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素朴是沈从文人生与艺术的最终价值与审美取向,夫人张兆和则是素朴人格的完全体现者,在漫长历程中给予沈从文生命与创作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德国诗人席勒将歌分为两种模式:素朴诗和感伤诗。用这个诗学理论去考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我们发现,其模式同样可以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素朴的”是自然的,“感伤的”是寻求自然的,它阐述出的将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产生出的不同的精神产物。素朴诗和感伤诗的单独提出有着它自身的美学意义,“素朴”使得“诗三百”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难以企及的创作高峰;而“感伤”则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由于某些认知偏差或操作局限,学校美育时常沉溺于审美素养的浅表化增值。儿童所拥有的令人惊叹的素朴审美力为审美素养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而此前其在学校美育中并未得到应然的重视和尊重。从现实意义来看,学校美育在于满足儿童的生理与本能、社会生存、生命存在的审美需要。审美素养作为学校美育的追求,亦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体验、行动和信仰。为实现审美素养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将儿童的素朴审美力作为坚实抓手,努力通过对素朴审美力的彰显、发掘和升华,实现从素朴审美力到生活艺术家的跨越,实现从用美培养儿童到培养美的儿童的突破。最终,达成学校美育从个体小美到万物至美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素朴责任意识是相对于成年人成熟的责任价值观而言的。它对成熟责任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忽视对青少年素朴责任意识的养成,会直接导致德育实践中的低效。  相似文献   

5.
素朴既是艺术的一大流派,同时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素朴艺术提倡艺术家要客观地用自然的方式来把自己对外界的感受清晰地表现出来,强调艺术家要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而不能出于其他的外在目的.文章在分析素朴艺术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概括了素朴艺术的几种重要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生态学思想是后现代思想。《狼图腾》中有大量与生态有关的描写和言论,与后现代生态意识和叙事风格不谋而合。生态是该书的骨架和结构,也是它的细胞和情节元素。从生态学角度看,书中有四个符号(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类生态、生命生态)系统,分别指向不同性质的现代问题,让原始素朴的“草原逻辑”与后现代的“平衡意识”遥相呼应,以悖论式的表述方式激发着读者的深层思考,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7.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是席勒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文艺论文的高峰"。通过探讨朴素诗与感伤诗的来源、区别,总结出席勒文艺美学评论的真正立足点即素朴诗与感伤诗的完美结合,这样对作品的深入研读对我们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科学革命到现代科技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近现代科学革命可以概括为两次思想大革命,一次是从素朴自然观到以机械自然观为核心的“经典的”抽象科学理论的提升,一次是从机械自然观到现代科学思维的提升。科学革命是由新发现引起的,但更重要的是,每一次革命都与对新经验事实的新理论解释相联系,这意味着要摧毁旧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因此,科学革命的实质是思想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生了某些重大的变化,开始在社会上起着非常重大而特殊的作用。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现代科技革命,其实质是:科学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转化成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从而对生产力进行彻底的质的改造,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生产力革命。  相似文献   

9.
葛立斌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撰文指出,德国诗人席勒将诗歌分为两种模式:素朴诗和感伤诗。用这个诗学理论去考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我们发现,其模式同样可以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素朴的”是自然的,“感伤的”是寻求自然的,它阐述出的将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生  相似文献   

10.
一、古代素朴的发现与证明统一观在经验自然科学初创的古代,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的关系较为密切,人们对此形成了素朴的发现与证明统一观。这种素朴统一观主要表现为亚里士多德倾向和毕达哥拉斯倾向。亚里士多德在构建他的归纳——演绎科学研究模式时阐述了发现与证明相统一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探索事物的原因,而事物的原因是“借证明去认知的”,即借助能产生科学知识的三段论去认识。因为三段论的前提是普遍的真实的基本原理,它又是结论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素朴     
我寻觅到的关于课堂教学的关键词叫“素朴”。 素朴,简言之,即朴素的意思,朴实,质朴无华。素朴的课堂就是“简洁、简练、简约、扎实、平实、真实”的课堂,不刻意,不华丽,师生之间自自然然,平平常常,简简单单,言来语去,心与心通,扎扎实实。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颁布让我们的语文看到了春天,语文课改的反思已然启动。我们语文到底教什么,语文到底是什么,怎样教学语文?这简单素朴的话题反复强调语文的本真属性,反复提醒我们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成长之路,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语文再热闹也离不开语言的品味与涵咏。  相似文献   

13.
祝允明是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擅于狂草。“满纸点点”是其狂草的标志性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是祝允.明是从汉晋草书中获得启示,融合了个人功力与性情而成,具有素朴、多态与跃动之意味。  相似文献   

14.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亲爱的同学们:从现在起.大家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白对照自助阅读。展示的是现代人对古人的诠释,目的是为将来的考场写作提供一些素朴。谨记:唯有读与思,才能进入写作的另一番天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席勒的美学论文《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入手介绍并阐述了席勒对诗歌“素朴的”和“感伤的”二分法,不仅表明了他对诗歌艺术手法、作家风格等的研究深刻性,更着重探讨了席勒一直以来在审美中对完整人性的理想追寻。  相似文献   

17.
童心是沈从文的审美心理。我们可从沈从文的严肃文学观、虚静的审美心境、童年的回忆视角与艺术感觉、人与自然的融合及素朴的审美理想这几个方面来解读其童心,并探讨其童心对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然,有自由发展之意。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素朴之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短篇小说《老屋小记》叙事策略的现代性集中体现为在素朴简约的叙事中表现宏大生命主题。素朴简约的叙事表现为独特的叙事策略地运用,在叙事视角的交替与叙事人称的转换过程中,传达作者的感受、体验,解读人性和人生的密码,从而使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我从古代读至“五四”时,我毫不迟疑地选择了鲁迅与沈从文。当时的阅读感觉是:在同样硝烟弥漫的文化“战场”上,一个是正面冲锋陷阵的猛将,一个是边缘游击的士兵;一个刚猛深邃而悲壮,有魏晋风骨唐诗精神;一个清新素朴而悲凉,有宋词元曲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