模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国庆 《贵州教育》2012,(12):45-46
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提出一些让学生解决的数学问题;同时,学生基于对教师所提供的数学情境的观察和分析,提出数学问题。应该说,教师与学生共同拥有提出问题的权利和责任,这体现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得到问题意识和数学能力的发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减轻学生的自卑心理。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时,学生会进发出一种极大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8.
学习数学同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一样 ,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学习数学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知识 ,更要掌握探索和解决所认知问题的方法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已经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就此作一初步探索 .1 解决数学问题应由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 .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里 ,有一个“放手”的问题 .“放手”,是由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原则所决定的 ;“力所能及”,则是由高难度与量力性原则的…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的讲授、灌输,忽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只重视“学”不重视“问”,很多学生随着年龄增长,提问的欲望和次数反而下降,明显缺乏问题意识.这严重影响了全面推进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进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数学“问题自主解决”的关键在于有价值数学问题的提出。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如何生成呢?一个富有教学魅力的教师,总是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