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显示,相比于无需回报的无偿资助,大学生更喜欢的资助方式是通过自己努力学习与辛勤劳动付出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方式,或者是基于平等合同关系的国家助学贷款方式。贫困大学生在获得资助时心理体验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是消极的,因此,在工作中要探索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相结合的路径: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动态的心理档案;注重贫困生的心理体验,强调资助过程的心理援助;积极开展学习帮扶,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困难;关注贫困生的人格特点,促进贫困生的人格完善;突出重点、创新形式,提高心理援助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随着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问题已得到解决,学校对社会的"决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已完全实现.因此,系统化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教育援助问题,探索积极有效、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方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心理特点,结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援助及引导工作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从关注“消极”的问题取向模式回归到关注“积极”的发展取向模式。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包括养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增进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目标,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援助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人性化的物质资助体系、积极心理的宣传与教育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评估和筛查体系、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和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通过以上路径,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的历史背景做了分析,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现阶段我国建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会资助体系的基本思路、资助体系中各组成元素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缺陷做了详细的阐明,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调研,提出完善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措施和设想,将经济解困与心理帮扶统一起来,推动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求,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高校困难资助政策的多重功能性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是一个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体系,它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等多种功能,发挥着助学奖优、促进社会公平、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援助等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结构分析与援助体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和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结构与心理状况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传统资助体系,将“心理援助”作为做好贫困生工作的重要组成,尝试构建更趋完善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援助体系。  相似文献   

7.
经调查研究显示,相较于无偿资助而言,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自己付出劳动的奖学金或者以勤工俭学形式、国家助学贷款方式得到的资助。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在获得资助时心理表现是积极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心理是较消极的。本文主要以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研究在帮助贫困大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可采取的策略,以期对促进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资助体系日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已经涉及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心理疏导等多个领域.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普遍存在积极的感恩心理,但由于自卑和自发性,这种感恩心理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本文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心理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更有效地疏导潜在的心理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感恩心理,保证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高校困难学生经济资助工作成绩斐然,而精神资助工作相较而言稍许落后。鉴于高校大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对于时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确立完善的青年困难学生,精神资助工作尤显重要。少数困难学生有面临经济、学习、交往、心理、就业窘境的可能,通过开展困难学生精神资助"治身"工作,是落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在成人成才过程中会遇到学业、经济、心理、就业等多方面的危机,高校应建立起四大联动的大学生预警援助机制,引导、帮助大学生面对因家庭贫困、学习困难、心理问题、就业困难而造成个人、社会问题,从而缓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1.
新资助政策体系的教育功能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反思,结合实证研究结论,提出新资助政策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功能,是一个集经济解困、思想引导、心理援助和能力发展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教育资助体系。现阶段高校教育资助工作的重心是要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机制来充分挖掘现有资助体系的丰富教育内涵,将育人理念贯穿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各项具体政策之中,提高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最终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统一"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以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学生资助管理人员努力提升服务受助学生的态度,用柔性的关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从规范资助制度,资金管理、贫困生信息管理以及细化资助程序,提升资助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从筹措社会资金、提供精神支持和心理援助等方面,多方协力,共同促进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研究"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幸福感来源和受"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欢迎的资助方式的基础上,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研究"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需求,提出直接资助保障基本需求、丰富公益活动迎合交际需求、增加间接资助提升尊重水平、授人以渔鼓励自立自强等资助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扩招让更多青年学生获得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但也由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区域经济差异和国民贫富差异造成了大量的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本文通过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普通大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进行抽样比较,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形式,从资助方式、构建心理扶持以及融入教育等方面给出了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亮 《教育》2012,(32):17-18,16
8月8日,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向全国高校提出要求:为保证大学贫困新生顺利入学,全日制普通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资助。《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就提出高校要建立"绿色通道",要求保证贫困大学生入学。教育部的要求表明,中国高校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行动进入普惠时代。而这一结果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贫困生资助管理趋于规范此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2年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资助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引发心理贫困、身体贫困等系列贫困,探讨解决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并实现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和能力提升有机结合,使资助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才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梁阳 《文教资料》2013,(12):122-123
本文阐述了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文关怀理念对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的启示,建立了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心理援助、成才帮扶、就业援助和帮扶的一整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视角,通过对全国11所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情况的调查和部分访谈,分析了2008年以来大学生获得资助后,在经济负担、学业能力、个体心理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探讨当前中国大学生资助的现状和实效性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贫困生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在课程学习、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以及心理调适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这些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贫困生的能力展现和个人发展。本文以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的扶助某贫困生为例,结合实际工作中采取的"五多"手段和发展性资助理念,从经济资助、心理引导和能力扶助三方面进行探索,不仅帮助贫困大学生经济脱贫,而且帮助其心理解困和能力提升,最终实现助困育人的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有哪些资助政策?如何才能获得相应的资助?以及如何确保这些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就这些问题,近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奖贷助、勤补免"加"绿色通道",各项政策成体系问1:国家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哪些资助政策?答:近年来,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政策内容上,以奖贷助为主、勤补免为辅。一"奖"。本专科生有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研究生有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二"贷"。有生源地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两种,本专科生、研究生都可以申请。三"助"。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